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实际上,汪兆铭一直没被收买——张兰德向静芬回报说,肃亲王日日去看汪兆铭,两个人净辩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说的话张兰德也不懂,但是两边各持己见,始终不见分晓。
收买之事越是迟迟办不妥,载沣越是天天和善耆过不去,要求处死汪兆铭,而且镇国公鼎力支持,更难得的是,庆王也主张严惩。军机处里,杀刺客的呼声响成一片。
静芬道:“那么,看来就只有杀了?依你去打听的,这个刺客究竟是不是好人呢?”
张兰德道:“是不是好人,皇太后看不出来,奴才难道还看得出来?不过,奴才倒是见到一桩怪事呢!”因告诉静芬,有人买通狱卒给汪兆铭送了十来个鸡蛋,汪兆铭都没舍得吃,整夜抱着鸡蛋睡觉,后来狱卒才发现,鸡蛋上写了个小小的“璧”字。
静芬道:“这的确古怪——难不成,是革命党要来救他?”
张兰德道:“奴才可猜不出,不过,汪兆铭叫狱卒给送鸡蛋的人带封信,奴才给拿来了,请主子过目。”
静芬接了过来,见是《金缕曲》一阕,词云:“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潺愁,愧戴却头颅如旧。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肠已断,歌难又。”
静芬顷刻心中无限怅惘——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这一字字,仿佛一柄小锤子,一锤一锤砸在她的心里:西狩路上沙城堡的那个深夜,回銮之后养心殿的那个黄昏,还有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庚午瀛台的那个早晨,携手诉心期……眼底心头……
到如今,只剩她“愧戴却头颅如旧”,肠已断,歌难又!
眼泪啊,眼泪。浸透了云笺,也没有意义。
她贵为皇太后,其实还不如一个牢笼里刺客,还不如一个牢笼外给刺客送鸡蛋的人——璧,就叫这个名字么?唉……至少他们还活着……十年,二十年,终还有见面的一日!
“主子……主子?”张兰德担心地呼唤道。
“什么?”静芬呆呆的。
“主子,您看着信的最后,说‘勿留京贾祸’,会不是会是给他的同党传的暗号?这同党大约还在北京里要生事吧?”
静芬的眼睛只停在“凄凉万事,不堪回首”上,这时愣愣地瞥一眼末尾,果然如张兰德所说,有这么一句,还是用鲜血书写的。
“主子……这姓汪的始终有不臣之心……您看要不要告诉摄政王,把这同党也……”
“不要。”静芬一抬手,“你把这信,还给狱卒,该给谁给谁去。”
“主子?”张兰德惊讶地看着静芬。
“去吧!”静芬道,“还有,明儿告诉摄政王,姓汪的刺客不能杀,他要是杀这个人,就是杀我!”
张兰德自那夜静芬发誓杀袁世凯之后,还没见她说过这么坚决的话,一时呆住。而静芬喝道:“还不快去?”他只得飞跑出门。
而他去后,静芬的泪水才夺眶而出,倒在床上,哭了一整夜。
这以后,张兰德又陆续那汪兆铭和那个“璧”的书信偷来给静芬看,一封是“璧”说,监狱之墙虽高,真心却能穿越,愿意遵从汪的意思,离开北京,但是却有一件事要汪一定答应——汪已判终身监禁,二人此生结合无望,但是心里却该宣誓结为夫妻。
静芬看得震动不已,再看回信,只有血书的一个“诺”字。
张兰德这时也大约晓得了静芬的心思,道:“这是对苦命鸳鸯呢,主子还真好心。”
静芬只淡淡道:“苦命也是鸳鸯啊。”
最后一次见到“璧”的信,她说她要去上海了,无论前途有多艰险,一定要完成汪的梦想。
静芬看着信,忍不住狠狠掐了自己一把:乱党尚且如此,自己却在浪费时间!立宪!立宪!这是光绪的梦想,无论前途有多艰险,她也一定要去完成。
她这决心定下时,正在宣统二年五月间。
恰逢国会“请愿同志会”发动各省立宪派代表进行“二次请愿”——共有直隶省绅民旗籍代表等十七个请愿团体,号称代表在请愿书上署名的二十余万民众,赴都察院呈递请愿书。但是五月癸亥,上谕下,以“财政困难,灾情遍地”为由,坚持“仍俟九年筹备完全,再行降旨定期召集议会”,并明令“宣谕甚明,毋得再行渎请”。
二次请愿,失败。
静芬得悉,即刻把摄政王载沣招进宫,问他道:“德宗皇帝以宪政为遗愿,嘱咐我务必达成,现在四处请愿的民众这么多,你们真的不能就考虑考虑提早立宪么?”
