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并非只是缺点,还包含着可能性。’我国导演枝裕曾这样说。”
雅致的日式茶室里,高盛、金珊珊盘腿而坐。
茶案的对面,坐着她俩要拜访的金缮修复师——京本惠子。
在她的身旁,还坐着陈小怜的男朋友唐誉。
“我们今天要说的‘金缮’,应该先从‘侘寂’一词说起。这是一种带有禅宗智慧的思想,一种构建于世界观之上的美学,一种可以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令生命走向永恒的生活方式。”
“发现不完美,首先在于对老物件的态度。因着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象,这些老物件,皆有思想灵魂,皆有纪念意义,就像是我们的旧朋友一样,为我们所珍视。这种人与物的联系,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但也无时无刻不充满遗憾。且不说岁月沧桑,自然损毁,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一次磕碰,一个跌撞,都有可能造成种种缺陷。但这种缺陷,包含着太多的可能性,倘若我们以更从容的态度来面对它,运用巧思去修缮它,就有可能化残为美。嗯,就和你们中国人说‘化腐朽为神奇一样’……。”
“一般来说,被我们修缮的,都是实用器物。我曾听过一句话,‘若是因故离开了用途,器物便会失去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老物件,只有在‘用’的时候,才能现出它的‘美’来。”
“‘金缮’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室町时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政,不慎摔坏了一只心爱的南宋龙泉窑碗。为了弥补遗憾,他请求中国的工匠进行修复。可遗憾的是,工匠们采用锔瓷工艺,留下太过鲜明的痕迹。足利将军爱物惜物,不能接受这种修缮方式。”
“适时,日本漆艺如火如荼,生漆也富有黏合性。足利将军就吩咐漆匠们帮他修缮心爱的瓷碗。几经钻研,一种用生漆黏结碎片,再在破碎之处贴金的修缮工艺,就此应运而生。金缮,金缮,以黄金为外衣,以修缮为德行。在我看来,有如‘仁’之内里,‘礼’之外显。”
“天然大漆,黏性极强,举凡陶瓷、玉器、紫砂……皆可依此法进补缺与装饰。修缮之物,不只能使其实用功能得以复原,还在重生之后获得了非凡的艺术价值。是故,我们认为,与其说金缮工艺是一种修复技艺,毋宁说它是一种艺术创造!”
“金缮修复,没有一定之规,只要求施作者,循着裂痕、纹理的走向而灵活处置。就在弥补裂痕、调和纹理的过程中,施作者会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活在当下更重要。于是,他们内心的伤痕,也在不知不觉之中,随之而一一弥合。”
“之所以如此说,乃是因为,物件之残损非己之愿,正如我们不能预知,我们将在哪一处磕碰跌倒,哪一处伤筋动骨。人生无常,正如这破碎的物件,但我们可以期待重生,期待手中的每一笔每一画,期待生活中的每一饮每一啄。这是一次艺术的创造,更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但须注意的是,我们的金缮修复师,有时也用银料来描画,甚至于,还有一些老修复师们,会刻意保留大漆本有的质感,省却‘上金’的步骤,以此来增饰古韵。”
京本惠子娓娓而述,唐誉轻声慢“译”,高盛、金珊珊也静默无声地以笔记之,以心铭之,谁也不忍打破这个侘寂的午后……
阳光穿过竹帘,丝丝缕缕的柔光,浮漾在茶案之上。
描金画银的青白瓷,也被笼在光晕之中,无声地讲述着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