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祁连山2023-06-28 09:559,887

  

  他所说的农村,具体地讲,就是他的家乡桦树湾。他知道,他俩到别的村,说得革命点,能不能打开工作局面,掀起革命高潮,说得不好听点,那些村的红卫兵们尿不尿他们,尚在未知之列。而对于那个坐落在祁连山下、偏僻闭塞的家乡,那些憨厚、朴实的乡亲们,他觉得自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够领导他们、驾驭他们。更何况,那儿有多少“四旧”可供他们破啊!

  他俩是唱着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杀进桦树湾的。

  他俩首先来到了村西边的大队经销店。那儿一向是桦树湾的信息集散地、政治形势的风向标。果然不出所料,好多人围在经销店东边的墙下,听一个识字的庄员念刚刚贴上去的一张大字报。说实在的,这里的革命氛围远远没有公社所在地、胜利中学那么浓厚,与县城更是有着天壤之别。不要说县城,就是他们的母校胜利中学,那大字报是糊了一层又一层,旧的大字报来不及风吹日晒自然脱落,就被新的大字报严严实实地掩盖了,使整个墙面富于弹性,摸上去有一种奇异的、惬意的舒适感。而桦树湾经销店的那面墙,展现的依然是凹凸不平的黄土夯就的本来面目。

  看到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唱着歌,雄赳赳气昂昂来大老远走了过来,人们不约而同地行起了注目礼,仿佛在看一对长着三只脚的怪物。等这俩个穿着整洁的孩子走到跟前时,人们“扑哧”地笑了,这不是李廷德的那个大名叫李富贵小名叫五十八的脬蛋娃吗?只是旁边的那个丫头长得挺俊俏的,不知是谁家的。哦,对了,听说这小子现在改名叫李红卫了,是胜利中学的红卫兵头头!既然是红卫兵而且是个头头,现在这个形势下,自然不敢小觑,于是大家收敛了笑容,神情严肃地看着他俩。

  到经销店门前,他俩立定站住,环视了一下众人,傲然说:“我们来破四旧!”

  众人一听来破四旧,便斜靠在土墙上做出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虽然听了广播里的人民日报社论,干部们也组织学习了《十六条》,但桦树湾人不知道什么东西是新的,没有比较,所以也不知道桦树湾里哪些东西属于“四旧”。尽管也成立了红卫兵,但红卫兵们似乎还没有找着革命的方向和目标,这两天只是贴了几张半文半白的大字报,揭批了村东头韩福才解放前在马步芳军队里当兵时杀害了四个解放军的反革命行为。

  于是,人群中又人嘟囔了一句:“我们这儿哪有‘四旧’要破啊!”

  尽管声音不高,但李红卫还是听清楚了这句极度缺乏政治敏锐性、革命警觉性的话。一时间,他竞觉得自己肩负着唤醒这些落后群众的革命意识,完成伟大的文化大革命的任务的光荣使命。

  “哪儿有‘四旧’?”他反问,“我们这儿哪儿没有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走着瞧吧,我们一一破给你们看……”说话的同时,他的眼睛四下梭巡着,寻觅着“四旧”。

  “你看,这不就是‘四旧’?”,他指着经销店门框上贴着的对联,似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门框上的对联是春节期间贴的,距今已经半年多了。长期的风吹日晒,原先的红对联虽然已经褪色了腐烂了,但仍然完整地贴在那儿,在北国初秋略带寒意的风中得瑟。对联的内容依稀可辨:“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这对联是李忠孝的绝笔。经销店的经销员王振海与李忠孝交情甚笃,为此他特意保护,才保留至今。

  他跳过去,同马金花一起,三下五除二就将对联撕了下来:“这贴春联根本就是旧风俗,而这春联的内容,难道不是旧思想?”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想想这娃娃说得倒也没错,于是一股敬佩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好多年轻人不约而同地跟李红卫站在了一起。

