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阜震惊于曹祜的毅然决然,更恐惧曹祜的做法。
曹祜之言,非是恫吓,而是一定如此。因为杨阜他们,绝不可能挡住马超、韩遂和氐人的三面围攻。
到时候,就是马超灭了他们,而曹祜灭了马超。
“大将军,何至于此,我汉阳士庶,对朝廷是忠心耿耿,如何能将我们,交给马超这个恶贼?”
面对杨阜的苦求,曹祜丝毫不为所动。
“义山,出兵救援也好,选官考举也好,钱粮支援也好,都是我的诚意,而你们的诚意,便是配合朝廷进行人口清点,土地丈量。
我知道兹事体大,你未必能完全做主,所以你尽可返回冀城,与姜伯奕、赵伟章他们进行商量。
我不会强迫你们。”
从汉阳到长安,上千里地,一来一去,又是要十日,哪怕他受得了颠簸,冀县的百姓也等不了。
这件事情,和曹祜的决心一样,其实没得商量。
杨阜想明白这些,立刻问道:“大将军若得陇右诸郡,当如何待我等陇右士人?”
“义山,考举一事,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陇右士人,越多越好,有多少,我用多少。
说实话,陇右环境恶劣,所以陇右士人,不仅读书,还知武略,能干事,又不虚妄,乃是真正能干事的一群人。
从长安到葱岭,有万里之遥,需要的官员数以万计,难道还不足以安置这些陇右士人?”
“那陇右豪强呢?”
“难道他们不是大汉子民?安定郡有个制度,叫做屯垦团,只要向外开拓土地,朝廷都会支持。
我之所以清点人口,丈量土地,清查隐户,或许会让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但我并不针对任何人,只是因为,我需要这些人口和土地。
所以陇右的豪强,只要乖乖将藏匿的人口和隐匿的土地交出,我不会侵害他们其他利益,反而会重用他们。
前提是他们忠诚。”
杨阜犹豫许久,方才说道:“大将军,能让阜思索一下吗?”
“当然可以,义山何时做决定,都可以。”
“多谢大将军。”
杨阜在无限的喜忧中离开,这实在是件难以抉择的事情。
虽然杨阜一时还未做出选择,但曹祜清楚,杨阜除了妥协,没有其他的选择,在毁灭面前,其他都不重要。
曹祜很清楚,如此早的跟杨阜这群人摊牌,接下来的陇右之役,肯定不会顺利。
这群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阳奉阴违拖后腿的事情,很快不会少做。
但曹祜并不后悔。
现在说了,杨阜等人违约乃是他们不义;现在不说,到时候再对这群人动手,反倒是曹祜不义。
而且利用这件事,也能看清到底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杨阜走后,曹祜返回后院。
吃晚饭的时候,曹祜便与卫葭说起了此事。
虽然曹祜平日不在后院谈公事,但今日却颇有兴趣。
“今日过后,我只怕在杨阜这群人看来,是挟恩图报之人了。他们背后,不知要如何骂我呢?”
卫葭听后问道:“夫君为何非得要告知汉阳郡众人,如此一来,他们岂不是有了准备,提前布置?”
“朝朝,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件事不管怎么做,都是我赢。之所以提前告知他们,就是让他们行动起来,提前站队。
没有分歧如何有争斗,没有争斗如何有站队,没有站队,我该用谁,又该打击谁?
杨阜这个消息传到汉阳郡之时,就是汉阳郡的豪强士族,分裂之时。”
卫葭恍然。
“夫君觉得他们会怎么选?”
“我倒是希望有几个跳出来,到时候我就能借题发挥了。”
这一夜格外地漫长,只是有些人实在难以入眠。
对于杨阜来说,做出选择实在太困难了。
他必须要让曹祜出兵救援,可是交出军队,再交出手中的人口,丈量土地,冀城的那群人,又如何会答应?
······
忙里偷袭,曹祜特意抽出一日,前去拜访荀彧。
荀彧跟着曹祜从安定郡返回左冯翊,在临晋住了有一年,去年年底,又搬到了新丰居住。
无论是许都朝廷,还是邺城朝廷,似乎都有意忘了这个昔日的曹操之下第二人的存在,对其不管不闻不问,仿佛要让他自生自灭。
荀彧在新丰城内起了宅子,甚至连家人都迁到此地,好像安心过起了太平日子。
曹祜到时,荀彧并不在家中,经荀家的下人指引,曹祜才在城外一处田地旁,找到了正在锄草的荀彧。
荀彧一身麻衣,头戴斗笠,手持锄头,宛如老农模样,与昔日风采绝伦的荀令君判若两人。
曹祜一时都不敢相认。
“荀公,你怎么种起田来了?”
荀彧笑道:“子承,君子以耕读传家,耕更在读前面。你能种田,我就不能种了?”
“荀公,我那是特立独行。”
“只许你特立独行,就不许我特立独行了?”
曹祜听了,一时哭笑不得。
年纪大了,还有趣了。
曹祜接过荀彧手中的锄头,二人到了大树底下坐下。
“今观荀公锄地姿势,已经是有模有样,看来练习许久。关于种田事,荀公是何种感受?”
荀彧伸出手掌,给曹祜观看。
“我才种田不到半年,手上就有了老茧。刚开始手上起水泡时特别难受,总想去摸,直到许久,方才适应。
种了这半年田,我真切的感受到,不亲自种田,永远不会体会到百姓的艰险。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道理也说了几十年,不过是空留在嘴上。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其深意。
大将军,你确实是有大智慧的人。”
“荀公让我有些赧然啊。我也只是想磨炼一下意志,现在看来,此策确实管用。往后倒是可以将此策推广,所有官员,每年都要进行种田教育。”
荀彧笑道:“这件事本就看个人态度,你倒好,竟然弄成强制措施。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真大力推广此策,搞不好就成了底下人草草应付的虚事。”
“再是人应付,总有人真正去做。去做,就会有体验。只要有极少数的官吏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此事便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