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席卷欧陆,导致欧洲入口的货源日缺,干是庄希全和陈楚楠掌握时机,合伙开办了一间专营国货的公司,而李洸前更是在聘任期间,开始展露了他在商业上的才华。他除了增加经营的种类,购进高质量的产品以扭转中式货品在市场上竞争的劣势;同时由于民国初年的小学课本已改为新版本,因此他瞄准了这一先机,大批进口中华书局新编订的教科书,以代替清朝末年新马各地学校沿用的旧课本。此外,他还积极引进了各种宣扬新思想的书刊,此举乃在新马两地开创了民族文化崭新的一页,并且打开了经营国货的困难格局,从而衍生出本土及国外进口贸易的新局面。
1916年,著名爱国侨领陈家庚先生为拓展橡胶贸易至美利坚市场,以避免橡胶价格被英资集团和洋行所垄断,于是他透过与庄希全私人的交情,邀请李洸前加入谦益公司,协助处理中英文信函和负责对外之联系。李洸前在这之前曾去了一趟印尼棉兰拜会张福英(印尼著名华商张鸿南之女,)与其夫婿林景仁;同时其父张鸿南曾表示愿意资助李洸前赴香江深造。李洸前于进退之间颇为踌躇,几经内心交战,终于决定放弃深造的机会、选择加入谦益,开始了他跟陈家庚先生深厚的渊源,并从此改变他一生在橡胶业所扮演的角色。
李洸前在主持谦益公司橡胶出口业务期间,适逢橡胶的需求在国际市场节节上扬,因此为公司赚取了丰厚的利润。陈家庚先生十分倚重李洸前的才学和识见,不但在1918年委任他为橡胶部总经理,并且在4年后(1920年)将长女陈学礼嫁给了他,这使他成了陈家庚先生的东床妙选。而挛光前亦自始至终不负重望,在谦益公司任职的十一年当中,他从陈家庚先生那里学习了许多经营橡胶业的知识,从生产加工到买卖报关的出口程序皆了如指掌,这就奠定了日后他在国际橡胶市场上大展长才的基础。
1923年8月,陈家庚先生在其个人事业的高峰时,将一百股面值一百元的华商银行股票转售给李洸前,总值十万元;由于陈家庚先生的长袖善舞和在社会上拥有的人脉,李洸前在4个月后的股东大会上乃被推举为该行董事,这使他得以与新马华人商界代表平起平坐、直接进入上层社会交往,并且从此与银行业结下不解之缘。因此,橡胶出口贸易和国内外业务的联系,当然是李洸前在谦益公司最大的收获,但是建立起银行业的联系,事实上更是李洸前日后在开创事业上重要的发端。
1927年,李洸前与友人在麻坡创建一间小烟胶厂开始,直到次年他正式离开谦益之后,乃成立了“南益橡胶厂”,专营橡胶买卖。1931年12月9日,南益树胶公司并正式改组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Lee Rubber Co.Pic Ltd.),简称“南益”,注册资本为五十万元,由李洸前与林忠国联名注册(林忠国为林义顺之子,并且是陈家庚先生的二女婚、因此和李洸前同属连襟关系)。
20年代末是二战前橡胶业的巅峰期,李洸前出掌南益之后,励精图治,他的经营手法一开始便另辟蹊径从小户着手,在向当地的小园主收购橡胶时,总是以现金支付,因此甚得人心;然后再以实买实卖为原则,不在市场上作投机,如此便不会受到胶价起落的影响。尤其李洸前在这段期间,除了营业的周转金,始终坚持不向银行作额外借贷扩建厂房或挹注橡胶行情的升降,所以能避过了经济衰退时被银行逼仓的行动。
进入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导致橡胶价格持续退低,李洸前因为洞察先机而采取了降低承租机器设备和生产的成本,此举乃为南益橡胶立下了稳固扎实的根基、故当陈家庚和林义顺等大企业家纷纷倒闭时,南益因此幸能免受波及。1933年,李洸前将南益的注册资本增至100万元,实缴资本56万元,除经营橡胶园和橡胶厂外,继而不断扩充与橡胶有关的业务,包括装配胶片、胶液,运往欧、美、中、日等国,以至最终每年出口达五十万吨橡胶。自1932年起,当三大华资银行——华侨、华商、华丰合并为华侨银行后,李洸前先是出任副主席,但从此他的事业除了橡胶业之外,银行的融资业务乃成了第二重心,他本人并且自1937年到1964年担任华侨银行的董事主席一职,长达二十七年。30年代末期,李洸前事实上已一跃而成为新马华人社会以至东南亚橡胶业和金融业钜子的行列,这种情况至少是一直维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特别是当战火蔓延到新马两地之前。
而在这之前,当陈家庚先生的谦益公司在1934年因胶价一殿不振,加上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正式宣告关停收盘,南益公司的业绩虽也遭受打击,但李洸前却因着本身的才学与忠厚而赢得众人的赏识和信任,于1931年12月9日改组为南益有限公司后,乃获得叶玉堆和同乡李丕树的鼎力加股,由于善于向银行融资及分散投资业务,南益橡胶终于能迅速摆脱困境,逐渐取代谦益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集团。
但李洸前在谦益公司关停倒闭之后,仍一如既往支持陈家庚先生所创议的各项文教事业,包括1936年的厦大基金,以及1950年为修复与扩建遭到战争波及的厦门大学。并且继陈家庚先生之后,自1934至1956年成为狮城华侨中学董事会的董事长,前后达21年之久。