  撕了春联后,李红卫带领一伙人冲进了经销店。王振海早就吓得躲到一边去了。这几天,不断有红卫兵们搞批斗、破四旧死了人的消息,早把他的胆子吓破了。再说,经销店里的货物全部是公社供销社放在他这里代销的,红卫兵就是把这里的东西全砸了烧了,不关他一分钱的事,所以他才不愿意惹这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

  经销店里大都是一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的生活用品,似乎都跟“四旧”沾不上边。大家东瞅瞅西看看,一时间竞没有了目标。还是李红卫的政治敏锐性强,他越过众人,从货架上拿下了一沓黄表纸,举在手中大声说:“这不是‘四旧’是什么?”

  这黄表纸是门源川人逢年过节或者亲属忌日用来祭奠那些死者的,这是讲迷信的东西自然属于“四旧”了!于是人们将那些黄表纸全部搬到了外边点燃了。其他人受到启发,返身涌进经销店,将那些同样用来敬神、祭奠祖先的藏香、写对联的红纸黄纸绿纸统统搬了出来,投进熊熊燃烧的火堆中。到后来,有人竟将经销店的白布、黑布、蓝布都搬出来烧了,原因是这些东西也可以做缝制孝衣孝帽的原料,自然是“四旧”了……

  烧经销店的行为,在桦树湾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现实中的熊熊烈火熄灭了,意识形态中革命熊熊烈火却点燃了,不一会儿,经销店门前已经聚拢了上百人,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跟着李红卫大干一场。这几天,别的公社别的大队破“四旧”斗“黑五类”搞得轰轰烈烈,唯有咱们桦树湾死水微澜,只是贴了几张不痛不痒的大字报。这怎么行?显然已经落后了!

  “下一步咋办?”民兵队长过来请示李红卫。“先不忙,今天天不早了,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明天我们再行动。”实际他想早点回家。说实在的,自从升入中学后,由于路途遥远他不得不住校寄宿。起初住校时常常想家哭鼻子,两三年后,虽然不哭鼻子了,但依然想家特别想母亲做的那些可口的饭菜。

  他是带着马金花回到家的。母亲看到儿子带着这么个漂亮的姑娘回来了,不免想入非非。在农村牧区,十五、十六岁结婚是很平常的事,有些急着抱孙子的父母,孩子十来岁时便张罗着说媳妇,托媒婆物色中意的姑娘。十五六岁的还是个孩子,尚在懵懵懂懂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东西,在新奇和兴奋中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了,等长大了懂得什么是情什么是爱,已然是儿女绕膝了,于是便认命了一辈子厮守在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其一生。这是一种固有的模式,鲜有例外。但现在形势不同了现在是新社会了,政府提倡婚姻自由,看来儿子要自由一下了。儿子已经十八岁了,自己十八岁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儿子现在自由恋爱了,到明年这个时候,自己就可以抱孙子了!再说,这孩子一自由恋爱,她和孩子的父亲就不用托媒婆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地去寻找了,省了不少事不说,说不定还能省了一大笔彩礼钱呢!

  她拉着马金花的手,抚摸着她那吹弹得破的皮肤,喜不自禁地从头看到脚,又从上看到下,仿佛一个古董商在鉴定一件明代官窑的瓷器。

  “妈!我们都饿了,差不多一天没吃呢!”李红卫看见母亲误解了,便有些生气地对母亲说。他和马金花是革命同志,他们之间是纯洁的革命感情,尽管他是那样的喜欢她,甚至有些……爱她,但这只是他内心深处十分隐秘的情愫,如果将这隐秘的个人情愫明朗化了,甚至众所周知,那么就是对他们纯洁革命感情的一种亵渎。那是他不能容忍的。

