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隋是老百姓最恨的两个朝代,这是有原因的。
秦朝有“丁男被甲,丁女转输”,“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隋朝更是有“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徭役几乎成了死亡的化身,老百姓如何不反。
王薄的《无向辽东浪死歌》,不是让老百姓不要去辽东当兵,而是不要让老百姓前往辽东服徭役。
宋朝、明清百姓起义就少了很多,很多一个原因就是彻底的以钱代役。
不去服徭役,官府盘剥的再很,老百姓如蔓草一般的生命力让他们总能活下去。
“彻底放开以钱代役制度,只要百姓愿意,皆可用钱充抵徭役。而长途服役,全部以钱代役,或者以短途徭役充抵。”
“如此一来,倒是能极大地减少百姓的徭役压力。”
老百姓服徭役,不是简单的干活,是要自带干粮,自负开支,长途跋涉,无论是经济还是个人安全风险极大。尤其是长途徭役,一个水土不服就能要人命。
“只是徭役需求怎么办?”
“当地雇工,只要钱给的足,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去做。到处都有失地的百姓,而这些人,很容易成为流民,恰恰是地方的隐患。代服徭役,反而是一种让他们维持生计的办法。”
“这一步跨的有些宽。”
“其实我真正想实行的,是彻底的以钱代役,将各种徭役合并为征收铜钱,只是要一步一步来。”
“子承,你想缓解百姓的沉重负担是好事,但是我不建议你这么做?”
“为何?”
“国家通过徭役和税赋控制百姓。一旦徭役完全以钱征收,就会极大地削弱百姓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一条是致命的。
子承,如果国家不能控制百姓,那何谈国家。你能够站在百姓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一心要减轻百姓负担,这是好事。
但是你不能完全只为百姓考虑,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曹祜有些沉默。
荀彧轻叹了口气道:“子承,这些年你做的这些事情,我都看在眼里,你是一个爱民之人,是个仁主。
可是你要明白,一个国家,爱民是维持统治的一种方式,其根本却是维持统治。
这是你决不能违背的。
如果偏离了这一点,哪怕他你再是仁爱,统治也不会长久。”
曹祜听后,对着荀彧深深一拜。
“如果改朝换代这件事,真的无法改变,我希望你能承继天下。你是一个仁爱之人,若为天下之主,是万民之福。
我还希望,将来你若是登基,能够善待刘氏子孙。”
“请荀公放心,我会善待天下万民,这其中,亦包括刘氏子孙。”
曹祜与荀彧二人,一直聊到次日鸡叫。
天明之后,曹祜洗了一把脸,颇觉畅快。
荀彧果然是一代明相,才能卓著,眼光非凡。以他的立场,用他为相,并不合适。但是作为良师,却是正好。
荀彧年纪大了,一夜未睡,到了次日,便卧床休息。
曹祜则颇有兴致地游览起荀彧的宅院。
走到一处院前,曹祜便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曹祜循声而入,此处原来是一处学堂。有学子十几人,年纪皆不大,而教授他们的,竟然是荀彧的女儿荀笙。
二人自在安定见后,已一年多未见。
荀笙已经长开了,模样更加出众,只是看起来身子有些清瘦单薄。
荀笙此时也注意到有人进入,她一眼便认出了曹祜。荀笙有些吃惊,但很快便压住欣喜,也没有避让,而是上前落落大方地行了一个礼。
“荀氏淑女,你成了女先生了。”
“大将军,父亲平日里,也会教授乡里一些年轻的童子。我只有在父亲有事时,才会代父亲授课。
父亲说过,课业一日不可歇。”
“荀公是个开明之人。”
荀笙突然看向曹祜道:“大将军也觉得,女子不能教人学问吗?”
曹祜一愣。
“当然不是。女子有学问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远的有班婕妤、曹大家,近的亦有蔡大家。我始终觉得,无论男女,都要有一番自己的事业。事业不分大小,但却要喜欢。
荀氏淑女为童子授课,怎么能不算是一番事业呢?
古来女子,有为者并不在少数。
以敬姜之德,班大家之学,赵娥之勇毅,曹娥之孝,列于须眉男子中,亦属凤毛鳞角。”
荀笙听后,对着曹祜深深一拜。
“大将军之言,振聋发聩,让小女子更加坚信,自己走的这条路,并没有错。我会以班大家为楷模,做好自己的事业。”
曹祜回了一礼。
荀笙当年能跟着荀彧去安定,曹祜便知这是个坚毅的女子,小小的身子里,有着巨大的能量。
今日的荀笙,令人肃然起立。
曹祜离开后,荀笙又看了曹祜一眼。
虽然之前觉得很遗憾,但到底已经看开了,这一切不怪任何人,只怪命运使然,有缘无分。
······
曹祜没再去见荀笙。
他在荀府又待了一日,到底是心忧政事,次日一早,便匆匆返回长安。
此时刘巴也已经在长安城中等待他。
荀彧给曹祜的建议,大有可行。册子里写的更详细,曹祜看的是夜不能寐,恨不得立刻就将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推行。
可是曹祜亦很明白,欲速则不达。
利国之策,推行下去,未必利民。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小规模实行,积攒经验和教训,然后再逐步推广。
而最合适的试验田,自然是曹祜控制力最强的左冯翊。
刘巴看着荀彧的册子,亦是暗暗吃惊。
“大将军,此为利国之策,朝廷一旦推行,对地方的控制力会大大增强。”
“是利国之策,也坏了很多人的利益,一旦推行,又是阻力重重。所以这件事,还是先在左冯翊实行。
具体怎么实行,还要子初你来负责。”
“唯!”
关于具体政策,曹祜又和刘巴、刘靖、张既等人商议许久。
一场新的变革,将会在关中平原上,重新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