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历史>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目录
第100章 李世民突然的决定!李逸懵逼了!迎着三人急切的目光,李逸缓缓开口说道:
“要应对灾后疫情,需从‘源头阻断’、‘环境清洁’、‘病患隔离’、‘健康防护’这四个方面入手。”
其实在房玄龄与魏徵到来之前,他就想对李世民说这事了。
作为在后世经历过大风波的穿越者,他太知道防疫的重要性了。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相比给灾民及时送食物,这事更重要。
毕竟人饿一两天死不了,但要是得了霍乱什么的,放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死亡的风险太高了。
所以,刚才李世民与房玄龄、魏徵商量赈灾方案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思考灾后防疫的方案。
听到李逸这句话之后,李世民等三人一脸茫然。
听不懂啊!
他们完全不明白李逸所说的这四个方面是什么意思?
没办法,这些后世的防疫理念,对于他们这种没有现代医学观念的古人来说,还是有点太超纲了。
“楚王,能不能具体说说要怎么做?”
房玄龄搓了搓手,询问李逸道。
李逸点了点头,先是指向奏折上“溺亡者两千余人”的字样,沉声道:
“首当其冲的,便是处理溺亡者与牲畜的尸体。”
“这些尸体在水中浸泡日久,早已成为病菌源。”
“若不及时妥善处理,一旦腐烂,病菌便会随水流扩散,污染水源与土壤,让灾民患病。”
“所以,必须把这些尸体处理好,从源头上阻断病菌产生与扩散!”
“那要如何处理呢?”
李世民问道。
房玄龄与魏徵也看向李逸,等待着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案。
“深埋!”
李逸口中吐出了这两个字。
接着,他具体解释道:
“命人在远离水源、地势较高的地方挖掘深坑,深度至少要达到丈余。”
“然后,将尸体放入坑中,并在尸体周围撒上石垩。”
“为何要撒石垩呢?”
魏徵好奇地问道。
他们所说的石垩,就是石灰。
生石灰遇水会生成氢氧化钙呈强碱性,能够破坏微生物蛋白质结构和细胞膜,从而达到杀菌灭毒的效果。
另外,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的热量,也可直接杀灭虫卵及不耐热病原体。
当然,这些原理,李逸就算说给李世民等人听,这三人也是听不懂的。
所以,面对魏徵的疑问,李逸只是把石灰的作用说了出来:
“因为石垩能杀死部分病菌,延缓腐烂速度。”
“没想到石灰竟还有这般用处。”
魏徵眼中满是诧异,以往石灰多用来粉刷墙壁、加固堤坝,从未想过能用来防疫。
一旁的李世民与房玄龄在惊讶的同时,也将这一知识点默默记在了心中。
这时,李逸继续说道:
“撒完石垩之后,再用土夯实,最好在土堆上再覆盖一层石垩。”
“这样可以形成双重防护,防止野兽刨挖,也进一步阻断病菌扩散。”
说完尸体的处理方法之后,李逸又接着说起了另一个问题。
“除了尸体需要深埋之外,水源污染的问题也要重视。
“因为水源是疫病传播的关键渠道,必须严加管控。”
听到这里,李世民等三人点了点头。
喝了不干净的水会生病,这一点他们是知道的。
“此事简单,令人把守住水井便是。”
李世民开口说道。
李逸摇了摇头道:
“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那你说,要怎么做?”
李世民好奇地问道。
他倒要看看,李逸的处理方法,与他有什么不同。
“首先,要让所有灾民都饮用煮沸后的水,哪怕是河水、井水,也需烧开后再喝!”
李逸说的第一点要求,就让李世民等人觉得很意外。
“这有必要吗?”
