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京兆尹有什么用,京兆府审结案子得送去大理寺核查,证据模糊,证词对不上都会打回重审。所以要包庇,得打通京兆府同大理寺两处地方。”
白曦月耐心的和小桃讲解:“也不是不行,就是很贵。我是不建议用这种方法的,所以殿下用了第二种方法。”
小桃一知半解的看着白曦月。
“王黎告知京兆尹,殿下今日会弹劾他。王黎如若真的出京但负责京城防卫的各方都没有察觉,是他们失职。所以王黎会交代他那日到底去哪里,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这位处世灵活的京兆尹了。”
听白曦月这样一说,小桃明白了:“京兆府抓了王黎大哥,不仅仅没对案情有所帮助,还缩减了他们查案的时间。故而他们连夜彻查,就查到了王黎大哥的痕迹,发现他并未出京。”
白曦月拿出艳红的胭脂,小心涂抹:“京兆府抓王黎,是因为那牙子身上有王黎所练之武功导致的致命伤,但王黎从始至终都没有出过京城,在外人看来,就是有人在故意陷害他。”
“这个时候再提王伯的案子同牙子的关系,变相证明了王伯的无辜。此事涉及户部,就让他们去查吧。”
白曦月本身就长得明媚娇艳,配上嫣·红的胭脂,明艳到有些妖气,她很满意。
小桃听了半天,只明白了一半,因想不明白,故而垂着头有些沮丧。
白曦月宽慰了她两句,逗了逗正在嗑瓜子的玄凤,用了早饭后,有丫鬟来报,王黎同赵嬷嬷都接回来了。
“把赵嬷嬷接到梨满园来。”
竹青听见她的吩咐,道:“梨满园原本也不是住人的地方,又许久没人打扫,在那里见赵嬷嬷不太好。”
白曦月看向竹青:“我就要在那里见她,快去。”
竹青本还想再劝两句,但抬眸看见白曦月那张美艳到有些可怖的脸,顿时说不出话,连忙去请赵嬷嬷。
“姑娘,我都说你上那么艳的妆好看到像妖女,很吓人的,你看竹青脸色都白了。”
白曦月听着小桃的抱怨,笑道:“就是要吓人才好。”
京城富贵人家喜欢听戏,有的甚至在家中养一批戏子,闲暇时传唤他们来解个闷。
所以王府建府时特意留了个院子给楚墨阳听戏用,取名梨满园,给戏子唱戏居住用的。
但楚墨阳不爱听戏,渐渐的就闲置了。
昨日白曦月叫人打扫过,说是打扫,就是把院中的野草处理干净,给破了的窗纸换上新的,里屋门都没开。
白曦月走到院中的一口水井旁,探头看了看,就在水井边坐下了。
赵嬷嬷被王府的人从京兆府接出来,以为楚墨阳仍旧挂念着她这个ru母,就打起了在王府养老的主意。
来到王府,本想先拜见楚墨阳,谁知楚墨阳去上朝了。正在她犹豫要等楚墨阳回来再去拜见王妃,还是立即去见,竹青就来请她了。
路上赵嬷嬷一个劲的同竹青打听白曦月。
竹青被她磨着不行,想着她是王爷的ru母也不会瞎说,就说道:“王妃刚嫁入王府那一年倒是同传闻中一样,胸无点墨,张扬跋扈。但最近日子逐渐懒怠下来,做什么都没劲。”
赵嬷嬷拍手高兴道:“可是怀了小世子?”
“王妃月事刚走,什么怀了小世子。”
竹青带着赵嬷嬷穿过一间间院子:“从殿下回来之后,她就很不对劲,好像更聪明了,更安分守己了。时不时让人觉得害怕,配上她那艳丽的容颜,每每见她我都觉得她是不是狐狸转世。”
赵嬷嬷被她说得胆颤,横眉骂道:“你这个小丫头,原先在宫里时没瞧出你这样会说玩笑吓唬人。怎么?你家王妃主子让你来吓唬我好拿捏我?”
竹青见她不信,就不与她对说,一路上不管赵嬷嬷如何问她都不再言语。
来到梨满园,她抬高声音喊道:“王妃,赵嬷嬷到了。”
赵嬷嬷看着梨满园陈旧的门,蹙眉道:“竹青,王妃真的在里面。”
竹青未答话,里面传来一声轻柔的声音:“进。”
门被小桃打开,赵嬷嬷走进去,看见一红衣女子坐在井边背对着她,正看着井中发呆。
荒废院子,红衣女子,水井。
一阵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从赵嬷嬷面前飞过,令她打了几个哆嗦。
“是王妃娘娘吗?”
白曦月回头看赵嬷嬷,笑道:“嬷嬷来啦。”
在看见白曦月正脸时,赵嬷嬷忍不住倒吸一口气,慌乱的垂下目光,这下明白了竹青说的王妃有时无人感是什么意思。
“是,奴婢是殿下从前的ru娘,听闻这次奴婢能出来,是殿下同王妃从中周旋,特来感谢。”
在没见到白曦月前,赵嬷嬷本想赖在王府里养老,在见到白曦月之后,就算求她,她也不会呆了。
“这是什么大事,值得嬷嬷特意来说个谢字。”
白曦月语气突然从温柔转为凌厉:“但在查嬷嬷这桩案子时,底下人也查到了嬷嬷在放印子钱,可有这回事?”
赵嬷嬷硬着头皮道:“奴婢不知道王妃在说什么。”
说完四周一片安静,赵嬷嬷等了一会,忍不住抬眼去看白曦月。
白曦月仍旧是面带笑意的看着她,只是那双含情眼,不含一丝笑意:“我没有殿下的好耐心,嬷嬷既然不认,罢了。”
白曦月站起身,离开了那口水井。
赵嬷嬷看白曦月似有要放过她之意,还没来记得高兴,就看见一片红衣缓缓走进她的视线。
她走到了她的面前,声音近在咫尺:“这里叫梨满园,要不是我前几日散步来到这里,谁都不会记得王府里还有这间院子。”
赵嬷嬷冷汗直下,她抬手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把头低得更低了:“王府地大,有些院落被忘却也是常事。”
“是啊,不会有人记得梨满园,也不会有人记得梨满园里面曾经有一口水井。也不会有人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赵嬷嬷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