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这是一笔交易(上)
鸣奇2025-07-28 16:282,132

  杨阜很清楚,虽然曹祜说得天花乱坠,可若想让曹祜出兵,不付出些代价是不可能的。只是希望曹祜的条件,不会太苛刻。

  “大将军,我陇右士庶,绝对是心向朝廷,也愿意为朝廷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曹祜笑道:“那就好,那就好啊!关于陇右诸郡的事,我临来长安前,与魏公就诸事做了一次详谈。

  我和魏公达成了四点共识。

  第一点,就是选才。

  陇右诸郡回归朝廷之后,每郡要立刻举孝廉五到十人,州中从各郡举茂才一人,前往邺城任职。

  我的意见是不管是孝廉还是茂才,你们各郡自己选,将名单报到州里即可。但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选出来的人,不许拒绝。

  别朝廷费了一番功夫,你告诉我不去。

  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从前朝廷为何总是忽视凉州,与凉州籍的士人在京为官的少,也有极大关系。你们朝中无人,谁为你们说话。”

  杨阜点点头。

  “大将军,我们肯定用心。只是按举孝廉制度,凡满二十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二十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十10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郡人少,十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

  可即便如此,各郡也不达标准。

  从前也是两年或者三年举一人,更何况一次性举五到十人。”

  “从前是从前,这次是特许,毕竟你们多年未曾选才了。我建议每郡十人,一定要选有名望,有德行的。”

  “唯!”

  “还是刚才说得选才。陇右各郡的官职,多数空缺。你们六个郡,五个郡没有朝廷承认的太守。至于各县令长丞尉,更是空额无数。

  这一次讨平马超逆贼之后,都要补上。

  关于这些空缺的官位,我是这么考虑的。邺城那边派一部分官吏,州府提拔一部分,再从陇右六郡选拔一部分。

  先说陇右六郡选拔的,我准备在六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举,选拔至少五百人入仕。至于形式,跟之前左冯翊的考举一般。

  选中之人,成绩好的入州府,中等的分配到各郡和郡中,下等的分配到各县为吏。

  而邺城和州府派的人,则皆是良吏。

  最好,最能干的官吏,往凉州派。

  我之前就越说,越是边疆,越要能臣。内地的官差了,还能补救,可边疆到处都是胡虏,一旦用错了官,酿成大乱,悔之晚矣。”

  杨阜听到选才五百人,有些激动。

  “大将军,我万分支持考举,我亲自带头去参加。”

  曹祜笑道:“那怎么可以,义山是良臣,做个两千石,亦是理所应当。”

  “大将军刚才说的边疆用好官太对了,这些年,凉州之事,就是那群贪鄙庸碌之人坏的。

  我只担心,陇右诸郡贫苦,选拔过来的官吏,未必甘心留下来,到时候人浮于事,又是麻烦。”

  “义山,你刚才之言,有两点不对。

  第一,陇右诸郡,并不贫苦。陇右在丝绸之路的通道上,只要收复河西、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陇右必然重新兴盛。

  (甘肃在唐朝极度繁华,史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第二,这些外来的官,一定会留下来。

  朝廷选的这些人,不会永远留在陇右,但会在陇右认真为官。朝廷已经决定,往后在边疆为官的履历,将会成为提拔的重要标准。

  这些人为了自己今后的升迁,也不会懈怠。”

  杨阜听后,大喜过望。

  “若真是如此,实乃边地之福。”

  “这第二点,便是军事。

  陇右的军队,要在朝廷的指挥下,听命于朝廷,这是朝廷的底线,不可逾越,也不能讨价还价。”

  曹祜说着,声音也重了几分。

  杨阜心中一顿,他知道,这才是重点。

  “请大将军放心,陇右各郡,绝对完全听命于朝廷。”

  “单说无凭。”

  “那大将军以为?”

  “由州府重新对陇右军队,进行编组,并任命参军、护军、主簿等职务。同时这些军队的中层以上将校的家眷,全部迁到长安。”

  杨阜略一思索,便同意了此事。

  曹祜的要求,并不过分。对于军队要求,基本如此,甚至还要更过分。

  “当然这都是小事,朝廷要在陇右诸郡,恢复招募良家子为羽林郎的制度,还要从陇右选兵。

  同时要在陇右组建乡兵,弓手,进行本地防御。

  一如之前在安定、北地二郡旧例。”

  这对杨阜来说,乃是好事,他自不会反对。

  “这第三点,便是钱粮。

  边疆州郡和内地州郡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边疆挡住外面的贼虏,内地为边疆提供钱粮。双方不仅不敌对,反而是一种互补。

  没有边疆州郡的付出,内地州郡就要陷入动乱之中。

  没有内地州郡的支援,边疆州郡也很难敌得过贼虏。

  可现在呢?

  这种关系几乎名存实亡。

  而朝廷,要重新拾起来。

  我与魏公商议,每年内地州郡,要向边疆州郡,支援钱粮。其中豫、兖二州支援雍州,青、徐二州支援原幽州诸郡,原冀州九郡支援原并州诸郡。

  其中陇右、河西等十七个郡国,每年可得钱一亿三千万。”

  转移支付是曹祜建议曹操重点推进的项目。

  不搞转移支付,国家非得分裂。

  边疆人打生打死,内地人歌舞升平,灯红酒绿,边疆人怎么可能愿意?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边疆人和胡虏合流,大家一起去吃内地人的大户。

  五胡乱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汉朝,唐朝,北宋,明朝,都或多或少有这个矛盾存在。

  唐朝、北宋解决了一部分,用东南的税收去养西北的藩镇;清朝解决了一部分,用西北的商人筹集军饷,然后给他们便利,让他们去江淮赚钱,但这些都治标不治本。

  毕竟这些钱都用在军队上,老百姓不能获利,也不会对内地人有好感。

  所以必须财政转移。

  要让边疆的老百姓感受到,抵御胡虏,可以获利,然后他们才会积极地去做这件事。以此倒逼边疆的安宁。

  曹祜与曹操商定的是一年转移两亿钱。其中豫州转移一亿两千万钱,兖州转移八千万钱。

  曹祜给各郡共一亿三千万,三辅四郡三千万,剩下的四千万,则由州府支配。

  各郡差不多分七八百万钱,并不算太多,但足够让他们满足的了。

继续阅读:第495章 这是一笔交易(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我的祖父是曹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