  母亲一听儿子说饿,恍然大悟似地跑到厨房里,忙不迭地用细箩筛青稞面,擀门源川最名贵的青稞面长饭去了。

  马金花脸红红地坐在他家的土炕上,不知是还在为今天下午的革命行动所兴奋,还是李红卫母亲刚才的言行让她羞涩。“下一步咋办?”她首先打破了尴尬,在油灯下扑闪这那对毛洞洞的大眼睛问。

  “今晚得写一张大字报,一张让全大队的人震动的大字报!”李红卫紧握着拳头说。

  “对!明天一贴出去,就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马金花不知该怎样表达,于是便套用了一句毛主席语录。

  于是二人便行动起来,草拟文稿。但文稿草拟好后才蓦然发现,家里没有可供他们书写大字报的纸张。接着意识到,整个桦树湾都没有了,都被他们烧光了。不惟如此,附近二大队、一大队的红卫兵们群起效尤,也将各自大队经销店里的红纸白纸绿纸烧得一干二净了。

  “呵呵!”他俩大眼瞪小眼,不禁哑然失笑。似乎这才认识到,迷信的东西也可以是革命的,革命的东西有时也是迷信的。

  那么,明天该采用什么方法,做到一鸣惊人,起到“革命群众跺一跺,大地也要抖三抖”的效果呢?苦思冥想良久后,他毅然决然地说:“我要与家庭断绝关系!”

  马金花似乎吃了一惊,呆呆地看着他。

  “我们家不是纯粹的“红五类,”他对她说,“所以我要与家庭断绝关系!”。

  前几天,为了了解斗争形势,他在接受批斗,来回牛棚的间隙,抽空浏览学校东墙上的大字报。有一天,有一张题目为《李红卫是地富反坏右的孝子贤孙》的大字报一下子钻进了他的眼睑。那是一用黄纸写出的大字报,标题非常大,一张大纸上只写了一个字,十几张大纸一字儿排开,占据了学校东墙的很大一部分。那阵子,批判他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但有着如此标题、如此气势的大字报似乎是第一次,好奇心驱使他不由朝那儿凑去。押送他的那几个学生看到是批斗他的,也一同涌了过去阅读。大字报用极为尖锐的语言揭露李红卫冒充贫农出身,其实他家曾祖父是破落地主,祖父是封建社会的旧文人,李红卫自诩自己是“红五类”,实际是地地道道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孝子贤孙……”

  那张大字报对他震动很大。说实在的,那张大字报所言并非句句属实但也绝非空穴来风。据他家家谱记载,他家祖籍是南京珠玑巷。“始祖名考伯,原籍南京,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珠玑巷”也就是爷爷李忠孝去世后,他在焚香沐浴后,有幸目睹了他家那泛黄的家谱中的这一段文字。这家谱被爷爷做了一个十分考究、精致,类似佛龛的阁楼,供在堂屋左边的位置上,不要说外人,就是本家人也是不允许轻易翻看的。那天,他被这段有关他家族渊源的记述深深吸引住了,爱不释手读完了那些半文半白的文字,也知道了他们老李家祖籍原来是南京!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南京市民都在街上玩社火、猜灯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兴致勃勃地微服出游,逛到珠玑巷,看到一户人家在灯笼上画了个骑着马的大脚女人,怀里还抱着个大西瓜,让路人猜这个灯谜的含义。朱元璋一看,不禁大为恼火:这灯谜的意思不是在诋毁马皇后吗?马皇后恰好是淮西人,且是大足。于是认定这户人家有意侮辱马皇后,一怒之下便下一道圣旨将全巷的人发配到了青海。

  为了证实这个记载的正确性,埋葬了爷爷李忠孝后他做了比较认真的考证。首先在《纲鉴总论》之《广注·明朝篇杀京民》中看到:“帝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曰: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马后脚大也,杀京民不守本分者。”《明史演义》也有相同的记述。其次,他发现,在青海汉族的老百姓家里,堂屋正对的品字形面柜前面有一个米柜,而且米柜常常是空的,只是作为一个摆设放在哪儿。米柜后边的那两个面柜却经常是满的。青海不产大米,也不以大米为主食,为什么要摆这么个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米柜?难道青海汉族、自己的祖先果真是从南京迁徙来的吗?

