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第十一章 】烧银蓝花丝香薰5
灵犀无翼2023-06-29 17:581,595

5

师兄,似乎是一个很久远的词了。

远到王菁菁都差点忘了,她和师兄也曾是恋人,但后来却成为陌路之人。

那时,他们都拜在金匠孙承杨门下,而孙承杨正是成都银花丝的一个传承人。【注1】

孙承杨平生只收了黄镜炆和王菁菁两人为徒。

当年,王菁菁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一时间生活没了目标,便在各处打工挣钱。某一日,她在逛夜市的时候,偶见孙承杨带着黄镜炆,在售卖银花丝艺术品。

王菁菁自然是买不起的,但却被这精工细作深深迷住了,连续三天都来到摊贩前,看黄镜炆现场搓花丝、掐丝,心里暗暗称奇:这个男人的手,也太巧了!

观者如堵,但愿意购买的人,寥寥无几。

孙承杨当众介绍道:“蜀绣、竹编、漆器、银花丝,是成都的‘四大名旦’。用银花丝制作的首饰、摆件都很有特色。我们成都地区的金银器,发端于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历史悠久。到了汉代,朝廷在成都、广汉两郡设立工官,用以监造金银器等,成都金银花丝制品发展得很快,并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金银花丝制品,往往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的戮印,有的用于宫廷享用,有的用于赐赏功臣。到了两宋时期,成都的金银器制作技艺更为纯熟,已经可以将丝、片组合在一起。瓜形壶、莲花杯、菊花杯等造型,层出不穷,巧夺天工。最值得提的,还是明清时代。因为,最为独特的‘平填’花丝工艺,被开发出来了。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相结合的方式,成为成都金银花丝工艺的特色。限于制作成本,我们今天主要是做银花丝制品……”

王菁菁听得津津有味。

此时,孙承杨正需要一位女学员,见王菁菁很合眼缘,便问她是否愿意随她学艺。

就这样,因缘巧合,王菁菁就拜了这个师父,也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目标。

“师父讲的第一堂课,至今记忆犹新。”王菁菁对潘婕说。

“师父说,银花丝技艺的突出特点,是采用‘平填’技术,无胎成形。先画好设计图稿,用粗细不等的纯银丝围出图形边框;再用各种技法对边框之中的图纹进行填充,层次感分明,且富有如刺绣般的细腻感;每个部件做好之后,再以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工艺,将之组合起来。这门手艺,对匠人们的空间想象力要求很高。”

“这种想象力,是不是要靠天赋呢?”王菁菁问。

“需要天赋,但也需要不断地练习。”

从天赋上来说,黄镜炆要比她高得多,师父曾一度打算将炭丝工艺传给他。可没成想,黄镜炆觉得修复行业没有前途,竟然婉言谢绝了师父,跟着朋友自学了金融专业,打算转做风投行业。

这件事,对孙承杨的打击很大,他本来就不多话,此后更是沉默寡言。两三年后,便因突发心血管疾病而去世。师父死得突然,没来得及传授绝学给王菁菁。

回想往事,王菁菁叹道:“师父生前不愿传给我,大概也是因为我笨,功夫不到家。”

“王姐,不能这么说。在我看来,手艺人所仰赖的本领,绝不是天赋。”顿了顿,潘婕认真地说:“高老师告诉我,是能吃苦,肯钻研。”

王菁菁沉思片刻,点点头。

打开话匣子,潘婕忍不住问:“后来,王姐怎么想起转做文物修复了呢?”

金匠和文物修复,还是有别的。

“师父过世之后,我一人难以撑起门户。此时,正好碰到一个县级博物馆在招收文物修复师。面试之后,我在博物馆里呆了很多年,跟着老师傅们一起学。就这样,我便从一个手艺人,变成了文物医生。再后来,周主任自己办起了江宁饰博,便把我请了过来,做金银器的修复工作。”

王菁菁对这个选择,显然是很满意的,她说起往事时的笑容,一直挂在嘴边。

潘婕听得入神,顺口多问了一句:“那……王姐的师兄呢?”

对方的神色却倏然一黯:“不知道。也许,他已经大富大贵了吧。起初,我还能理解他。师兄家境不好,我们手工行业又确实挣不了钱。只是,分开的时间一久,渐渐地我们就不太联系了。也许,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言至此,蓦然想起她曾说给金珊珊听的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此时此刻,王菁菁断断想不到,她和黄镜炆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

【注1】人物属虚构。成都银花丝的代表人物,为倪成玉、道安等。读者朋友们可以多关注。

继续阅读:第103章 【第十一章 】烧银蓝花丝香薰6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金匠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