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结果比原因更重要
鸣奇2025-07-28 16:282,196

  时已天晚,白露暖空,素月流天。

  曹祜到了台上,眼见曹操还在独自眺望,便上前道:“大父,台上风大,还是回屋吧。”

  曹操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大父心中亦有悲伤、困顿之事吗?”

  “阿福能听得出来。”

  “大父的声音中,隐隐有挣扎之意。”

  “挣扎。”

  曹操是纠结的,甚至是苦闷、压抑的,因为他一步一步背离了自己的理想,背离了自己希望的道路。

  篡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的高级官员。没到绝境,他们是很难走出这一步的。

  越是位高权重的读书人,越不敢轻易造反。

  就像曾剃头手握百万大军,亦不敢反;深孚天下众望的袁大头,最初也只是想做内阁总理大臣。

  曹操这种比较感性的人,更是如此。

  对于曹操来说,他渴望权力,恋战权力,可同样,他亦有兴复大汉的理想与信念,亦有为国为民,不惜此身的坚定与追求。

  而今日,他要亲手埋葬他的大汉,还有他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

  屠龙者终成恶龙。

  于曹操来说,这样的结果的太痛苦了。

  理智与感情来回地将他煎熬,几乎将他给撕碎。

  而曹操却不得不在无尽的煎熬中,走出属于毁灭的那一步。

  曹操的心情,曹祜是懂的。

  理想和现实,总是在相扶相伴中,渐渐远离,甚至走向对立面。

  就好像很多拥有理想,为之甘愿去死的人,却只有在背弃理想之后,才能成功,不得不说是个笑话。

  大多数人,会选择现实,也只能选择现实。

  “大父,如果天下太平,没有人愿意整日征伐。如果天子贤明,没有人会愿意改朝换代。

  自桓灵起,天子亲小人,远贤臣,以致国家动荡,社稷倾颓。

  是天下人不爱刘氏吗?是刘氏不爱天下人。

  天下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本质就是刘氏家族内部的争权,天子,太后,朝中大臣。

  彼此眼中,只剩下权力,而无一丝一毫的百姓。

  是他们主动舍弃了天下,而不是别人夺的。如果他们爱民甚于爱己,这天下谁又能夺得走呢?”

  曹操笑道:“阿福,如果你早生三十年,你会怎么办?”

  “我若是个穷苦百姓,我就跟着张角起兵,推翻朝廷;我若是豪强大族,世家子弟,那我就走祖父这条路。”

  “若你是大汉天子呢?”

  “大父,如果当年天子见到你之后,将你尊为‘尚父’,以诚心相待,以真心包容,以父亲之礼侍奉,完全不干涉大父你的施政,真正的做到祭由天子,政由曹氏,你与天子,还会走到今日这一步吗?”

  “大概不会吧。”

  曹祜相信,如果刘协把曹操当亲爹,曹操会是第二个诸葛亮。

  汉末时期,没人走通篡位这条路,唯一一个篡位的王莽,也身死族灭,若非迫不得已,没人会去走。

  相反,伊尹,周公,姜尚,共伯和,霍光,萧何,才是大家的理想。

  三国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三国之前,贤臣比优秀的君主更重要。春秋战国时期,兴国的是管仲、乐毅、吴起、伍子胥、李悝、商鞅、张仪,而不是哪个君主。整个春秋战国,特别优秀的君主,并没有几人。

  君主信任大臣,大臣掌握大权。

  变法都是管仲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而不是齐桓公变法,楚悼王变法,秦孝公变法,韩昭侯变法。

  武王亲自伐纣,不影响姜子牙是总指挥;城濮大战,晋文公在军中,不影响先轸是总指挥。

  君主和大臣,各有各的职责。

  而经历了霍光的族灭,王莽的篡位,东汉的倾轧,三国之后,再也没有一人兴国的大臣,只有一人兴国的皇帝了(王猛算例外,王猛与苻坚的关系,类似于战国时期君臣关系)。

  曹操轻叹道:“阿福,如果天子如你想的这般,该多好啊。”

  曹操也恨啊,恨汉献帝牙痒痒。

  我当权臣怎么了,你大汉四百年,有一半的时间是权臣掌权,凭什么别人可以,怎么到我这就不行了?

  “大父,其实不需要再追悔曾经。在我看来,只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天下太平盛世,便足够了。

  我给大父讲个故事吧。

  曾经有两个人,这两个人不是一个时代的,只是做过相同的事情。

  天下大乱,第一个人是国家地方重臣,想要造反,却担心实力不足,便向北方的胡人称臣纳贡,为了讨好胡人,还给了无尽的彩宝。他后来当了皇帝,统一了天下,他的儿子争位,最厉害的那个抢了皇帝的位置。

  这时候胡人又打过来了,他儿子打不过胡人,只能用府库里全部的财宝换胡人退兵。

  故事如果到这里的话,他父子二人妥妥的卖国贼,汉奸。

  可是这个儿子,励精图治,只用了三年时间,便灭掉了北方强大的胡人,建立了极盛的帝国。

  世人只知帝国的伟大,再无人在意,帝国是如何建立的,又有怎样屈辱的历史。

  而第二个人,跟第一个人一样的情况,他也是地方重臣,皇帝被胡人打败自杀了,他要做皇帝,实力不够,便向胡人称臣,以儿子自居,还割让了北方土地。他虽然当了皇帝,实力也最强大,但没能统一天下。

  他死之后,因为儿子年幼,侄子继位。

  胡人又打了过来。他侄子不妥协,最终被胡人俘虏,国家也灭亡了。

  后来他和他的国家,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尽后人的唾弃。

  两个人做了同样的事情,都是丧权辱国。只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了,最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这说明,世人不会看重原因,只在乎结果。

  我曹家若取代大汉。

  如果曹家一统天下,建立一个比大汉更兴盛的朝代,那么世人只会拍手称赞,夸我曹家篡位篡的好。

  可如果我曹家不能统一天下,最后还被别人灭了。

  那我曹家只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有这么两个国家吗?”

  “有。”

  曹操笑道:“阿福今日之言,倒是让我心情舒畅了许多。你说的对,结果很重要,很重要啊。

  阿福,三星入太微天象已经结束,我准备下个月便置魏国朝廷。”

继续阅读:第411章 魏公国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我的祖父是曹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