  后来,他就这个问题请教过杨校长。杨校长呵呵笑着,拍了拍他的小脑袋问:“怎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了?”

  “我们家谱里这样记载的!”

  “你家家谱是什么时候修订的?一般家谱修订较晚,里边记载不足为凭,”杨校长不仅是一个中学的管理者,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更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据我考证,朱元璋正妻马皇后,乃宿州人氏,非淮西妇女也。而且据史记载,马皇后未闻貌丑脚大,而且在传说发生之前的洪武十五年即已去世。所以你家家谱,以及《纲鉴总论》之《广注·明朝篇杀京民》中记述也许都是错误的……”

  “当然了,青海汉族好多人家都有类似的记载,民间也有这样的传说,我想这些都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青海汉族的来源非常广泛,”老师不厌其烦,娓娓道来,“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由中原向西部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其中赵国充最为著名,他在河湟谷地、门源盆地罢兵屯田,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后人有诗为证:屯田后大量军人变为庶民,成为青海汉人的一部分。

  杨校长同大部分教师一样,犯有好为人师的毛病,看到学生瞪着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便将自己所知道的这方面的知识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恨不得全塞进学生的脑袋中:“汉武帝时,汉王朝与北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决战,自张骞开通西域后,在今河西走廊相继设立了河西四郡,今青海湖北岸海晏县即为西海郡。公元前111年,汉将军李息、徐自为率10万大军打败了与匈奴相连并威胁汉朝廷的羌人联盟军队,大部分羌人归降,其首领杨玉被封为归义侯,另有部分羌人退居到青海湖西南的大山深处,中原王朝至此开始经营青海。汉军在青海设置“护羌校尉”一职,专门管理湟水流域军政事务。汉王朝西定青海,汉人也逐渐从内地迁徙过来,在河湟地区安家落户、垦田种地……

  “除了战争,经商是汉族来到青海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历史上青海是唐蕃古道、丝绸南路必经之地,今天的湟源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地点,国内外客商云集于此,其中也包括中原的汉族商人。吐谷浑王朝发展至鼎盛时期,为了扩展草场,一度将控制中心迁徙到青海湖附近,北可与蒙古草原接壤,向西可通往西域、中亚,向南可到达西藏及印度,向东可与黄河、长江流域发生贸易往来。公元五世纪至七世纪,吐谷浑不仅成为中西陆路交通的桥梁,而且在北方和西南民族交往中起到中介作用,其开辟的丝绸南路不仅为开发和建设祖国西北边陲做出了巨大贡献,还让众多客商云集青海,其中许多客商都定居下来,如回族、汉族等……”

  “老师,依你看,我家祖籍到底是不是南京珠玑巷啊?”他实在不知道自己族谱到底有多少可信度,想从博学多才的老师口中探究出个所以然。这个年龄,正是对一切好奇,事事问个“为什么”的年龄。

  “你先听我说,”杨校长颇有耐心,依然娓娓述说,“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将弘化公主许配给吐谷诺曷钵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唐蕃古道由此鼎盛。唐蕃古道是唐朝时期一条连接中原内地与青藏高原的‘天路’,东起长安,过甘肃临津关到青海的乐都、西宁,向西翻过日月山,全长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程在青海境内。至宋代青唐城(今西宁)建成后,吐蕃、回纥、汉人等商贾聚集于此,并被允许在这里建房居住、坐地经商,大批汉族由此落根青海……此外,青海还是古代的流放地之一,被发配到青海来的汉族也不在少数……对了,你还记得你爷爷走路的样子吗?

  当然记得了,爷爷是去年才去世的。爷爷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仿佛就在眼前,怎么会不记得呢?