房玄龄质疑道。
他觉得这样的要求,有点麻烦。
都遭受大灾流离失所了,有口水喝就不错了,哪还顾得上热水不热水的。
再说,也得没必要啊,只需要按照陛下所说,派人守住水井,不让饮水源被污染就行了。
紧接着房玄龄之后,魏徵也开口道:
“对啊,这没必要吧,大家都是喝凉水的,哪用得着专门把水烧开了喝。”
李世民虽然没有说话,但却用疑惑的眼光看向李逸。
很显然,他也觉得强制让所有灾民喝热水这事没什么必要。
对于三人这样的反应,李逸并不感到意外。
因为他很清楚,华夏古代就普遍没有饮用沸水的习惯,人们饮水的习惯就是喝凉水。
甚至到了华夏近代社会,华夏人都还是普遍喝凉水。
直到1952年,为了应对敌国的细菌战,新龙国发起了爱国卫生运动,才广泛普及了喝热水的习惯。
总之,在华夏古代,你要求古人必须喝热水,古人多半会觉得你有毛病。
当然,话又说回来,华夏古人不习惯喝热水,也是有原因的。
李逸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过对于这件事的分析。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喝不起。
要想喝热水,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燃料把水烧开;二是有容器能够储存热水。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没有燃料就谈不上把水烧开,而如果没有容器储存热水的话,则每次想喝热水前,就需要先把热水烧开,从而对第一个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两个条件,放在华夏古代,可不是普通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的。
保温容器,华夏古代压根没有保温瓶、保温杯等器具,只有用稻草、棉絮等东西制作成的茶壶窠,保温效果极差。
至于燃料,有句古话怎么说来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为什么“柴”被排在了首位?
因为“柴”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资源,要用在更重要的蒸煮食物和取暖上,用来烧热水喝,太奢侈了!
总之,在华夏古代,喝热水是昂贵的行为,普通百姓没那个条件,自然也不会养成这样的习惯了。
除了喝不起之外,华夏古人不喝开水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对而言,开水没有冷水好喝。
因为无论是井水,还是没有污染的河水,都是微甜的,煮开以后甜味就消失了。
不过,理解归理解。
但为了做好灾后防疫,让所有灾民喝开水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
于是,李逸开口解释道:
“高温能杀死水中的病菌,把水烧开了再喝,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防止灾民患病的方法。”
“细菌传播无迹可寻,就算是派人把水井守住,也没用。”
“再说,灾民还会喝河水,这个是没办法守的。”
“如果喝生水,灾民患病的几率将会大幅度增加,甚至死亡的风险也会极大增加。”
为了让李世民等人知道此事的重要性,李逸也是把后果往严重了说。
果然,听李逸这么一说,李世民等人的态度马上就变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确实有必要让灾民喝沸水。”
李世民开口拍板了。
鉴于李逸过往的战绩,对于李逸的话,他还是相信的。
他知道李逸不是喜欢危言耸听的人。
听见李世民这么说了,房玄龄与魏徵也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
“除了喝沸水之外,还需要做别的吗?”
李世民追问李逸道。
李逸点了点头:
“还要划分饮水区与排污区。”
“饮水区需设置在地势高、远离厕所与垃圾堆的地方,排污区则要做好隔离,防止污水倒灌污染水源。”
“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在水源地周围撒上石垩,并定期清理水源附近的杂草与垃圾,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
“楚王考虑得果然周全。”
房玄龄称赞了一句。
这时,魏徵突然开口问道:
“楚王,你所说的‘病患隔离’,莫非是将染病之人与健康流民分开安置?”
“魏相说得没错,正是如此。”
李逸点了点头,然后具体介绍道: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患病症状,就立即将其转移到单独区域,与健康灾民隔离,避免病菌通过接触传播。”
“隔离区需派专门的医者诊治,士兵值守,严禁人员进出。”
“即便是染病者的亲属,也只能在规定时间隔着栅栏探望。”
听到李逸这样的建议,魏徵眉头一皱,担忧道:
“可灾民本就因灾流离,心中惶恐,若将他们强行隔离,恐会引发动乱啊!”
