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卫葭等人都在陪着小曹扬晚。
三四个月的小孩子,正是最适合逗弄的年纪。
曹祜上前,抱起儿子,用胡子扎了两下,惹得小曹扬“哇哇”大哭,却逗得曹祜“哈哈”大笑。
卫葭接过儿子,嗔怒道:“不知道小孩子皮肤最是娇嫩吗?”
“我这是让他认得老子的味道!”
众人说了会话,曹祜让人将曹扬抱走。
“我这几天,就得南下益州。”
卫葭有些吃惊道:“这么着急?”
“我是不想急,可刘备不给我时间啊。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分身乏术。好像要劈成好几个人,才能勉强够用。”
“落妹妹有四个多月的身孕了,你跟刘玄德作战,最难受的还是她。这两天,你多陪陪她,省得她多想。”
“我知道了。”
“夫君这次要去多久?”
“不好说啊!刘玄德跟我从前的对手俱不同,他从中平年间就领兵,败仗和胜仗,都打了一箩筐,军事经验十分丰富,我也没有稳胜他的把握。
而且南下益州,运粮就是个大麻烦。”
卫葭知道曹祜这些日子,一直因为粮食的事发愁,她想了想道:“夫君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做卖官鬻爵?”
卖官爵的历史,比封建王朝的历史都长。秦王政四年((前243)),吕不韦下令,“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是国家针对社会民众大规模纳粟拜爵的最早记载。
到了汉朝,卖官鬻爵更加普遍。
汉惠帝元年(前194),令“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后来更发展成用钱买罪(所以和珅的“议罪银”制度并不是他发明的,他只是改良者)。
司马迁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仍然可以“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只可惜他拿不出钱,只能选择以腐刑赎身死,被割了弟弟。
从汉朝到清朝,在买罪一事上,一个烂样。
而从汉文帝开始,汉朝频繁、大规模的卖爵位。武帝时,有钱甚至能买到关内侯。
西汉中后期,二十等爵被老刘家玩废了,再加上官爵(先秦到西汉前期,官爵区分不大,白起的左庶长,既是官职,又是爵位)被分开,又开始大规模的卖官,到了东汉中后期,连虎贲郎、羽林郎都卖。到了灵帝时期,朝廷更是安全放飞自我,只要有钱就敢买。“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黄巾起义后,“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
曹祜对这种事,深恶痛绝,没想到妻子怎么突然提起此事。
“朝朝是何意?”
“夫君征伐益州,最优的选择,便是从当地征粮。但当地的豪强大户、地方商贾,未必会给,既然如此,倒不如以官爵换之。
夫君权势极大,又是魏公的继承人,想跟在夫君身边,混个从龙之功的人,如过江之鲫。可夫君身边的位置,就那么多。
很多人更是没有门路。
夫君不若新设一军,军中士兵,皆是有品级的吏员,如天子郎官一般。想加入此军的,皆需以粮换之。
益州本地豪强、商贾,哪怕并不愿投靠夫君,可为了狡兔三窟,也会愿意为家中子弟,捐一个官出来。
一人三百石粮,五百人就是十五万石粮,便能解决大问题。
而这支新军,夫君愿意用,自然可用。若是不愿用,也能随意打发了。”
卫葭说得曹祜有些动心了。
地方豪强、商人想提高政治地位,又缺乏当官途径,买官便成了最优的方式。朝廷缺钱,豪强、商人缺地位,这卖官鬻爵之事,便成了一件双赢的事。
古往今来,秦皇汉武,唐宋元明清,大家都干。
当然大部分朝买官的,只得在低品级的打转,到清朝,买官甚至成为一个主流入仕渠道。岳钟琪、李卫、王有龄、端方、徐用仪、盛宣怀等都靠着捐官成为高品级官吏。
哪怕后世,那些商人发达了,也得混个委员、代表当当。甚至有商人一人有几十个委员、理事职务,也不奇怪。
曹祜一直反对卖官鬻爵。因为买官爵的人,待他们成为官之后,会更贪婪,更加地巧取豪夺。
花大钱当了官,你能指望他们最后成清官,不可能。
但卫葭的主意,着实不错。
一方面,能极大地解决钱粮问题,另一方面,还能拉拢益州本地势力,事半功倍。
“建一军可以,但我毕竟只是一个臣子,若我建,就不合适了。还是要上书祖父,为他老人家建一军。
我想着可以建六军,分别为左右亲军,左右勋军,左右翊军。
亲军选拔宗室、外戚子弟,勋军选拔千石以上官吏的子孙,而翊军则用于出售。到时候宗戚、官吏、豪强商贾,全部容纳其中。
但是亲卫禁军还不成,仅仅只是成为祖父身边的人,还不足以让他们拿出真金白银来。
所有亲勋翊卫的士兵,只要服役满十年,便可进行考核,考核通过的,可参与选官。”
卫葭听后一惊。
“夫君,此为权宜之计,但不能真的如灵帝那样卖官。”
曹祜笑道:“朝朝,你放心,我还不至于如此疯狂。选官的前提是通过考核,可即便如此,有了选官的资格,还要经过具体的选官流程,期间有几个是能够通过的?
所以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
当然若是真有才干,朝廷也会提拔,倒也不会埋没了人。”
捐官不可取,但也没必要完全小觑这些人,岳钟琪、李卫、盛宣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且捐官有个优势,就是充分调动豪强、商贾的积极性,毕竟考科举这种事,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
满清统治中原二百多年,为何能完全破除了“胡无百年国运”的说法,他是真的维护了地主阶层的利益。要不然湘军、淮军、楚军为何拼死为他续命?
曹祜此策,果然被众人支持。
谁不想买个在曹操身边效命的官。
益州的本土豪强,本就心中犹豫,不知到底该投靠哪一方,眼看有了买官的机会,自然先打上一枣。
曹祜一个名额卖一千石粮食,确实有些贵,但对于众人来说,关键时候能保命。
曹军在益州很快卖出上百个名额,得粮十万石,算了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