  “你爷爷走路是不是特别喜欢双手反剪在身后啊,就像被人捆绑了一样?”

  “是啊!”这有什么,门源川的老人走路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就对了!”杨校长似乎有了重大发现,“这说明你祖先来到青海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流放到这儿来的,二是真被朱元璋发配来的……这是捆绑押解到这儿来的行为遗存……

  “……”

  “总之,”看到学生一脸迷惘,老师继续说,“自古以来,青海就是中外交通、民族混杂的地区,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生息的地方,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多民族不断迁徙、分离、汇聚、融合的民族走廊,许许多多的古代民族或族体在不断的迁徙、分化、融合、同化中渐渐消失,但也有新的民族或族体不断产生和形成……汉人徙居的历史和年代久远,他们在这一地区长期与当地的世居的藏族、蒙古族等和频繁变动、流徙的其它各族间不断接触、融合,使民族总体分布格局形成了杂糅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这种格局促进了族际间的交流和有效接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互渗和文化影响。这种长时间的种族融入和文化融合,使得各民族生理学的种族概念解体,生理上、体质上的特点逐渐趋同,文化认同、文化多元成为可能,语言借用和语言兼用的现象日益普遍,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老师……”

  “好啦好啦,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实际我对这方面也就是一些业余研究,不算深入不成系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是家族血脉渊源的铁证,也许你的家谱的记载是正确的,但这需要考证……我给你本书看吧,也许你能从中找出点蛛丝马迹……”说着,他从书架上拿下一本简装本的《红楼梦》递给了他。

  “这……老师,能从这本书里查到我的祖籍?”他在疑问的同时,不免觉得可笑。

  “家乡话是一个家族的活化石,记录着这个家族历史变迁的轨迹和文化融合的渊源……你认真地读过这部名著后,再来跟我讨论你的祖籍问题,我相信你会有新发现的……”

  拿过这书,他不禁暗暗笑了。作为一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给他们推荐《红楼梦》之类的古典名著阅读,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但为了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研究欲望,他借他探寻祖籍的好奇心顺水放船给他推荐这本书,他不禁为老师的狡黠感到可笑,同时也感觉到了老师良苦用心。他一时间竟有了丝丝的感动。

  不读不知道,读了吓一跳。读着读着,他一时间竟觉得这书是一地地道道的门源川人写的。书中的许多语言,就是他们乡亲们时常说的,鲜活地活在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土语!

  比如“缘法”一词,青海话是天生和某个人投缘、合得来、有缘份的意思,常说:“我和他(她)没缘法”,某某人长的没“缘法”等。秦可卿的弟弟秦钟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第七回贾宝玉见到秦钟后,“如有所失,痴了半日”,暗自感叹,觉得自己与其相比简直成了“泥猪癞猴”了;秦钟见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也是感慨自己生于清寒之家,不能和他经常相处,亲密无问,自叹这“也是缘法”,命中注定,无法改变。两人彼此倾慕,在学府期间同来同往,同起同坐,并由此引出了众学子大闹学府的一幕,也是他们的“缘法”惹的祸。

  “一处儿”在青海话中是两个人或者大家一块儿干什么的意思,如“我俩一处儿来”、“一处儿走”等。第九回贾宝玉要去上学,袭人唠唠叨叨叮嘱了很多事后,宝玉对她说,我上学走了以后,“你们也可别闷死在这屋里,长和林妹妹一处儿玩玩去才好”。

  “没心肠”青海话是没心情、没情绪、没精神的意思。红楼梦第29回贾母带领全家大小从清虚观打醮回来后,林黛玉和宝玉两个人因为张道士提亲和宝玉佩带的玉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宝玉脸都气黄了,林黛玉又哭又吐,好一场大闹。过了一日是薛蟠的生日,薛家摆酒唱戏,他二人“那里有心肠去看戏”,林黛玉心里想:“他是好吃酒听戏的,今日反不去,自然是因为昨儿气着了。再不然,他见我不去,他也没心肠去。”心中十分后悔,害的贾母抱怨这两个不懂事的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这里的“没心肠”就是没心情、没意思的意思。就是“操心”这个词,也是青海方言中鲜活的词语。

