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北推新政,江南人惶惶4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133,180

  注意!

  包含了河北省、辽宁省及小部分吉林省的幽、冀这二州,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一亿八千多万亩。

  也就是说,河北冀州、幽州的潜力极其巨大。

  只是因为目前户口极少、加之士族豪族瞒报人口之故,限制了这二州的经济发展、以及百姓们开垦田亩的积极性。

  赵旻的计划,便是想方设法,提升这二州的生产力、生产积极性,以及改变生产方式。

  具体而言,就是鼓励这二州的大族,将经营重心从农业转移到手工业,再将农业转嫁于原属于其人的奴客。

  如此一来,奴客转为屯田之农户,二州之大族则专注于经营手工业、发展商业。

  朝廷既不缺粮,也具备了足够的财力去反哺经济、军事与民生。

  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

  卫府,书房之内,赵旻放下方才还在笔走龙蛇的笔,用力揉了揉脸。

  其人喃喃自语道。

  “他爷爷的!老子收荆州之时,都未曾如此费过心!”

  荆州的情况,其实与冀州迥然而异。

  荆州乃天下之十字路口,天然优质的商业之地。

  而且,那些豪族豪士们一个个比猴子都精。

  赵旻在荆州兴建大量工坊之后,那些荆襄豪族,便主动向朝廷让出了土地、奴客。

  因为他们极为清楚,种田哪里有搞手工业、经商赚钱?

  河北冀州、幽州截然不同。

  首先,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不如拥有大江、沔水,而且有武关可直抵关中的荆州适合发展商业;

  其次,冀州、幽州平原众多、土壤肥沃,天然适合发展农业;

  最后,袁绍这个心高气傲、不听人劝的老顽固经营河北多年,导致河北豪族的思维、格局,远不及深受赵旻熏陶的荆襄豪族。

  总之一句话,赵旻为了河北冀州、幽州,可谓操碎了心!

  心烦意乱之下,赵旻索性唤来董昭、荀攸二人。

  “公仁公、公达先生,河北工坊之选址,二位先生以为,应定于何处为善?”

  赵旻方才思忖再三,仍然有些举棋不定。

  董昭抚须蹙眉。

  “主公,黎阳城濒临大河(黄河),于彼处建工坊、货物经大河至弘农郡入关中如何?”

  赵旻叹了口气。

  “然则……公仁公,邺城实为河北之中心,兼且邺城至黎阳城亦相距不远。”

  邺城,如今确确实实是河北第一大城。

  赵旻之所以不愿攻伐河北,最主要原因,便是担心邺城因遭受兵燹而毁。

  董昭继续补充。

  “邺城甚善也!此外,赵国邯郸城、常山国元氏城、中山国卢奴城(河北定州)亦可建工坊……”

  赵旻扬起袍袖,打断了董昭。

  “公仁公,我等此番兴建工坊,仅为试行耳。暂不可于多处兴建。”

  荀攸凝视着河北幽、冀二州的地图,指着幽州渔阳郡雍奴城(即后世天津宝坻区,在汉末此地滨海)。

  “主公,某以为雍奴城可也。此地之货物可沿海路运抵徐州广陵郡,直接与刘玄德交易。”

  赵旻这次微微颔首。

  “公达先生以为,渔阳郡泉州城(后世天津武清区南部,汉末同为海滨城,比靠北的雍奴,地理位置要好一些)如何?”

  荀攸、董昭二人定睛凝视半晌后,前者颔首,后者却微微摇头。

  赵旻这个苟哥见状,心中顿觉无语至极。

  按照原本历史,这时的董昭,应该正在幽州渔阳郡泉州县,为曹老板修建泉州渠。

  然而……

  此刻反对在泉州县建工坊的,却恰恰是董昭本人。

  如此,可谓造化弄人。

  董昭见自家主公表情有些古怪,不由哑然失笑。

  “主公勿要误会,老夫在想,何不在㶟水(音同磊,即后世永定河)、泒水(音同沽,即后世沽河,也就是海河)之间开凿运渠,再于幽州刺史部治所蓟城兴修工坊?

  如此一来,蓟城工坊之货物,可由㶟水经此渠至渤海之滨,岂非胜过在泉州县建工坊百倍乎?”

  汉末,㶟水水量丰沛,而泒水做为滹沱河的下游,水量比㶟水只大不小。

  而且实际上,㶟水还有支流汇入泒水,最后流入渤海。

  这支流,正是后世的首都永定河。

  所以,赵旻不用再另外修渠,只需将此支流疏浚、河床挖深并做好防护即可。

  赵旻发现了。

  历史果然有惯性。

  反正无论如何,董昭总是要在泉州县修一条渠才安心。

  但话说回来……

  赵旻只觉豁然开朗。

  赵旻方才之所以举棋不定,主要就是因为幽州工坊的选址,在他看来始终不够理想。

  如今思路一变,方法一片。

  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们走过去!

