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中国九州之一,名称源于陕西省凤翔县境内的雍山、雍水。《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孔颖达疏:“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西逾黑水。王肃云‘西据黑水、东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黑水,或谓即张掖河,或谓即党河(均在今甘肃),或谓即大通河(在今青海),诸说不一。西河,西河指古代以少梁(今陕西韩城东南)为轴心的沿黄地带。其位置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部分、青海东北部以及宁夏部分地方。
东汉末始置刺史部。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唐时仅有关中的一部。开元时升京兆府。东晋南朝时侨置雍州以襄阳为中心,有今湖北北部与河南的一小部。
【历史沿革】
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部时,官方初设雍州就设在甘肃境内,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只不过被凉州所覆盖,该地区以西属凉州,东归司隶校尉。东汉时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治所姑臧(凉州),但是不久取消。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雍州再度成为正式行政区,李傕控制下的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分凉州河西的武威(凉州)、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设立雍州,治所在姑臧(武威凉州区),东汉末年的治所一直都是姑臧(凉州)。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西凉),与司隶校尉部的三辅一起并入雍州。治所就在长安。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分河西8郡复置凉州,曹魏时期的雍州其范围固定在原凉州黄河以东和司隶校尉部的长安及附近的三辅,后曹魏名将雍州刺史车骑将军郭淮率领陈泰、邓艾等名将阻挡蜀将姜维多次北伐。曹魏、西晋不变。十六国的前秦、后秦一度将雍州迁至安定郡(今甘肃镇原)和蒲坂(今山西永济),北魏、西魏、北周仅将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设为雍州,治所在长安。而东晋和南朝将雍州侨置襄阳。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以长安及其附近地区复置雍州。大业三年(607年),天下改州为郡,改京兆郡。
唐朝初年,天下郡改为州,复为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改京兆府。
【雍州的下属郡县有那些】
《三国志集解》记载:“河西四郡”即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为雍州。后又改居延属国为西海郡,又增置西郡,再加张掖属国,共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西海郡、西郡、张掖属国。共六郡一属国。此雍州初立属郡。
同是《三国志集解》记载:“(雍州初分时)此时凉州辖:金城郡、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南安郡、汉兴郡,后又增置永阳郡、新平郡、西平郡,共计十一郡。”
上述各郡皆是建安十八年,雍州与凉州的辖郡也。(恰巧与地图上的雍州与凉州地理位置相反)
建安十八年,曹操分诏并十四州为九州。“以复禹贡之旧(以黑水西河惟雍州),于是省凉州诸郡并入雍州,有以司隶所部之弘农、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四郡并寄治冯翊之上郡,益之凡得弘农、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上郡、安定、陇西、汉阳、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张掖、张掖属国、酒泉、敦煌、西海、汉兴、新平、永阳、南安,共计二十三郡。于是三辅到西域皆属于雍州。随即改上郡、永阳曰广魏郡,又增置阴平郡。仍为二十三郡”
“从建安十八年至建安二十五年,雍州统郡之数也,凉州于是合而为雍州。”
《三国志张既传》:“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
文帝上位,即刻复置凉州。“弘农一郡还司隶,又省张掖属国及汉兴郡,改汉阳郡为天水郡。是时雍州凡得十二郡,武都与阴平旋即为蜀国所有。则雍州所部:左冯翊、右扶风、京兆、新平、陇西、南安、天水、安定、北地、广魏十郡也。”
“凉州所部则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八郡也。”
《典略》曰:“建安初,猛仕郡为功曹,是时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隔以河寇,上书求别置州。”
【雍州刺史部】
雍州刺史部,东汉末始置。东汉时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治所姑臧(凉州),但是不久取消。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雍州再度成为正式行政区,李傕控制下的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分凉州河西的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海郡设立雍州刺史部,治所在姑臧(武威凉州区),东汉末年的治所一直都是姑臧(凉州)。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西凉),与司隶校尉部的三辅一起并入雍州,治所就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