  诸如此类青海、尤其是门源川土语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特别是他读到“我今天不受和者,没心肠去”一段文字时,发现这段话竟是门源土语的一字不差的复制!这让他让感到亲切的同时,觉得自己就活在那些俊男美女当中,贾宝玉、林黛玉们就是门源川某个大户人家的孩子。

  再从语法的角度考证,他发现《红楼梦》的语言与青海方言有非常的相似性,无论从语言的语法结构,还是有些词语的特殊表述,以及某些已经消失的语言表示方法,却在现在的青海方言中活灵活现地存在着,令人惊叹不已。这些方言,也许那是正是无比典雅、尊贵的雅言,而今却沦落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土语。

  他知道,曹雪芹家祖孙四代在南京生活达六十三年之久,几乎可称得上是“金陵土著”了,南京方言应该是这一家族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以北方官话为基础语言的《红楼梦》中出现大量南京方言就不足为奇了。有学者曾从《红楼梦》一文中摘录出了《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的1200多条南京方言,他们还认为,尽管曹雪芹在13岁时家族被抄,返回北京,但在曹雪芹周围,说南京方言的人应该很多,尤其是那些家养奴才、仆佣以及他们的眷属。即使在曹家抄家后迁居北京时,也会有部分家奴随主北迁,因此南京话可说得上是曹雪芹的“母语”。

  他受此启发,曾摘录《红楼梦》中出现的青海方言,特别是门源川方言,但摘录了几百条之后,由于学习紧张,被迫中断了。受他的影响,他的父亲李廷德一有时间也着迷于《红楼梦》的研读,特别在门源川方言的运用上有独到的见解。二人研读后一致认为,《红楼梦》中的语言中有如此多的门源方言,加上与那些门源川人的无法解释的风俗习惯、行为举止相互印证,那解释只有一个:自己的祖籍南京珠玑巷无疑!

  “哈哈!文学名著《红楼梦》原来写的是自己老家的事,曹雪芹原来跟自己是老乡!”爷儿俩得出这个研究结果的那天下午,兴奋得手舞足蹈。

  原来自己的祖先来自钟灵毓秀的天子脚下!怪不得爷爷一袭长衫两冉飘须,举止得体谈吐不俗卓尔不凡一派儒雅气度,那是钟山风雨滋养过、扬子江水哺育过、皇家脉气浸溶过我们的祖先的明证啊!爷爷饶是如此,那么太爷、祖太爷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来到青海后,又都干了些什么呢?果然成为了地主,后来又没落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对于曾祖太爷,家谱的记载很简单:“太祖字徵,名显荣,少年聪慧。明洪武三年徙戍西海郡龙夷城(今海晏县县城),娶妻韩氏,生一男三女。后随军入星宿海,不知所终。”但他查明朝镇守西海郡的部队开赴星宿海到底干什么去了的史料,却没查到。他估计老爷子是马革裹尸战死疆场了。读读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便不难想象。

  对他的他祖太爷及到爷爷李忠孝,家谱里未有片言只语记载。爷爷李忠孝活着的时候常说,要在他百年之后的葬礼上,一并将家谱修了。可惜去年爷爷去世时,政府已经进行了宗教改革,那些看阴阳、修家谱的老先生们一个个成了打击对象,成了缩头乌龟了,就是出再大的礼金,谁也不敢来犯这个忌讳。家谱虽然没修成,但爷爷肯定对父亲说过有关祖父曾祖父甚至更上面祖宗的有关事迹,否则他“百年”后,父亲怎样修家谱呢?