  兴奋之下,赵旻起身向董昭躬身行礼。

  “公仁公果然有高才!如此一来,幽州、冀州之工坊皆已完成选址。”

  简单来说,这二州之工坊,其实就建在各自州治所。

  如此布局,毫无问题。

  然而……

  新的问题又来了。

  冀州、幽州的工坊,应该生产什么?

  赵旻尚未问出这个问题……

  便见董昭抚须呵呵一笑。

  “主公,愚以为,冀州邺城之工坊,可生产瓷器、陶器,缣、绨、绫、绡、纨、绮、纱等绸缎,各类调料、各类美酒以及菽制干货(豆制品)。

  一者,魏郡、赵国之瓷器精美绝伦、陶器坚固耐用,素为珍品;

  二者,冀州男耕女织,产出丰厚,兼且人口较多,生产所需之一应原材皆可就地购买,颇为便利;

  三者,冀州女子向来吃苦耐劳,主公若于邺城兴建工坊,或可正赵国、襄国之民风!”

  魏郡境内的武安县,是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发源地;

  而北宋时期的磁州(后世邯郸地区峰峰、磁县),又有号称“南景德,北彭城”的彭城镇磁州窑。

  追本溯源,足以证明,冀州陶瓷产业链之完善、发达。

  凡是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之地,食品生产成本皆较为低廉(比如后世河南、山东,皆为食品生产大省)。

  至于董昭为何劝赵旻,在冀州工坊生产丝绸……

  这个原因更加简单。

  董昭也想改善一下,赵国出舞女、襄国出妖女(与舞女一个意思)的不良风气。

  女子们如果也能做工挣钱、补贴家用,做父母的肯定不愿意让自己家女儿做什么“舞女”、“妖女”。

  赵旻、荀攸沉思片刻后,对此皆无异议。

  赵旻只是额外补充了一点。

  “公仁公可知,武安县产铁、煤,而邺县西部山中亦产煤乎?”

  赵旻说的,是后世的武安市与峰峰矿区。

  袁绍部曲的兵器,就是用武安县之铁打造。

  曾跟随袁绍多年的董昭,当然知道此事。

  其人只是有所顾虑而已。

  “主公,马镫、马掌,而今胡人尚不知如何冶炼锻造,如此是否妥当?”

  董昭担心的,是技术外泄。

  赵旻微微一笑:“公仁公言之有理,某等暂不在邺城工坊冶炼、锻造便是!”

  董昭作揖后,不再开口。

  因为,对幽州的情况,董昭一无所知,实在帮不上忙。

  赵旻见状,便不再与这二人商量。

  赵旻曾实地走访幽州,所以对幽州目前的产业结构,其人大致上有所了解。

  简单来说,就是:

  冀州什么样,幽州依然什么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

  幽州工坊生产的货物,是直接经海路运至徐州广陵郡互市;

  而冀州工坊的货物,则是运至关中,卖到西域。

  想通这一切之后,赵旻兴冲冲地去找卞夫人。

  同一时间……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按记载,鲁肃初见孙权,便进献《榻上策》,提出“竟长江所极,建号帝王”的构想。

  照此推断,孙权在提领江东之初(200),便已有了称帝的念头。

  不过建安初年汉室尚未灭亡,因此孙权也不得不假惺惺地表示“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

  (鲁)肃对曰:“……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指僭号称帝)非所及也。”--《吴书鲁肃传》

  孙权以“辅汉”为托词,与孙策“匡济汉室”的说法一脉相承。但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可以看出孙氏兄弟一心追求割据,图谋僭号。

  那么问题来了。

  孙氏兄弟虽然有篡汉自立之心,但苦于没有刘氏血统,又不像曹魏一般占据“挟天子”的便利,因此对于政权的法统构建,便需要特别花费心思。

  曹氏父子挟持天子,自然可以轻易威逼汉献帝下诏禅位。从《文帝纪》与《献帝传》等史料,可以清楚看到,曹魏与东汉之间存在合法的继承关系。

  刘协表示“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群臣表示“汉以魏,魏以征”,曹丕亦表示“天命不可拒”。

  朕(指刘协)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袁宏《汉纪》

  汉以魏,魏以征。--《春秋汉含孳》

  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指曹丕)亦曷以辞焉?--《献帝传》

  至于刘备,虽然没有“挟天子”的便利,但他本人具备稀薄的刘氏血脉,因此也能以汉室的“恢复者”自居。他甚至可以骄傲地说出“率土式望,在备一人”。血统的威力,足见一斑。

  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蜀书先主传》

  孙权有啥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北推新政,江南人惶惶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