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西域风云动,各国陆续惊终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114,030

  急于在佳人面前表现的苟哥断然道。

  “宝贝阿妤,何用两月?仅需月半,我便可踏平西域、重设西域都护府!”

  男人至死仍少年,此诚非虚言也。

  卞夫人忍不住掩口而笑。

  “夫君好大口气,若夫君做不到又当如何?”

  卞夫人这激将法一出,如少年郎一般的苟哥便主动上套。

  “宝贝你且看好,我若做不到,岁除之前,我便亲自赶赴谯县,将曹氏、夏侯氏眷属尽皆接回许都!”

  卞夫人喜出望外,声音发颤道:“夫君,此话当真?”

  苟哥嘿嘿一笑。

  “自然当真!然则…我若做到,阿妤又当如何?”

  卞夫人如少女一般晕生双颊,含羞带怯地轻声呢喃。

  “若夫君可做到,妾便任由夫君处置…”

  佳人言外之意…

  苟哥可以随意解锁各种新姿势、新玩法。

  是以,苟哥忍不住咽了一大口口水。

  夫妇二人正待继续打情骂俏…

  一个粗鄙无情趣之人,便不合时宜地骤然闯至。

  “主公!俺已恭候主公多时也!”

  在这一瞬间,苟哥突然很想杀人。

  这毫无情趣之人,自然是定远侯班超族裔、归远侯班归…他这身份如今已实锤。

  所以,苟哥还真不能杀人。

  苟哥收起贱兮兮的表情,转首看向自阳关城门中匆匆奔来、正躬身行礼的班归…

  然后,赵旻不由愕然。

  只见班归头戴三梁进贤冠,身着蜀锦玄深衣,足蹬皂色厚底靴,俨然一副大汉高官装扮…

  结合其人高鼻深目的胡人相貌外观…

  竟给人一种不伦不类之感。

  不知为何,苟哥突然想到“沐猴而冠”。

  于是乎,苟哥怒气顿消,憋着笑滚鞍下马,扶起这颇为滑稽的胡人归远侯,顺势拍了拍其人肩头。

  “归远侯连日辛苦,劳苦而功高。只不知…”

  班归当即会意,其人用力拍了拍胸膛…

  结合其人这身大汉官服,这个动作更易使人联想到“沐猴而冠”这个词。

  随赵旻下马的卫府众人皆忍俊不禁。

  班归却丝毫不以为意,其人当众朗声道。

  “主公尽管放心,经俺在阳关之互市宣扬多日后,西域诸国皆将遣重臣至此,与主公商议重设西域都护府之大事!”

  苟哥颔首。

  “甚善!”

  说着,其人看向班归身后的于禁、严颜、徐庶、张任、孟建和孟达六人。

  大半年未见除徐庶、张任之外的那四人,站在修葺一新、充满历史沧桑感的阳关城门前,赵旻竟生出恍如隔世之感。

  与徐庶、张任一样,那四人明显黑了许多,也精壮了许多。

  赵旻、卫府众人与那几人各自见礼后,赵旻挥了挥袍袖。

  “文则,待我安置兵卒后,你再带我等至衙署详谈!”

  言罢,赵旻这个苟哥对张辽喝道。

  “文远,整肃兵马,随我进关城!”

  辽哥是此番卫府远征西域的副将…

  主将当然是苟哥本人。

  渊哥的主要职责…是率军赶路。

  小马哥的主要职责则是…

  充当斗将,俗称…打手。

  惇哥、仁哥负责押运粮草辎重,同时率领及管理曹氏、夏侯氏的部曲,也就是他们的私兵。

  苟哥允许曹氏和夏侯氏拥有私兵。

  其余诸曹夏侯子弟,主要职责…

  咳咳,是镀金,顺便培养忠诚度、增进与卫府众人间的感情。

  张辽躬身抱拳后,便干脆利落至极地翻身上马。

  “众儿郎,列队骑马进关城!”

