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战事如接踵,英杰志在胸5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4:413,642

  尽管乌孙国主、仅次于乌孙国相的乌孙大禄这对主臣,对骤然出现于王城外的京观处置恰当、应对极为合理…

  可他们二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堕入苟哥所精心布置之彀中。

  尤其是…

  乌孙国主临回城之前,特意强调了一句。

  “令兵卒尽速安葬阵亡之勇士,事毕稍事休息、明日清晨尽速回撤入城!俺等谨守王城,以待康居国援军!”

  这条军令,决定了那十万乌孙骑兵的命运。

  反观赵旻一方…

  五万铁骑若想隐藏得丝毫不露踪迹,那是绝无可能之事。

  俗话说得好:大军过万,无边无沿。

  五万一人三马的大军何等阵势,又焉能隐藏妥当?

  所以,苟哥算准了极善于隐忍、有勾践之英奇的乌孙王公贵族,必然不会派出侦骑四处搜寻己方之踪迹。

  而事态的发展也并没有出乎苟哥预料。

  隐藏于那连绵百余里军营西侧里许处的卫府铁骑,在原地休整进食、兼耐心伺机而动长达近两个时辰之后,终于看到…

  东侧那沉寂许久的军营骤然灯火通明。

  旋即,一群群骑兵策马绝尘而去。

  夏侯渊“腾”地一下站起身来。

  学乖了的苟哥赵旻及时摁住了莽撞的渊哥,这一次,渊哥终于没有重蹈覆辙。

  前者压低声音。

  “妙才勿急!十万大军出营,耗时非短也。我等且耐心等待!”

  言罢,苟哥眯起俊目,就着营地中的灯光,静静观察着远处乌孙骑兵的装备、军容及阵势。

  同样不出苟哥所料。

  乌孙人没有像样的马鞍和甲胄,甚至兵刃都以长枪为主,罕有同时佩刀者。

  长枪最大的优势,不在于其为百兵之祖、万刃之贼这一天然优势,也不在于其柄长,更不在于其以刺为主、收发自如便于杀敌,而在于一个字:

  便宜!

  长枪的木制枪杆可以量产,枪头仅需少量精铁即可,还有比长枪更便宜的兵刃吗?

  好吧,除了箭矢。

  赵旻暗暗颔首。

  乌孙人或许骑术精良,或许悍不畏死,或许骁勇善战,但在犹如云泥之别的装备差距、训练精良、同样骁勇善战的卫府铁骑面前…

  这些优势,只能让乌孙骑兵死得比其他兵种慢一些、尸首保留得更完整一些罢了。

  换言之,乌孙人的优势,卫府铁骑同样有;而卫府铁骑的装备优势,却可以秒杀乌孙骑兵。

  所以,赵旻这个苟哥在心中,给乌孙骑兵划了个大大的叉号。

  赵旻扬起手,令卫府铁骑继续热身备战、战马继续吃草补充能量。

  其人则目光犀利地凝视着乌孙军营。

  待十万乌孙骑兵即将悉数出营时…

  赵旻先将老婆孩子…也就是卞夫人、曹彰和曹植三人,藏到一处隐蔽地点,并嘱咐数十名亲卫保护好自己的老婆孩子…

  忙完此事后,苟哥方才施施然走到蓄势待发的卫府大军阵前。

  其人不慌不忙地唤来诸位猛将,最后叮嘱一番。

  “诸君切记,第一要妥善布置,第二要善于隐匿踪迹,第三要出其不意,你等可明白否?”

  其实…

  这三点可以总结成一个字:

  猥琐!

  云某曰:有什么样的将,就有什么样的兵。

  在苟哥的猥琐精神感召之下,原本可堂堂正正、正面交锋、堂而皇之赢得胜利的卫府铁骑,气质渐渐变得阴险、狡诈、猥琐起来。

  大多数猛将连连颔首。

  “主公放心,某等皆已明白!”

  渊哥、仁哥和小马哥小声嘟囔了一句。

  “主公何必如此行事,某等分而击之亦可大获全胜!”

  苟哥心中暗暗警惕起来。

  这种思想要不得啊!

  于是苟哥语重心长道:“妙才、子孝、孟起,孙子有云:兵者诡道也!故我等虽应以正合,更应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无论堂而皇之如日,亦或阴而诡之如月,皆兵法也。你等须知,刚则易折!”

  平心而论,苟哥这是在曲解孙子他老人家的思想。

  孙子用兵,何曾如此阴险猥琐?

  但怎奈何人家苟哥将《唐李问对》搬运至此而成书《赵荀问对》。

  偏偏《赵荀问对》中的思想,还大多为《孙子兵法》思想的引申和升华,对此,卫府中人、乃至汉廷重臣都赞不绝口。

  在这时代,家中能有兵书传世的都算是兵法大家,遑论苟哥这一著兵书之大牛?

  以是故,苟哥虽曲解军神孙子的思想,但无论夏侯渊、曹仁和马超,也不得不服气。

  话虽超多、用兵却素来以严谨稳重著称、风格善守的于禁,便劝三人道。

  “妙才、子孝、孟起,主公之策,乃出奇制胜、以寡胜众之良策焉,某等务必严格遵从,不可妄自做主。”

  三人虚心听劝、躬身抱拳。

  苟哥连连颔首,心中甚是欣慰。

  同时,苟哥忍不住腹诽:

  你们懂个屁!老子的兵都是用钱砸出来的!你们不心疼老子心疼!你们当老子不想堂堂正正大胜敌军吗?可那不得死人?老子辛辛苦苦养兵,可不是让你们如此造的!

  苟哥的心声,我们大可忽略不计。

  卫府上下在统一好思想认识之后,便迅速进入了作战状态…

  所谓的作战状态,前文其实曾埋下伏笔…

  依然是为纵火而做准备!

