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将军家世不显,多年镇守南疆,谈不上耳聪目明,钦差快要到南疆之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参了。
圈地,又是圈地!
威远将军烦躁不已,他并不擅长官场上那些事,不然也不会被打发来镇守南疆,可他依然能察觉到不对的。
他一共四个儿子,其中三个都留在了京城,只有幼子是来南疆之后出生的庶子,才带在身边。
先前出事的事三子,三子历来都是个纨绔,他对他也没多少指望,可到底是亲生儿子,没了他怎么可能不难受。
他儿子本就因为圈地而死,但他现在竟然也被卷入了圈地一事之中。
他的本能在告诉他,有人在背后害他。
可他耳目并不通明,他没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害他,只能一日日的让人打探消息,在南疆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他这些年来,得罪的人也不少,他竟然一时间也猜不到是谁在害他。
威远将军猜不到,但钟离修却从这手法中看出了一丝熟悉感。
就像是定北侯府出事之前一样,如今还算是宁静的。
大概是威远将军给元和帝带来的威胁远不如当初的定北侯府,他才会用这种手段。
威远将军在南疆这么多年,家底殷实了不少,难怪会被元和帝给盯上。
南疆这边历来局势复杂,不管谁来,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那些南疆部族自己就能争起来,一般也到不了需要人处理的地步。
他们彼此钳制,威远将军只需要在这里镇着就成。
元和帝理所当然的觉得,北境那边不能动,南疆这边总是能动的。
威远将军是他亲自任命的,他有多少能力他还是清楚的。
最为重要的是,元和帝知道威远将军其实在背地里站队了。
威远将军支持三皇子魏王,不是纯粹的保皇党。
这是元和帝所不能忍受的,他一手提拔上去的威远将军,竟然和自己儿子站到了一起。
他还没到日薄西山的地步,他们就开始一个个都如此急不可耐了。
元和帝其实这几年也能察觉到自己身体远不如前些年,这才让他越发急躁。
他必须要给那些在背地里弄些小动作之人一个教训,让他们不敢再结党营私。
身为皇子的时候,他拉拢大臣,可身为帝王,他又极度厌恶结党营私之人。
朝堂上那些文臣几乎都是出自世家,要不就是孤臣。
前者元和帝动不了,后者对朝局影响不大。
元和帝最为担忧的,还是那些武将。
文臣能指使那些读书人,但还是比不上实在的兵权。
元和帝很担心自己的儿子跟那些武将勾结在一起,哪怕是远在南疆的威远将军也一样。
时隔三年多,元和帝再次朝武将发难,不少武将都开始觉得唇亡齿寒。
实际上,当初定北侯府倒下时,就已经处置了一大批的武将。
再这么下去,武将可就当真要到无人可用的地步了。
但元和帝不在乎这些,他暂且只想要把那些权利捏得更紧,这样才是使他安心。
这次出手的依然是承恩公府,那些弹劾威远将军之人,全都是承恩公府的门生。
钟离修原想插手此事,不想让威远将军和定北侯府一个下场,但却被容成蹊给拦下了。
威远将军和当初的定北侯府可不一样,威远将军在南疆鱼肉百姓是事实。
钟离修最终还是没有插手这一事,威远将军因为圈地一案,还是被押送回了京城。
到最后,除了圈地一案以外,威远将军多年鱼肉百姓之事也全都被翻了出来,数罪并罚。
威远将军夷三族,抄家九族流放。
看起来比当初的定北侯府,但同样让人齿寒。
谁也没法确定,若是元和帝继续高坐龙椅,将有多少忠臣良将遭殃。
钟离修又想起了自己先前冒出来过的念头,若是元和帝驾崩,那大顺臣子的处境或许会好上很多。
摊上这么一位疑心深重的帝王,是所有臣子不幸,时刻都要担忧自己九族不保。
可元和帝身为帝王,身边总是层层把关,要想送他一程,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
前些年元和帝也想朝世家下手,那时候就有世家同样想把元和帝拉下来。
皇宫都已经成了筛子,但元和帝这么多年还是好好的。
虽然最终元和帝没有处置那些世家,可那些世家同样也没能对付得了元和帝。
钟离修再度想起了舒明蓁,只是这事他还在考虑,不能透露给他。
虽然他无比希望送元和帝一程,以告慰他钟离一族的亡灵。
可这事动手起来很难,他不能轻举妄动,若是当真有以为的那么容易,他早就下手报仇了,何须等到如今。
家族教他忠君爱国,可他终究还是辜负了家族教养一场,只想为家族亲人报仇。
钟离修自打和容成蹊再度见面之后,他和他第一次谈话时他的态度,就能让他猜到他的想法。
靖安侯府,对于送元和帝一程,大概也是不会反对的。
他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先寻容成蹊商讨。
京城的消息,容成蹊一直都是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可身为一同长大的兄弟,他还是很清楚自己这个好友的本性。
他若是当真那般无能,那当初经常被他耍的其他人又算什么。
钟离修和容成蹊自打威远将军之子出事之后,就经常见面,每次不是在清茗阁就是在周家酒肆。
容成蹊的宅子里还有元和帝派去的人,钟离修一次都没去过。
好友再度起了要送元和帝一程的心思,容成蹊也并不惊讶。
事实上他也非常想这么做,只是碍于不好下手。
一直悬在头顶上的剑,没人不想取下来。
从他大哥还才年少就被忌惮毁了一辈子开始,他们靖安侯府对于元和帝就没有多少忠诚可言。
靖安侯府和当初的定北侯府,一直都是忠诚于大顺,而不是某一位可能是昏君的皇帝。
靖安侯府迟迟没有下手的原因,一时寻不到时机,二是他们到底还得为大顺的百姓着想。
王朝兴亡,最受苦的始终还是百姓。
元和帝不是个好帝王,那些皇子们也不见得是什么好的继承者。
太子跟元和帝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同样都是疑心深重之辈。
这样的继任者,跟元和帝在位没什么区别,甚至太子比元和帝行事更为暴戾。
其他几位皇子,要么就是名声不显,实在是只能作为闲散王爷,难当大任,要么就是整日忙着结党营私。
包括贤名远播的四皇子晋王,还有一向以仁德著称的六皇子安王,同样都不是会在乎百姓之人。
在他们眼中,最重要的始终只有权利。
雪灾一事,除开那些世家以外,那些皇子们也没少趁机中饱私囊。
对于灾民来说,那些可都是能救命的东西,可他们却宁愿囤积在那。
赈灾款都能下手,还能指望他们些什么。
那些皇子们,除了没长成的那几位,有一个算一个,争权夺利都是一把好手,可却没一个人当真能成为一位明君。
钟离修不在京城,对于那些皇子私底下的了解有限。
可他听容成蹊说完那些皇子们的品行之后,也是难得的一阵头疼。
没一个人合适,还是只能拖着。
钟离修为此感到非常烦躁,他也不知道元和帝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十一位皇子,竟然挑不出一位能够继承大位的。
他甚至都想到了那些尚未长成的皇子身上,至少他们兴许还不会草菅人命。
可主少国疑的道理,他也明白。
前朝幼主时期,造成了多大的麻烦。
世家大族掌控,就算是扶持上去了也无用。
那些世家大族,同样不会管其他人死活,这大顺可能会更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