  随着辽哥一声令下,无数令旗便挥舞起来,紧随其后,卫府五万铁骑迅速变为行军方阵。

  然后…

  早在距阳关二十里时便已穿戴整齐甲胄的卫府铁骑,那宛若钢铁丛林一般的装备,以及那犹如一个牢不可分的整体般的军容,便展现在阳关内外的汉民、胡人眼前。

  甚至于…

  当卫府铁骑缓缓行进之时,就连马蹄声都变得无比整齐。

  隆隆的马蹄声,很快变成似乎带着一种特有节奏的“哒、哒、哒”之声。

  这一幕,使阳关内外之人,在某个瞬间甚至忘记了呼吸。

  因为这一幕,不但使人震撼,更让人感到窒息。

  过混杂在西域胡人中的诸国细作们,忍不住偷偷咽了口口水。

  西域诸国的骑兵,或许骑术极为了得,但懒散惯了的胡人们,又怎么可能训练出如此令行禁止、军容如山的精兵?

  遑论卫府铁骑厚重的铁甲、插着鹖翎的铁兜鍪、寒光闪闪的长枪,都让西域胡人眼馋、而且畏惧不已。

  与首次见识到卫府铁骑军容的班归一样,西域诸国胡人,不约而同生出决不可与大汉为敌的念头。

  甚至,在这种念头驱使之下,人群之中已出现悄悄离去的细作…

  不言而喻,他们想在第一时间疾速赶回自己的部族,向自己的主君汇报大汉铁骑之军威…

  剩下的事,便不是细作们需要考虑的,他们的职责,只是充当他们各自主君的耳目。

  至于自己的部族是臣服于大汉,还是继续与大汉对抗…

  那是主君考虑之事。

  但这些西域诸国细作们相信,他们的主君一定比他们更睿智。

  就连他们都知道决不可与大汉为敌,他们的主君难道还会…不成…且慢,汉人那句成语怎么说来着?

  对,螳臂当车!

  注意:这时代还没有“蚍蜉撼树”一词。

  苟哥就是苟哥,仅仅是卫府铁骑进关城这一个举动,卫府、乃至大汉便已使西域诸国尽皆畏服。

  苟哥当然不会一直率大军进关城…那是张辽、夏侯渊等一众武将的职责。

  其人眼见诸胡人瑟瑟发抖地跪伏于地、汉民与有荣焉地振臂欢呼,便悄悄带卞夫人及一众文臣谋士,随班归以及于禁等二关守臣,鬼鬼祟祟地走进阳关关城衙署。

  也许是苟到习惯成自然,反正苟哥的举动中,总给人一丝猥琐的味道。

  待众人走进位于关城内城的城关衙署大堂落座之后,犹能听到“哒、哒、哒”的整齐马蹄,以及宛若山崩海啸一般的震耳欢呼声。

  赵旻无奈地挥了挥袍袖。

  赵旭、赵贲二人率亲卫一一关紧门户…

  这总算隔绝了一部分声浪。

  赵旻清了清嗓子,看向心神明显仍处于震惊中的班归。

  “归远侯,此地再无旁人,你不妨言明:西域诸国之中,尚有何国不服我大汉统辖?”

  班归定了定神后张口欲言…

  然后其人苦笑起来。

  “回主公,此番俺卫府大展军威,恐再无任何一国敢不服俺皇汉也。”

  班归说的是实话。

  不论何国,在亲眼目睹卫府铁骑之后,只要其国主不是傻子或者二百五,都决不会再敢与大汉为敌。

  赵旻却哑然失笑。

  “归远侯此言差矣!胡人乃化外之民,其众不通晓圣人之微言大义,不知中原之礼义廉耻。故未将其众打服打怕,其众便不知敬畏。”

  赵旻这个逻辑…

  是典型的强权逻辑。

  西域诸国不知教化,难道不应该宣传文教以教化西域万民吗?

  当然不应该!

  赵旻的这个逻辑,这种强权哲学,与天然的内卷之地西域极为匹配。

  因为后世的李唐,便是这么做的。

  西域之地的吐谷浑、铁勒、回纥,甚至是突厥等部族,为何对李唐臣服?

  当然不是因为李唐以文教去教化他们。

  而是因为李唐一次次将他们打服、打怕,甚至带着他们一个个俟斤、可汗的首级至长安城示众后,他们才乖乖对李唐臣服,并且甘愿倒贴李唐、成为李唐的仆从兵。

  赵旻之所以率五万铁骑至此,绝不止是单纯为了重设西域都护府,而是为了将西域诸国打服、打怕、打到他们从内心深处对大汉畏惧!