  苟哥已经彻底篡了刘帮主和瑜哥的“火神”之神位。

  但凡以寡敌众之战,苟哥无不纵火,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即便是水战,苟哥也能将大火烧起来。

  是以,趁十万大军悉数出动,驱赶食腐鸟、忍着恶臭搬远首级、挖坑妥善掩埋安葬之时…

  诸君仅听云某叙述,便知这工程量绝对小不了。

  即便是十万大军尽皆出动,亦需耗时良久…

  他们想搬走食腐鸟的食物……乌鸦尚好,但如秃鹫那等猛禽,又岂能对此坐视不理、善罢甘休?

  至于这些食腐鸟从何而来…

  这与西方强盗们的运奴船后,海中始终有鲨鱼相随是一个道理。

  时近四月、阳光明媚、气温渐升,何况苟哥又没有用草木灰防腐…

  这数万人头不腐臭才怪!

  一言蔽之,食腐鸟群们已经馋了一路。

  若说苟哥不是故意的,谁信?

  不提乌孙骑兵们即将面临的狼狈境遇,我们继续看苟哥阴险猥琐的行动。

  苟哥率军远征,尤其是在不明西域详情的情况之下,各类引火、纵火之物必不可少。

  这是苟哥安身立命、行走江湖、保家卫国的必备品。

  尤其硫磺还是驱蛇虫的良药。

  是以,卫府铁骑的工作,其实是…

  现场拌和黑火药、再遍撒于营地中的易燃物上。

  当然了,这个工程量同样不算小,但与忍着恶臭搬人头、打大鸟、挖深坑的那十万乌孙骑兵们相比…

  拌火药、撒火药、事后找个安全角落小心藏好的卫府铁骑们,简直不要太幸福。

  虽然硝石粉的味道有些呛,硫磺更是气味刺鼻…

  但正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那些因要与大鸟争抢食物…啊呸!是为了搬运人头而不得不与大鸟搏斗的乌孙骑兵们,身上满是尸臭。

  他们在嗅觉麻木之下,已经嗅不出苟哥版简易黑火药那略有些刺鼻的气味。

  更何况他们忙碌了半宿、疲惫不堪,即便他们略略闻到一种有些刺鼻的味道,也均不以为意。

  总之,这些乌孙骑兵们在回到营帐之后,便纷纷脱掉外袍、随便洗洗头脸、倒头便睡。

  包括那隐忍如王八…咳咳,隐忍如勾践的乌孙国主在内,都未料到,苟哥竟会如此大胆,趁十万大军倾巢而出之时鬼鬼祟祟溜进营中。

  所以…这十万大军的命运…

  【作者题外话】:赵旻确实在曲解《孙子兵法》…

  尽管云某以为,结合上下语境,以正合,以奇胜绝非某些人解释的那么肤浅。

  这个奇字,包含了太多层意思。

  咱们老祖宗就是这样,将智慧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让后人自行感悟。

  咱们的传统文化,几乎都是归纳法。

  围棋是个典型例子。

  仅一黑一白耳,变化却无穷尽!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曹植的“服软事件”,让我想起西汉初年的齐王肥。

  肥遇惠帝无礼,惨遭吕后鸩杀,未死,靠割让食邑、拜鲁元公主(即吕后女)为“齐王太后”,自降辈分等谄媚举动,才保住性命。

  齐王刘肥是幸运的,有刘盈替他挡酒;

  而曹彰的不幸下场,则成为曹植“转变风向、伏低做小”的现实原因。

  黄初七年(226)文帝崩。明帝嗣位,改元太和。

  侥幸生还的曹植,看到暴戾的兄长已死、年幼的侄子继位,竟膨胀起来,欲图“东山再起”。

  按陈《志》记载,黄初年间自诩“罪臣”的曹植,在太和年间,居然“常常怨愤,觉得自己才高而不得大用”。

  其人之前恭后倨,跃然纸上。

  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魏书十九陈王传》

  太和二年(228)诸葛亮北伐,明帝西镇长安。而洛阳谣传“帝崩于道、欲迎立曹植”。

  是时讹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师自卞太后群公尽惧。--《魏略》

  曹植一改前态,给侄子上表,说“慈父不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蓄无用之臣”。

  呵呵,骄纵自大,喷薄欲出。

  上疏求自试曰: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於荣亲,事君贵於兴国。

  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魏书十九陈王传》

  这句话是很值得玩味的。

  所谓“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双关语。

  一者指代曹操不会喜爱无用的儿子,即曹植的“益处”是得到太祖皇帝肯定的,自抬身价;

  二者指代曹丕不会喜欢没用的儿子,即曹叡的能力亦得到先帝的肯定,拍皇帝马屁。

  所谓“仁君不蓄无用之臣”也是双关语。

  一者即不该继续让曹植默默无闻,应该“予以重任”,使其“有用”。

  二者即隐喻威胁,即曹叡若认为曹植“无用”,索性杀之,即所谓“不蓄”。

  其人以此试探曹叡底线。

  紧接着曹植又开始大谈周公旦和召公奭,即西周的宗室功臣,以二人自诩。卖弄一番文采后,曹植希望自己可以去西线,辅佐大将军曹真;或者去东线,辅佐大司马曹休。

  “当一校之队”、“统扁舟之任”等露骨词汇,明确指向“染指军权”。

  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舟之任。--《魏书十九陈王传》

  曹真、曹休是远支宗室,文帝所亲赖。曹植与真、休平辈,且为近支宗室,太祖嫡子,先帝同母弟,当朝皇叔。

  其人这种身份若到了前线,只怕曹真、曹休难以制御。

  曹植的小心思,一目了然。

  那么…

  曹叡是怎么做的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七十六章 战事如接踵,英杰志在胸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