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过窗帘的缝隙投下一小片明亮,没有开灯,半明半昧中,她坐在书桌前,口中轻声背着英文单词。“abandon”,随着舌尖轻抵上颚而砰然爆开的休止符,像台风洗涤过的小镇一样,一片狼藉。
在那片狼藉中,她不可避免地听到楼下传来的动静,今天是弟弟周礼去学校报道参加冬令营的第一天。原本她也应该跟着他们早起,就算装样子也要送一送周礼,毕竟是 他第一次出远门。
“周筠。”当她听到不锈钢大门关上的声音时,紧接着就从楼下传来父亲周赞和的喊声。
周筠拉开窗帘,看到窗户外头阿姨一边拉着行李箱,一边侧头和周礼叮嘱着话,行李箱的轮子滚过老街石板路的咕噜声,沉闷而磕绊,周礼看起来有些不耐烦,随意点了几下头。在她收回视线之际,周礼忽然抬头看向她的房间,朝她眨巴两下眼睛,露出一个笑。眼看阿姨也跟着抬头,周筠敏捷地缩回身体。
周礼比周筠小三岁,今年十三岁,两人年龄差距不大,却没多少共同语言。和他的名字一样,周礼在大多数时间是一个礼貌的孩子,在家属于谁都不得罪,当爸妈的偏心,他也不会欺负周筠。只是到底同父异母的姐弟,隔了一层肚皮,就像掺了水的亲情,淡了许多。
楼梯上传来脚步声,周赞和再次喊道:“周筠,起床了。”
周筠打开门,脸上带着日常的乖巧:“昨天做作业太晚,睡过头了,周礼呢,他还没出发吧,我和你们一块儿送他去学校。”
周赞和摆手道:“你阿姨刚送小礼去学校了。我到大金山溜达一圈,你去菜场那边买一下早餐。”转身预备下楼时,又补充道,“顺道带点菜回来。”
一休息,周赞和就会去大金山爬山早锻炼。
周筠踟蹰了会儿,见他没有掏钱的意思,在他身后问道: “那我买什么菜啊,您和阿姨想吃什么?”
“随便买点就行。”周赞和头也不回地答了一句,仍旧没有提到买菜钱。
还有十多天过年,周家大排档从昨天开始放假,服务员是外地人,提前半个月抢票回家过年,周筠照例在那间开了十多年的海鲜排档帮忙几天。难得的是,从来对她抠抠搜搜的周赞和这次给了她一百元奖励。
周筠摩挲着棉袄口袋里的一百元,嘴角的弧度不着痕迹地消失,她明白,这一百元好像是一种补偿,也许因为她从来没有去补习班,也没有上过兴趣班,而周礼不仅参加课外辅导和兴趣班,还能交一万元参加冬令营去北京。
从小到大,从衣食住行到学习教育,她谨慎地不敢提任何要求,只想着等考上大学,周赞和可以没有顾忌地给她备好学费。
这皱巴巴的一百元,是周赞和偶尔给的糖果,也是一种安抚,情绪过去后,他自然觉得不值得。以前买菜都会给她钱,这次连话头都不曾提起。
她若有似无地叹了一口气,下楼推自行车出门。
阳光煦暖,只是海风一吹,那丁点儿的暖意便跑得无影无踪,周筠骑着自行车穿过海峡广场,此时,油轮进港的鸣笛声,响彻天空,惊飞了广场上散步的白鸽。
十五分钟后,她减缓速度,菜场对面不远处很多人聚在一块,她推着自行车走过人群,空隙中,看到一个男人面目狰狞地抓着女人打,女人虽然反抗,但效果甚微,一旁还站着另一个裹着床单的女人。周筠看到长隆宾馆的牌子,不觉了然,瞟了几眼,转去早餐店。
在等炸油条期间,她听到旁边有人谈论刚才的事情。“都不知道第几次,才消停了几年,又出轨被抓。你说守着这么个男人,何必呢,不是糟践自己吗。”
另有一人接话道:“估计是因为房子票子吧,现在不离婚,陈明赚多少都是她的。”
“那不是包养小老婆了吗,还有什么钱?”
“那何宝珊还不会生育呢,也怪不得陈明偷腥。”对于热闹,石浦镇的人们总是怀有源源不竭的热情。
她买好早点后,没有进菜场,只是推着自行车往菜场一侧的过道走去,沿路两边都是小摊贩,大多是自家蔬菜,也有新鲜的小海货。
周筠驻足在一个卖海蛎子的摊位,有带壳的海蛎子,也有卖刚撬出来的海蛎肉,差价五元,她买了六斤带壳的海蛎子,问老板借了工具,自己撬肉。
老板见她一小姑娘,手脚麻利,忍不住夸道:“还是小姑娘厉害,会过日子啊。”周筠抿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老板,这海蛎子怎么卖?”身旁突然出现一个声音,周筠往旁边让让位置,好让其他客人挑选。
老板说:“六元一斤。”
“哈,”略带笑意的声音夹着几分不合时宜的讥诮,“昨天你卖我可不是这个价格,昨天可才四元一斤,再说你这海蛎子肉也不饱实,我昨天买回家撬开,瘦的比肥的多。不过你这个野生的,多少比养殖的鲜一些。”
周筠这才抬头看去,一头乱糟糟的短发,脸上还有伤口,她看起来毫不在意,视线相撞时,早餐店提到的叫何宝珊的女人裂开嘴角,说:“老板,你卖人小姑娘是不是也这价,你这可不地道了啊。”
老板又挑拣好几个大的海蛎子扔到周筠刚买好的袋子里,讪笑道:“这几个分量不轻,吃着好吃,下次再来。”虽没有明说,到底给她用重量补回差价。
周筠抬头朝何宝珊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只一低头,那笑就如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一样,不见踪影。
回到家,周赞和还没有回来,她把早餐放桌上,去院子里洗衣服。洗衣服、打扫卫生、洗碗有些惯常的活,只要她在家,基本默认是她的活。
阿姨的衣服里有些材质比较好的羊毛衫,需要手洗。周筠的小拇指关节上长了一颗冻疮,昨天夜里抓破了皮,现在冷水一冲,如同冰锥刺入骨头,等待那一瞬间的疼痛过去,她才开始搓洗羊毛衫。
之后,其他的衣服都被扔进那台老式波轮洗衣机,等按下开始按键,照例发出嗒嗒嗒的响动时,她隐约听到客厅里传来座机电话的铃声。
她擦了擦手,跑去客厅,接起电话:“喂?”