不但如此,李洸前在言行品德上亦由于耳濡目染,受到了陈家庚先生的影响,热心文化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因此,不论从大处着眼或小处着手,我们皆不难得出这样的理解,陈家庚先生和李洸前虽曾为主雇以及分属岳父和女婿的关系,但两人之间其为伯乐与千里马的情义乃非比寻常,更远远超出了个人和小我的境界。
第二次世界战争遗留下的当然是令人怵目惊心和满目疮痪的情景,李洸前于新马各地的资产,包括机器、厂房在䒤本侵略者占领期间遣到了严重的损毁,橡胶园内则杂草丛生,无人打理及收割达三年之久。但如果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二次世界大战固然让李洸前的事业受到了空前的重创,但是对一个冷静和独具慧眼的企业家而言,经历战争浩劫之后所蕴含重大的发展机遇则是千载难逢的。因此,当战场上的硝烟逐渐退去,重新力图恢复旧业乃是李洸前毕生心血的凝聚,并且是南益集团开始进军多元化事业群的转换点。
事实上,这也是李洸前最为人所熟知和津津乐道者,自青少年时代起,他便养成了刻苦自学的精神,踏人社会后更且在进出口业务和橡胶业的经营上一显身手;尔后经历了战争的蹂躏,在艰困的时局中重新出发,所以能把危机转为商机,并且大事进军种植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等多元化的业务,这么一来,李洸前无论在个人的声誉或事业上乃扶摇直上。
同时,由于李洸前摒弃独断独行的主张而实施开明的作风、加上西方的经验让他结合传统文化而开展出了现代化“中西合登”的管理模式,这使他在商界纵横裨阖了半个多世纪,最终建立起庞大的家族企业王国。
回过头来看,李洸前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在劫后恢复生产,正是由于他在青少年时代对学习工程和科学的执着,即使他后来在庄希全和陈家庚这两位著名爱国侨领的提拔之下进入了商界,并且在1916年放弃了到香江大学深造的机会,导致他无法实现一心想成为工程师的梦想,但命运之神却往往不是任何人可以左右的,他在往后的岁月中依然热衷于赞助科学、工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所谓见微知著,因此不难想象,由于李洸前对科学精神的崇尚,他所领导的南益集团甚且是新马华人商业机构中,最先将电脑引入并用之于本身事业的管理者,这一切看似处潮流之先,但显然个中并不是无迹可循的。
李洸前从紫禁城回到狮城之后,经过了十多年的苦读和不断自修,终于换来了使他成为在当时少数具有中西学养和视野宽阔的经商人才。尤其在他开始于商界崭露头角时,中国自1937年起,正陷入了八年的浴血抗战,作为一个心系祖国的商人。李洸前自然义不容辞响应了陈家庚算组“南侨总会”的号召,大力资助国内的战时物资和伤兵救援工作。其后,局势剧变,䒤本侵略者长驱直下马来半岛,导致新马两地被占领达三年零八个月之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李洸前在开战前正前往美利坚出席国际橡胶会议,因战事而滞留美利坚。新马相继沦陷后,大部分华人的处境变得非常艰难,不单是南益集团在这段期间的各项生产处于停顿状态,就连原先躲在穷乡僻壤的小园主们,亦难逃流离失所的噩运。由于李洸前曾积极支持国内的抗日救国活动,所以他的一大半资产被列为“敌产”而遭䒤本侵略者没收和破坏。
一直到战争结束后,李洸前于1945年11月返回狮城重建百废待举的事业,乃碰上了国内外经济大势逐渐复苏,欧美先进工业国对橡胶的需求量倍增,这一切使橡胶价格回升至相当平稳的水平。南益橡胶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自三十年代低潮时稳健起飞,此刻则大事增加橡胶加工的生产量,其后更遇上了韩战的关系,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李洸前在新马及印尼等地的橡胶生产,因此得以迅速恢复元气,一跃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贸易商。
随着橡胶业腾飞之际,南益机构日渐壮大,李洸前进一步抓住机遇而扩展其他行业的投资,包括大量种植黄梨和开办加工厂制造罐装出口,并且涉足航运、木材、印剧、工程,贸易和金融业等,进而成为华侨银行(OCBC)和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最大的股东。同时,由于李洸前的事业自三十年代起,乃带动了橡胶业及黄梨业的起飞,因此促使他享有新马“橡胶大王”和“黄梨大王”之美誉。
从任职谦益公司拓展欧美市场开始,由于李洸前通晓中英文,乃获得汇丰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信任和赏识,再凭藉他在社会上所建立的广泛交际,尤善于利用银行的贷款,以及战后各种特殊的机遇,也是李洸前在事业上得以劫后迅速重建和投资其他领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