  “是说过!”父亲在他的一再追问下期期艾艾地说,“但这些不宜让外人知道……”父亲只读过初中,但跟桦树湾的许多人一样,酷爱古典小说,茶前饭后农忙之余常常手捧一本古书爱不释手,为此说话间不时带一些文绉绉的词儿。大家不但不以为怪,反而羡慕有加,他们也以此为荣。“你是李家子孙,这些事迟早要告诉你的……”

  原来曾太祖父果然是河湟一代有名的大财主。

  自从曾祖太爷去星宿海不知所终后不久,一道政令,使他们这些戍边的兵丁化为当地的居民。实际上,他们戍边屯田亦军亦民,现在从配军转为庶民了,再后来,就变为地地道道的当地土著了。变为土著后的曾太祖父入赘到一藏族人家,在河湟谷底开始了他半农半牧的生活。河湟谷底气候温热雨水充沛,极其有利于小麦、油菜、豌豆、洋芋之类作物的生长。那时候,土地的数量是以下种种子的多少来计算的,那些拥有几斗、几石土地的人们自然是谷地的大户人家。曾太祖父多么地希望拥有十几石土地啊!

  但土地是稀缺资源,凭他白手起家的家底,置办十几石土地实现他伟大的理想,那比登天差不了多少。但历史上青海是唐蕃古道、丝绸南路必经之地,离他家不足百里之遥的丹噶尔城(今天的湟源县城)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国内外客商云集于此,其中也包括中原的汉族商人。他们不仅将湖南益阳等地伏茶运来,换走青海名驹“青海骢”,还运来苏州的丝绸、中原的铁器,将祁连山麓的唐古特大黄、冬虫夏草以及牛毛羊皮、门源菜籽油等等土特产换走。那时候,丹噶尔城脚户哥的驼队马队牛队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这些脚户中有一个叫钟立文的汉子,嫌在丹噶尔城坐地趸买价格太贵,便常常深入到农区牧区收购农畜产品以及名贵药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精通藏语、蒙古语的李红卫的曾太祖父,于是大喜过望,让他做他的翻译,给他一月一块大洋的报酬。后来发现他诚实、干练、精明,便邀请他跟他一块儿做生意。于是他用钟立文的资本到草原深处、祁连山麓收购物品,然后用有着“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驮到丹噶尔城交给钟立文,钟立文再用自己的驼队运到遥远的中原贩卖,所得利润五五平分。

  这样三五年后,他曾太祖父便有了自己的驼队、马队,再后来,他便实现了他的伟大理想:在河湟谷地地购置了十石土地。有了土地有了驼队马队的曾祖父家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家谱记载,最鼎盛时,他家“有田千石,驼队数十,牲畜无数,房屋绵延半街,皆为商铺……”富了的曾太祖父同那个时代所有的财主一样,纳了一房妾,一边经营生意,一边办了私塾,请了先生教自己的子女读书识字,过起了滋润而安逸的耕读之家的生活。但那时候的河湟谷地乃至整个环青海湖草原战乱频仍,好日子没过几年,便在光绪二十一年回族起义军反清的战争中所有家产化为乌有。

  他的曾祖父已在战乱中丧生。饱受丧子之痛曾太祖父那时候已然垂垂老矣,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家产顷刻间荡然无存,不免老泪纵横,拉着儿子小老婆生的最小的孙子、已然是秀才的李忠孝的手,颤颤巍巍地说了一声:“你娘儿俩去门源川逃命去吧……”便撒手人寰。

  门源川由于气候温热雨水充沛,以“旱死九州、门源丰收”而蜚声千里。在外人的眼中,门源川是一个养人的好地方。于是祖父母子草草葬了曾太难祖父后,便一路乞讨来到了门源川。再后来全国解放,再后来土地改革,他俩便在桦树湾了有了十亩薄田一头牛,再后来入了社,成为了桦树湾的社员……

继续阅读:第九十九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末代枪王1-3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