“请问周赞和在吗?”
“我爸爸不在。”她看向墙上的挂钟,刚过八点,“估计再等会儿他就回来了,要不您晚点打过来。”
要挂电话时,对方突然问道:“你是周赞和的女儿周筠吗?”
她微微一愣,没想到对方会提到自己,点着头应道:“对。”
对方似有犹豫,一时沉默飘浮在两端的听筒里,周筠觉得奇怪,再次要挂电话,对方才出声:“我们这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公安局,林慧是你的母亲吧?”
沉默继续发酵,周筠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事实是她感觉这个名字离她太遥远了,遥远到所有有关母亲的记忆,都是从他人的言语中拼凑起来的。
她不自觉抓紧了听筒,心跳逐渐加速。
对方再次开口:“林慧在这边出了一些事情,一直说想见见朋友,还有她的女儿。我们这次打电话是希望你的父亲能带你来看下林慧。”
周筠下意识地问道:“她出什么事了?”也许是好奇,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她并不想深究。
“林慧杀人了。”简单几个字把刚刚听到名字提起的心脏又敲得稀巴烂。
“之前我们联系过你爸爸……”
最后周筠打断对方的话,以“我会转告给我爸爸的”这一句话结束,她呆愣愣地坐好一会儿,才再回到院子里。
这一整天,她都让自己处于忙碌中,比往常更勤快。她不能让自己停下来,让那个电话再次撩起心头的悸动。
只是一到晚上,夜深人静里,周筠看着桌上的寒假作业,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她忍不住去回忆、去想象那个叫“林慧”的女人,周赞和从不提起她的母亲,即使疼她的外婆也很少说起。她的母亲,林慧,在这个家里像一个诅咒一样的存在,仿佛说起母亲,便会沾染不幸一样。
她从小听到最多的话是,“她妈妈是个疯子”、“她妈妈是个神经病”、“她是个倒霉鬼,谁碰到她就倒霉,她妈妈就是生下她,才疯了”。而最让她难受的一句话,是“你妈妈曾经想杀了你,是我带走你,救了你一命,你应该要感恩”,这句话出自她的父亲周赞和的口中。周赞和说这句话时,刚吃完晚饭坐在客厅看电视。
周筠因为中考成绩优秀,想要去城里读高中而被周赞和和阿姨以路程太远反对,当时有些闹脾气,她不知道周赞和是怎么做到以这样平淡的语气说出这么伤人的话,虽然小镇流言不断,她不止一次听到过类似的话,但那天之后,周赞和仿佛将所有流言都坐实了。也是那一天,她明白,外婆过世后,这个世界上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开。
有时,她仍旧无法克制地想象如果自己有母亲的话......对于母亲的概念,她最直观的感受来源于阿姨。
周礼出生时,阿姨受了好大的罪,但当周礼出生后,阿姨抱着小周礼小心翼翼又无限温柔、爱怜,好像他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
她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那天她因为被人嘲笑没有母亲,和人吵架,手背被树枝划破,但父亲顾不上她,阿姨在家里破了羊水。
她独自在家里哭了很久,还是外婆过来看她,才抱她去石浦卫生院包扎,她缝了七针。外婆买了一根棒棒糖哄着她,她靠在外婆怀里,那时,她天真地以为抱着自己的老人,不仅是外婆,也是母亲。
她偷偷的小声地喊了一声,“妈妈”,没人听到,像藏在岩壁上的海蟑螂,见不得日光,却又无处遁形。
外婆每次看到她手背上的疤痕,总要一番长吁短叹,抱着她,满眼怜爱。但见过周礼在阿姨的怀中撒娇、发脾气后,她明白了怜爱与怜爱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周筠还没有把今天的电话告诉周赞和,关于母亲的流言至今仍旧徘徊在她的生活中,如今真的有了母亲的消息,又让她忐忑不安,这忐忑不安中,有强烈的好奇。
不可否认,即使再痛恨母亲,她仍旧抱有一丝渴望,那丝渴望中夹杂的复杂情感,她不是很明白,但像一张蜘蛛网,把她严严实实地困住了。
周筠从抽屉中翻出一本书《简爱》,封面用红白格子纸书皮包裹起来,上面用铅笔写了两个字,小小的“林慧”。这是她从外婆家偷拿回来的,翻开书,里边夹着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外婆牵着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儿,站在海边,身后有一艘搁浅的舢板船,风吹乱了外婆的卷发,女孩儿的两条辫子也高高翘起,照片里的两人笑的比阳光灿烂。
这样的人怎么会疯了吗?因为我的出生才让她疯了吗?她和父亲离婚后,据说被送往精神病院,后来外婆过世也没有出现,怎么又会出现在阿勒泰呢?她杀人了,为什么会杀人?她要见我,是不是对我觉得抱歉?
一个个问题盘旋在脑海中,最终汇聚成一个她想象中的母亲,像一团缠绕在一块儿的黑雾,那黑雾延伸出来的触手拽出了所有的疑惑。
她决定天亮后,和周赞和商量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