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皇子和六皇子看着太子和三皇子之间的事,难得两兄弟都一言不发。
如今江山危难之际,他们就算是平日闹得再厉害,如今也该暂且放下芥蒂了。
太子的退让,着实让四皇子和六皇子都有些意料之外。
在他们眼中,太子向来是斤斤计较又睚眦必报的。
太子的抉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以为照着太子的性子,肯定会选择其他人。
就算是选择三皇子,也会有所掣肘。
可太子竟然放权了,他这一放权,基本就等于把整个江山交托了出去。
太子党的人狂喜,他们认定自己追随的储君果然是一位明主,在江山动摇之际,能和三皇子摒弃前嫌。
太子若是知道他的部下是怎么想的,一定会嗤之以鼻。
但凡还有一两个能拿出手的,他都不至于把一切都交给三皇子。
靖安侯虽然明摆着已经举旗叛乱了,但北境那边尚无异动,他们得尽快准备好一切。
只是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他们必须尽快把所有事都准备好。
若是等到靖安侯先动手,他们兴许就来不及准备了。
要对付靖安侯,最合适的还是西北军。
但自打先前定北侯府倒下之后,西北军其实就一直没有收回来。
西北军的强大所有人都知道,所以世家和元和帝都在争抢。
造成的结果,就是到如今西北军还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将领。
看似有人掌管着的西北军,实际上不过是一盘散沙,那些派过去的人,也并不能管好西北军。
更何况,如今的西北军里边也混入了不少世家派进去的人,早不能算是当初的西北军了。
元和帝当初针对定北侯的安排,太子隐隐也知道一些。
当初二十万西北军,多数都给定北侯府陪了葬。
西北军一共也就四十多万,那一场战役,就去了将近一半。
每一任定北侯在任时,所有战死的将士加起来都没有那一场战役多。
没有哪一任定北侯在世时,会有这么大的伤亡。
所以说,从背后捅出的刀子才永远是最防不胜防的。
当初让匈奴闻风丧胆的西北军已经溃散,想要重新用他们,除非定北侯府的人回来。
西北军的做派,怎么会让帝王不忌惮。
只识将领,不认帝王,这是所有帝王都忌讳的。
定北侯府走到全家倾覆那一步,也是他们自己活该。
太子虽然也希望曾经的西北军能够回来,能够为他所用,但并不是以定北侯府有人回来的方式。
相比之下,他宁可西北军像现在这般一盘散沙。
他很清楚,遭遇了灭门之灾,多少的赤胆忠心也该没了。
定北侯府若是还有人在,就算这时候不举旗造反,也会参与其中。
太子也从先前元和帝的属下那里知道,当初定北侯府有位七公子生死不明。
他是去了那场战役的,也寻到了他的尸首。
只是其他人的尸首都能轻易辨别出来身份,只有他的不能。
那位七公子的尸首面目全非,传消息的人说,倒是更像刻意毁掉的。
这些年,元和帝一直在寻找那位七公子的下落,始终不相信那位七公子真的死了。
当初的那场战役到底是怎么回事,不会有比亲身经历者更清楚的人。
那位七公子若是当真活了下来,将会是个大麻烦。
太子在知道这事儿之后,也做出了和元和帝一样的选择。
他还是让人继续搜寻钟离修的下落,除非能够有十成把握确定当初死的人就是定北侯府七公子,不然他可不会相信。
四皇子先前没少给太子添乱,就连这件事上同样也又让人阻拦。
他倒是不大关心所谓定北侯府七公子的死活,只是一个少年而已。
四皇子只是纯粹为了给太子添乱,他与行军打仗一事上,确实是一窍不通,不然先前也不会认识不到容成蹊的重要性。
京畿大营一共三十余万将士,先前镇国公带走了十万,还剩下一大半。
这其中,三皇子要带走二十万出去平叛。
只留下几万人守卫京城,若是这时候京城也有人造反,那大顺就当真是气运尽了。
拱卫京畿的王师都要派出去了,朝廷是当真挑不出什么能用的了。
就算是再蠢的人也知道,不管什么时候,边军都是不能动的。
这条规矩卡在那,将近七成的将士都动不了。
除开边军以外,大顺如今烽火四起,其他地方的军队也都没有闲着的。
到了最后,只能是动用京畿大营。
京畿大营很重要,可偏偏京畿大营里边废物多。
那二十万人,三皇子也不是全要的。
在拔营之前,三皇子放话出去,那些出身世家旁支的子弟若是想走,那就趁早滚。
先前镇国公带出的那十万人,足够让三皇子看清京畿大营里边究竟是些什么货色了。
他需要人不错,但宁可缺少些人,也不能带上那些只会扯后腿的。
三皇子这话一放出去,不少人就像是得到了什么赦令一般,当真离开了京畿大营。
那些纯粹在里边混日子的人,可不想跟着去搭上自己的性命。
三皇子来这么一出,先前是没有和太子商量的,但太子都敢把全天下的兵权都交给他,也不会在这事上计较。
四皇子虽然对此心有不满,可他也知道如今不是他站出来的时候。
江山风雨飘摇,还是要先安定下来才是。
大不了,就在三皇子大获全胜之后再下手。
比起他,其他人一定会认为是太子更容不下他。
毕竟三皇子手握兵权又立大功的话,太子之位是一定坐不稳的。
太子在这个关头又把三皇子给放了出来的消息很快传去嘉临关,收到消息的众人也开始商议。
他们先前的准备之中,可没有关于三皇子的。
三皇子最先就因为逼宫被关了起来,所有人都觉得他只有死路一条。
众人也没想到,太子此番倒是难得有魄力,把一个想杀了他的兄弟都给放出来了。
三皇子比起他们先前预料的那些武将要棘手,但这事儿透露出来的消息也不算是坏事儿。
至少证明了,如今朝廷是当真无人可用。
但凡还能挑出其他人来,定不会有人愿意选择自己的仇家,还是想杀了自己的深仇。
只是在商量的过程中,才意识到他们并没有任何人有与三皇子交战的经验。
三皇子先前手握兵权,也是做过实事的。
先前有好几次剿匪,都是三皇子亲自带兵去的。
但剿匪这种事水分不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只是出个人,其他的都有人安排好。
甚至连被围剿的土匪究竟是不是被故意养出来的,那都说不定。
能收集到的消息,都在表明三皇子并没有太大的能力,不过是中规中矩。
舒明蓁那边收集到的消息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但舒明蓁反倒是觉得应当是有些问题。
当初跟过三皇子的人,说法都太一致了,就像是先前被谁教过一样。
她对行军打仗不算太了解,可她了解人。
要么就是三皇子本人其实比传闻中还要废物,以至于根本用不上他,他就是跟着去一趟而已。
要么,就是背后有人布局,从一开始就说服了三皇子,这么多年一直压着他的名声。
若是从前,她恐怕会觉得是前者,毕竟三皇子确实性情鲁莽,不像是能成大事者。
但后来发觉元和帝身边都有不对劲之后,她的想法倒是要更偏向于后者。
甚至,四皇子身后之人,说不定与元和帝之间也有着牵扯。
只是元和帝身边的棋子埋得太深,过去有段日子了,舒明蓁把先帝时期的一些事儿都翻出来了,当初的事还是没查明白。
舒明蓁只能尽可能收集细致些当初发生的事,让钟离修再好好看看。
她收集的消息要更加细致,钟离修从那几次剿匪中还是看出了不对来。
三皇子似乎并没有看上去的那般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