  【作者题外话】:西域诸国之详情,后文会有介绍。

  赵旻欲效仿李唐,其实并无不可。他卫府铁骑的战斗力,绝对不在天策玄甲之下。

  遑论远不及天策玄甲的折冲府兵。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从吴巨与刘备的关系来看,二人私交甚笃。在当阳惨败(208)之后、鲁肃结盟之前,刘备的计划是“南奔苍梧、投奔吴巨”。

  (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欲往投之。”--《江表传》

  注意:吴臣即吴巨。

  此信息至少可以反映出两条重要线索。

  其一是吴巨与刘备有死生之交,乃至胆敢收留被曹操追杀的“头号通缉犯”(即刘备)。

  其二是吴巨与曹操有弥天之仇,在曹兵南下时、依然选择站在其对立面。

  如果结合吴巨本人的苍梧太守、是刘表所置;可知吴巨在逃离许县之后(200)便投奔荆州;甚至可能就是跟随刘备而来(201)。

  (2)吴硕

  吴硕的记载非常有限,只能知道其少时交结张邈、袁绍、许攸、伍孚等名士子弟,与之共为“奔走之友”。曹操亦在其中。

  (袁绍)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英雄记》

  “奔走之友”不是什么正面词汇,基本可以视作“气类相闻、交结亡命”的游侠。比如袁绍在洛阳“阴养死士”,许攸曾策划“废黜灵帝”。伍孚则干脆是“谋杀董卓”的刺客。

  注意:袁绍之事见《后汉书》,许攸之事见《武帝纪》,文多不载。

  关于“奔走之友”的考释,见方诗铭《士族、豪杰、游侠:袁绍的另一个侧面》。

  可见吴硕其人,是相当“不安分”的,也无怪乎后来又再度参与反抗曹操的计划。

  “议郎”是个比较特殊的头衔。

  这个职位官阶很低(六百石、与县令平级)但属于京官系统,兼备了郎官(宿卫)与言官(谏议)的职能。

  在建安初年(196-200),议郎之职,往往被曹操授予心腹,借此将其滞留身边,避免袁绍等人的征召。

  考虑到当时曹仁、曹纯皆授议郎;

  曹洪为谏议大夫;

  征召江东华歆(官至魏相国)时,最早亦授议郎。

  可知同为“议郎”的吴硕,大抵可以视作曹操的腹心之人,滥觞无疑出自少时的“奔走交情”。

  因此作为曹操心腹的吴硕,也便特别适合充当汉廷的卧底。

  建安四年(199)恰好在官渡之战前夜(200),吴硕同袁绍、许攸又有故交,恐怕他的倒戈由来已久。

  就董承所言,称“议郎吴硕是我心腹之人”,便可看到“反曹势力”早已蓄势待发。

  (王)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董)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献帝起居注》

  由于吴硕被杀,记载极少,故无法串联勾稽其生平始末。竟连籍贯都失载。

  如果我的推测成立(即吴硕与吴巨有血缘关系),那么吴硕籍贯大约是长沙,因为按《吴书薛综传》,有“长沙吴巨”的称谓。

  刘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吴书八薛综传》

  彼时外州士人充任京官实属常见。

  以衣带诏相关人员为例:

  曹操是豫州沛国人,刘备是幽州涿郡人;

  董承是冀州河间国人,而吴巨(与吴硕)则是荆州长沙郡人。

  吴巨与刘备的私交、以及对曹操的抵触态度,也不难看出其政治立场与生平履历,与史书中的“将军吴子兰”实在太过相似。

  吴巨之名,在诸书记载中另有“吴臣”的写法,但考虑到“硕”与“巨”,“子兰”与“子卿”之间的关系,可知吴臣为非,吴巨为是。

  薛综、步骘传亦作“吴巨”,惟《蜀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作“吴臣”,疑误。--《三国志辨疑》

  之前我曾撰写过丁冲系列,通过《太平御览》、《魏略》、《汉纪》中稽留的散碎材料,模糊勾勒出其人始末。颇有乐趣。

  咱们以“吴巨、吴硕”为题材,将二人失考的表字、籍贯、仕宦履历以及政治立场加以串联。

  虽然或有“求之过深”之嫌,但相信对喜爱三国的读者朋友,也不乏些许启发。

  此时竟有了傅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感慨。

  虽然以我目前的能力,大概只能做到“脑洞大开三千里、犄角旮旯找东西”。

继续阅读:第六十三章 西域出首战,异乡定初捷1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