载沣道:“皇太后有所不知,奴才何尝不遵照孝钦太后和德宗皇帝的遗命?只是如今真的财政困难——湖南闹水灾,云南闹旱灾,怎么周转得来呀!”
静芬道:“当年孝钦太后实行新政,也是天灾人祸的,但是新政也没停呀。我记得就是那会儿,孝钦皇太后对我说,要我和德宗皇帝考量考量宪政的好处,后来镇国公、端方他们出洋考察了一番,回来说宪政有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患可弭——王爷看,我记得没错吧?”
载沣好象不认识静芬似的,愣愣看着她。
静芬又道:“既然宪政的好处这么多,外面又三天两头的请愿要实行宪政,安抚这些各省代表,也挺棘手的,何不就实行了宪政呢?要不,诏告天下,把预备期缩短也行啊。”
载沣没有就表态,而是沉默了片刻,道:“本来亦无不可,但是太后大约不知道这些请愿背后是什么人指使吧。”
静芬听他这话,心想,他二人之间所共同痛恨的,除袁世凯外,还有谁?因立刻接口道:“怎么,难道又是袁世凯贼心不死?”
载沣道:“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张謇,就是头一次请愿带头的那个,他上折子说,朝廷用人不当,应该效法咸丰、同治年间平定发捻,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有学问阅历者,他没有明说,但指的就是袁世凯。”
静芬道:“这样说来,倒是可恶得很。不过,宪政是宪政,袁世凯是袁世凯,总不能为了个袁世凯,就不实行宪政了吧?你已做了大元帅,全国兵权在握,张之洞也死了,难道还怕一个在家养老的袁世凯吗?”
载沣未料静芬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又沉默了片刻,道:“那哪儿能啊……太后放心……宪政是迟早的事……”
他退出去后,果然就办了几件实事——
先是六月乙酉,让状元相国汪大燮进考查英国宪政编辑各书,后来在七月乙巳,瑞澂、杨文鼎奏湘省匪势蔓延,拟行清乡法,也准了奏,七月癸丑,载涛奏考察各国军政,军人犯罪,统归军法会议处审断,非普通裁判所得与闻,谕照行之;九月辛丑,资政院举行开院礼,监国摄政王更加莅会颁训辞——不过这时候,外面闹起三次请愿了——各省代表称,请愿书上签名的一百万人之众!这请愿书交资政院,谓“时局骤变,惊心动魄者,不一而足”,外而“日本遂并吞朝鲜,扼我吭而附我背,俄汲汲增兵窥我蒙古,英复以劲旅捣藏疆,法铁路直达滇桂……德、美旁观,亦思染指”,内而“各省饥民救死不赡,铤而走险”,若不于宣统三年召开国会,“则全局瓦解”。
九月庚申,资政院将请愿书上呈,载沣压住了,没让往里报——本来静芬不垂帘的,不报也是常理。然而,九月癸亥,由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共十八个总督、巡抚、将军、都统联署的奏折又到京。事情越闹越大了。
病中的荣寿大公主入宫见静芬,道:“各省咨议局、绅、商、学界再三请愿,现督抚又联名电奏,我看,孝钦太后若在,也不会胶执九年预备成见——你和摄政王,到底是怎么想的!”
静芬大惊道:“这事我不知道,我早也劝了摄政王很多次,要他提早立宪,但是他在外面办事,我也鞭长莫及。”
荣寿大公主道:“当时孝钦太后遗命,一般朝廷里的事,摄政王必须先回报你,大事更加非得你做主,这事还不够大么?”
静芬倒是忘记自己这条特权了,一经提醒,幡然醒悟,忙叫张兰德:“快请摄政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