按照前世的发展轨迹,霍官泰这时应当还在海上跑船走私“违禁物资”,可惜这一世碰上了叶邦华这个“最大的BUG”之后,居然提前好些年进入了香江的地产业大展拳脚。
前世1953年(一说是1954年),霍官泰正式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465万元,这在当时已是一个不少的数口。霍官泰为建立他在地产界的形象,以现金280万元向利氏家族购入铜锣湾一幢高级楼宇,又相继创办专营建造和楼宇买卖的立信置业有限公司、从事工程建筑的有荣有限公司,以及福堂有限公司等,在地产建筑界大展拳脚。
1953年底,霍官泰以每方尺20多元价格向猶太籍英商嘉道理家族购入九龙油麻地公众四方街一幅面积达17余万方尺地盘,计划兴建100多幢住宅楼宇,合共600多个住宅单位。当时,尽管“分层出售”方式已经开始流行,但有能力购买住房的市民仍然不多、针对这种情况,霍官泰与律师行师爷研究后,首创“分期付款”的“售楼花”制度,结果全部单位销售一空,在当时地产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就在兴建公众四方街楼宇的同时,霉官泰又与牛奶公司合作,利用牛奶公司提供的一幅位于九龙弥敦道和佐敦道街角地皮,兴建立信大厦。同时,霍官泰又向何冬家族购人位于九龙尖沙咀一幅地皮,兴建楼高10层的香槟大厦。在销售香槟大厦时,霉英东与律师研究推出分层分单位出售的大厦公共契约,进一步完善分层出售的制度。
1955年,霍官泰用130万元再次向利氏家族购入一幅铜锣湾利园酒家对面地皮,兴建当时全港最高的建筑物——蟾宫大厦。蟾宫大厦属商住楼字,地下是铺位,二楼是写字楼,其余各层是住宅。据霍官泰后来的回忆,蟾宫大厦连地价,建筑费总投资约200万,但他只动用了地价一成即13万元,其余费用全靠卖楼花所得支付,最后以每方尺80元的楼价售出,利润高达100多万元。在短短一两年间,霍官泰售出公众四方街唐楼、香槟大厦和蟾宫大厦,所赚利润超过1000万元,而他所动用的资金不足100万。通过“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制度,地产发展相对于地产投资的优势,明显地表露无遗。
在前世,叶邦华曾经看过许多关于霍官泰等华人大亨的发迹史,一些秘闻说霍官泰曾经就读于皇仁书院,如果不是香江沦陷导致他不得不肄业回家,或许,霍官泰也能混到一个大学文凭,也不至于整天被那些娱乐小报调侃霍官泰不过是一介渔民——靠着走私才发家致富——此等言论,终究是饭后闲谈罢了,那些家境优渥的世家子弟,为什么没能在霍官泰发家前也迎风而起?说到底,家世只是一大助力,有些时候又变成了“弊端”。
就像利国炜夹在某些亲戚跟合伙人叶邦华之前,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会“伤害”到另外一方,但是,利国炜选择了避而不谈,有些亲戚仗着他们利氏的家世作威作福了许久,终究是踢到了铁板,迟早是要吃教训的,倒不如在合伙人叶邦华这里“跌一跤”。
比起家世,叶邦华更加看重个人能力与大局视野,或许霍官泰受限于所处环境对全球格局的判断不够精准,不过嘛,这种玩意儿是能后天培养的,要不然的话,港澳两地的华人大族为什么一门心思将各自的年轻后辈送到国外读书呢?说穿了,香江太小了……
湾仔轩尼诗道8号,明信片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总部,顶楼总经理办公室。
“叶总,目前我们公司的主业是收地皮、收旧楼,不过,我觉得这样下去,其它的地产商也会下场跟我们竞争,倒不如自行开发一些合适的地皮或旧楼改建。”
“老霍,你是公司的副总,有什么想法就尽管提出来吧!”
叶邦华与霍官泰对面而坐,刚从外边赶回公司的霍官泰显然也没想到一直忙着破案的老板居然突然来地产公司这边巡视工作,而且一上来就问了地皮、旧楼的收购进度,好在霍官泰这方面一直都有存档记录,简要汇报了一下后,便是有些犹豫地提出了几个小建议……
“叶总,您之前说香江的房地产迟早会腾飞,这一点我深表认同,目前我们公司的土地储备已经超过大多数的地产商了,如果只是进行投资变现,那么,最终得到的回报可能比自营自建要少,当然了,自营自建这种模式投入大、周期长、回款慢……”
“呵呵……老霍,看来你还是有些担心啊!”
