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谢幕走
金堤河2025-07-02 19:582,266

赵匡胤道:“是,是。大哥如此仁义,这么多年执掌江山,他一心为民,善待官吏。在匡胤印象中,大哥做皇帝后,没有杀过一个朝廷官员。

  “纵是哪个官员犯了罪,触犯了法律,大哥气得拍桌子摔板凳,大骂那人混账该死。但最终结果,大哥也会网开一面,念其功劳,只是掳去其官职,发配了事。

  “大哥更不会因一人之罪,无故累及家人及他人,只是本着一人犯罪一人承担的原则治罪。大哥这种宽仁作风,在匡胤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大哥做派,是匡胤楷模、榜样,匡胤日后必做大哥那样的宽仁之人。”赵匡胤由衷而道。

  赵匡胤是一介君子,这与柴荣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说句公道话:赵匡胤的辉煌一生中,除了夺取了柴氏江山,这个他自认为是其人生中唯一的大污点外,他的其他所作所为,都堪称君子之为。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开国皇帝,没有对任何一个开国元勋开刀下手。

  不像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些人,登基后杀人无数。对功勋元老大开杀戒,清洗杀戮。

  赵匡胤只用了杯酒释兵权温和的方式来解决对大宋王朝有潜在威胁的那些元老宿将。只是让他们远离政治,靠边站,做一富贵闲人。

  这种以生命为重的悲天悯人情怀,是其他开国皇帝所没有的宏大肚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大度大仁,以前少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更是稀有。

  他这个标杆立得太高太宏远,世上再鲜有他人能达到他的高度了。

  赵匡胤立国之后,确实言而有信,做到了对柴氏后人的特殊眷顾。

  而且他还怕自己的后继者忘记赵氏一族是如何得到江山的,为了让后人铭记祖训,他特地在皇宫后宫中立一戒碑。

  凡是新上任的皇帝,必须先到戒碑前熟背上面的戒条。

  戒条共有两条:

  其一就是要善待柴氏后人的戒条;

  其二就是告诫后继者,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准杀戮言事官员和士大夫的戒律。

  这些都做为大宋王朝铁的戒律深深烙在赵氏皇帝的心中。

  就是宋朝偏安江南后,仍没被废弃,一如既往地被历代宋王朝的掌权者遵守着。

  “我还得求你一事。”符丹凤盯着赵匡胤说道。

  “大嫂请说。”

  符丹凤道:“西宫刘贵妃已身怀六甲,最近几天就要临盆。她身上骨肉乃荣哥血脉,如今我们要离去,而她却不宜承受旅途颠簸,以免发生意外。

  “你还是把我哥哥宣进宫来,让他先把刘贵妃接出去,找一清静院落,待孩子生下之后,我再把她们接回老家居住,这样可保她们母子平安。”

  赵匡胤闻听,道:“大嫂,如果你信得过小弟,就还让刘贵妃住在西宫,待她产下孩子身子康复后,我再把她们送到邢州如何?我会让我夫人亲自负责做这件事情的,大嫂放心就是。”

  符丹凤见他如此说,就点点头道:“那就有劳你费心了。”

  这个刘贵妃后来产一女婴。由于刘贵妃因不测死于难产,这个女孩就一直被赵匡胤抚养成人,没被送到符丹凤处。

  后来此女嫁给杨家将第二代领军人物——杨延昭为妻,也算得一美好结局。

  接下来的几天里,符丹凤忙于离开前的紧张准备工作。

  她在后宫召集一会议,申明:皇室后宫要解体,除三宫六院有真正身份的贵妃、昭仪、才人、婕妤等人外,其她一律解散,各自收拾东西,卷铺盖走人。

  三宫六院中凡是没有子嗣后代的,也都统统走人,自寻门路,各自出宫重新嫁人开始新的生活。纵是有后代的,如若想重新嫁人,寻求新生活的,也不予勉强,可以领着孩子离开。

  此决议一出,整个后宫乱作一团。

  想离去的,忙着各分东西走人。

  但也有些宫女,死活不肯走,符丹凤见苦劝无效,就留下了这些人。

  至于三宫六院中那些有柴荣骨肉的,更不肯离开符丹凤。那些纵是没有孩子的嫔妃亦有很多执意要跟着符丹凤回邢州。

  符丹凤劝他们道:“妹妹们,你们都还很年轻,又无子嗣,何必非得留下来一起受苦呢?不是姐狠心,容不下你们。我是真心实意为你们的下半生考虑。

  “如果荣哥地下知道我如此良苦用心,他九泉之下也会支持我这样做的。妹妹们听我一句劝,都离开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们还是各奔自己的自由日子去吧。”

  这些不愿离去的嫔妃一听,都噗通跪了下来,恳求道:

  姐姐,我们都是生是荣哥的人,死是荣哥的鬼,此生荣哥就是我们唯一的爱人。如果姐姐容不下我们,我们只有一死明志,统统撞死在石柱上。

  符丹凤闻听,流下泪来,道:

  “姐姐我不是那意思,我是真替你们不值——那好,你们既然有此决议,我也不再勉强你们,那我们就一起回邢州老家。以后,宗训就是你们的儿子,他待我怎样,就会待你们怎样,我们共同把训儿养大成人吧。”

  众嫔妃都磕头感谢不已。

  符丹凤又盯着那些有了子嗣的嫔妃言道:“你们既然也都愿意与我回邢州,我当然很高兴,那咱们以后还是好姐妹。就互帮互持着把日子过下去吧,共同把我们的孩子养大成人。

  “以后,你们的孩子也就是我符丹凤的孩子,宗训也是你们的儿子,我们大家要做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亲密一家人。”

  这些人听后,也跪于符丹凤面前,均道:以后愿听姐姐吩咐,恪守柴氏祖训,共同把孩子抚养成人。

  符丹凤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都说树倒猢狲散,国败家不存。

  幸好这个柴氏宗族在她符丹凤手中还没全散,还能继续延续柴荣的血脉。她符丹凤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虽然后周内宫在符丹凤有条不紊的安排下,该走的走,该散的散,该留的留,都做到了统一安排。

  但仍有百密一疏。

  在符丹凤率众出宫后,赵匡胤领着手下巡查后宫时,发现宫内仍留有一孩子在墙角哭啼。

  刚从长江前线紧急回京的潘美,这时正跟在赵匡胤身旁。他走上前,抱住那孩子,询问太监这是谁家的孩子。

  太监吱吱唔唔着,说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哪个宫里的。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这个四五岁的孩子会被遗留在这里。

  赵匡胤见这孩子神态,隐隐中蕴含着大哥的影子,知是大哥后人无疑。

  于是就对潘美言道:“潘美,看你如此喜欢这个孩子,你就把他抚养成人吧。”

  潘美高兴不已,连连应诺。

  此子后来长大后,官至刺史,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

继续阅读:第140章 送行者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五代枭雄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