这一点,李逸早已考虑到了,他耐心解释道:
“魏相担忧的是,但隔离并非抛弃,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更多人。”
“可在灾民安置点外围搭建临时隔离棚,选派专门的官吏与医者负责照料。”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上吐下泻、发热不止等症状,就立即送往隔离棚,避免与其他人接触。”
“同时,要明确告知灾民,隔离是为了治疗,朝廷会提供药材与食物,消除他们的恐慌。”
说到这里,李逸停顿一下,仿佛想起了什么,然后接着深深感慨道:
“其实很多混乱与恐慌,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防疫也是如此,只要给灾民说清原因,我想他们会配合朝廷的。”
“毕竟,华夏人是最习惯听国家安排的,只要不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都是温顺的。”
最后这一句,是李逸在心中嘟囔的。
听完李逸的回答分析,魏徵思索片刻,说道:
“楚王所言,确实有道理。”
“不过,此事在执行的时候,还是需谨慎才行,以免激起民乱。”
“魏相所言极是,如果真要这么做,也不能鲁莽行事。”
房玄龄开口附和道。
“魏相房相提醒得对,此事具体在做的时候,肯定要让下面的官员有更多的耐心。”
李逸从善如流地认同了房玄龄与魏徵的意见。
听完几人的对话,李世民也微微颔首,如此一来就算比较稳妥了。
“那最后的健康防护又要怎么做呢?”
李世民问李逸道。
李逸回道:
“前往灾区赈灾的官吏、士兵、医者,每日与灾民和染病者接触,感染病菌的风险极高,所以需要做好自我防护。”
“比如,接触流民或处理污染物后,要用皂角水仔细洗手,更换衣物后再接触健康灾民,防止相互感染。”
“衣物若被呕吐物、排泄物污染,需立即用沸水浸泡清洗,避免病菌附着传播。”
“还有,灾民的饮食卫生也需注意。朝廷发放的粮食需妥善储存,避免受潮发霉;烹饪食物时,需确保食材新鲜,彻底煮熟,防止生食携带病菌。”
“灾民聚集的地方,要定期打扫,清理垃圾与粪便,撒上石垩消毒,保持环境干燥通风。”
“我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些了。”
听李逸说完所有防疫措施,御书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
李世民、房玄龄、魏徵三人脸上满是震惊与佩服。
首先,他们从不知道有灾后防疫这件事。
其次,他们更不知道灾后防疫这么重要,以及要做的事有这么多。
“此前我等只知赈灾需放粮、安置流民,却从未想过防疫之事,若非楚王提醒,后果不堪设想啊!”
“在这件事上,楚王的见识,真是远超我等。”
房玄龄诚心实意地称赞了一句。
他的话音落下,魏徵也开口夸奖道:
“确实如此,要不是今日有楚王在,我等真不知道还有灾后防疫这么重要的事。”
“并且,楚王这‘四步防疫法’,考虑细致、面面俱到,很不错。”
“房相魏相过奖了。”
李逸很谦虚地朝着两人拱了拱手。
李世民听到房玄龄与魏徵夸赞李逸,心中很是欢喜。
这时,房玄龄向李逸提出了一个请求。
“楚王,不知你能否将‘四步防疫法’写下来,以便赈灾的官员照此行事。”
“这当然可以。”
李逸毫不犹疑地答应了这个要求。
这又不是什么难办的事,到时候他口述,在王府中找个人记录整理成册便是了。
李世民听到两人的话,心中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你也别写了,你干脆去一趟河南道,具体负责赈灾一事吧。”
李世民看着李逸,沉声说道。
听李世民这么一说,房玄龄与魏徵两人眼前一亮。
这样最好!
有楚王这个最懂灾后防疫的事的人去,肯定要比别人拿着楚王写的“四步防疫法”照本宣科要强很多。
“臣赞同陛下的提议,此事由楚王负责,最合适不过了。”
“臣也是这么觉得的,楚王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房玄龄与魏徵都开口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让我去河南道主持赈灾一事?”
李逸听完三人的话,直接懵逼了,这事来得太猝不及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