抿下一口茶,叶邦华笑了笑,霍官泰所说的“大多数地产商”是不包括英资地产商人,在香江的华商看来,英商跟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条“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不过,这一回叶邦华可是来给霍官泰“开开眼界”的,总不能畏手畏脚的吧?
“老霍,我会安排财务部给你划拨100港元用来尝试自营自建一批住房,不过,别选在那些繁华的商业区,就挨着商业区的边缘。还有一点,别去找外边的工程队了,干脆成立一家建筑公司,反正现在香江的劳动力不少,上岗前做好安全防范和基本工作内容的培训,至于薪水和伙食之类的,你看着来办,前期上手几个项目,慢慢的也就积攒了经验。”
“叶总,这样一来,我这边人手就不够了,您看……”
又要成立一家建筑公司来管理工程建设,霍官泰只觉压力山大,但是,有压力才有动力嘛,叶邦华如此看重他霍某人,竟是放心大胆地将一家地产公司交给他来主管,这等没来由的“超级信任”让霍官泰心生感激的同时也下定决心要替叶邦华将这家地产公司操办起来。
办公司,对于霍官泰来说也是“黄花大闺女出嫁——第一回”,从一开始叶邦华就是当了甩手掌柜,整个【明信片】都是他一手搭建起来的,在这过程中,其实他也是边学习边工作,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陪家人们吃饭,在餐桌上母亲总是忍不住叮咛他一定要认真做事、千万不要辜负了老板的重托……即便母亲不提,其实霍官泰也不敢掉以轻心,只因他如今主管的是一家持有价值数百万港元的地权的地产公司,可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了。
对于出海走私……霍官泰还在做这件事情,不过,自从那次差点被英美两国海军联合巡查逮捕之后,他就不纯粹了为了利益着想,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内心的归属感——对祖国的。
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明白【家国破碎】的沉重感和屈辱感,日据时期,霍官泰为了谋生不得已到䒤本人的军舰上当水员,后来受不了䒤本军舰内部的压抑,又回到岸上码头给䒤本水兵擦鞋赚钱,在那段日子里,霍官泰见识到了䒤本士兵如何残暴地对待他的同胞、如何残忍地对妇女们实施一轮又一轮的侵犯,还有那些汉奸走狗谄媚地在他们的䒤本主子面前以更加残酷、更加骇人的方式来折磨自己的同胞……
直至香江光复之后,他又看到英美两国的士兵在大街上调戏良家妇女、欺行霸市,如果不是港英当局尚有几份理智,或许香江又要成为大头兵的乐园了。
一直以来,霍官泰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华人的土地上要由外国人来主宰华人的命运,当他翻开历史书后才明白——原来弱小才是最大的“罪恶”!
所以,即便有一天不幸被捕了,霍官泰也不会后悔的——至少在为大陆输送禁运物资这方面,霍官泰问心无愧。说起来,霍官泰其实不太清楚老板叶邦华跟大陆方面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从一些蛛丝马迹上面他也能察觉到奥秘……跟着叶邦华做事,不算亏了。
“老霍,建筑公司那边你要操办起来,人手不够的话……我会安排文卓优先替你解决。”
“对了,老霍,我有个想法,你来参考一下。在这个年头,能够买下一整栋楼的大主顾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要转变一下思路,不要整栋整栋的卖,我们给客户提供两种方案。”
“一种是全租房,一种是分层出售。”
“叶总,这两种方案跟传统的卖楼有什么区别吗?”
思绪回到现实,霍官泰听闻老板提出的“全租房”和“分层出售”,顿时来了兴趣。叶邦华微微一笑,对此他早有准备了,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份计划书——实际上只有一页纸,中间划了一条线,左侧是“全租房”方案,右侧是“分层出售”方案。
对于房子的渴求,这是刻在华人骨子里的“禀赋”……但是嘛,还是那个问题,大多数香江的华人市民是承担不起高昂的买楼费用,前世的霍官泰跟他的智囊团搞出了一个“楼花”,可叶邦华觉着还是不够妥当,所有又加上了前世南韩国搞出的“全租房模式”。
匆匆看完之后,霍官泰大为惊奇,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老板竟然在地产营销方面还有这等奇思妙想,难不成真有“天生奇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