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祜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萧侯府,只留下歇斯底里,几尽癫狂的曹熊还在无能狂吼。
曹祜并不歧视出身,也不喜欢用揭别人伤疤的方式来伤害别人,他甚至很敬佩卞氏能从一个倡家女一步一步成了大魏太后。可是他非是圣人,曹熊给祖母下毒,使得祖母差点殒命,曹祜非得报复回去。
曹祜没法杀人,但能诛心。
回到校事府,天刚蒙蒙亮。
卢洪来报,郑八已经招了。身为一个管事,他既没有周六的气节,也没有周六的胆识,鞭子一抽,连小时候偷看寡妇洗澡也不敢隐瞒。
曹祜翻了两眼,便将其放下。
从证据链的角度来说,吴八的招供很重要,这让证据链变完整了,可是内容上并没太多新的内容。根据郑八口供,之前周六倒是没有说谎。
现在曹祜唯一的工作,就是等着巳时到来。
卢洪贴心地送来了早饭。
胡饼,肉汤,还有一份腌的胡瓜(黄瓜),还算不错。
可能卢洪怕曹祜一个人吃得不痛快,还专门安排了几个美女来服侍曹祜。
可以看出,卢洪这个校事头子,小日子过得不错。
“卢洪,我吃过这么多的胡饼,还是你们校事府的厨子做的胡饼一绝,外酥里香,软硬适中,我下次还来你这吃。”
很快到了巳时,曹祜带着材料前往铜雀台。
到了地方,正遇上曹丕。
“三叔父。”
曹丕见到曹祜,立刻上前说道:“阿福,老夫人遇刺一事,与我无关。我真不知道任氏这个蠢妇背着我做了这么多事情。”
曹祜笑道:“三叔父,我要是你,就赶紧回家。”
曹丕一愣。
“我现在还没向大父汇报此案,三叔父已经火急火燎地来请罪了,这说明三叔父对此案的进度和情况,了若指掌,甚至超过了大父。
三叔父,我亲自督办的案子,也没跟你通报,你是怎么知道这么清楚的?见了大父,你说得清吗?”
曹丕这才反应过来,他关心则乱,有些昏头了。
“阿福,多谢你的提醒,我真的。”
“三叔父,你不必跟我解释,此事与我无关。你有什么话,还是说给大父吧。”
曹祜说完,转身上了铜雀台。
曹丕犹豫许久,还是掉头离开。
曹祜到了台顶,看着曹丕的背影,不住地摇头。
不该来的时候来了,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既然都来了,现在再离开,岂不是欲盖弥彰啊。
或许曹操之前不知道曹丕与校事的关系,但现在肯定知道了。
你看曹植就坐得住,杨训闹出这么大乱子,也没见他管。
而曹丕在校事府的人,是卢洪呢,还是赵达呢?
曹祜到了正堂,曹操正批阅奏疏。
见曹祜进来,曹操将面前一摞奏疏推给曹祜。
“看看吧,都是弹劾你的,私自回邺,擅杀城门司马,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罪状。这几十本,有多个衙门的人,单看他们说的,你是恶贯满盈,人神共愤了。
阿福,你这人缘也太差了。”
曹祜上前,捡起奏疏,一一放好。
“大父,孙儿有过,孙儿认罚!”
“这就屈服了,之前跟我侃侃而谈的气势呢?”
“冤枉你的人,比你都清楚你有多冤枉。人家都投资这么多年了,孙儿这个后来者进场搅局,若是能让人喜欢就怪了。”
曹操看了曹祜一眼,没说什么。
“阿福,你是怎么想的?”
曹祜起身问道:“我听说大父最喜欢九叔,若是九叔还活着,他有可能继承大父的事业吗?”
曹操听得,心中一紧。
仓舒,他那聪明伶俐、天生睿智的儿子,他是多么地怜爱,可惜也早早地离他走了。
“不会!”
曹操再疼爱曹冲,也不会拿事业开玩笑。曹冲非嫡非长,又无势力,曹魏内部波诡云谲,曹操肯定不会贸然立其为继承人。
“大父,我不需要讨好他们,我只去做认为对的事情。”
曹操没再说,而是问道:“案子有着落了?”
“有了!”
“牵扯到谁?”
“六叔父,还有三婶母。”
这个组合让曹操微皱眉,他没说什么,而是接过卷宗看了起来。
曹操看了许久,这才说道:“你今日一早去你六叔府上了?”
“本来想去好好打他一顿,可是看他病病殃殃的,我又不敢下手了,唯恐将他打死了,惹火烧身。”
“阿福,你又妇人之仁了。”
曹祜笑道:“还是瞒不过大父。我确实很恨六叔,若我是小孩子,真的会打他。只是我已不是小孩子了。
我去劝六叔来向大父认错,可惜六叔拒绝了。
也能理解。
六叔有志向,有抱负,可是身体拖累了他。大父这些年,培养三叔,培养五叔,现在又培养我,六叔心里过不去。
他觉得所有人都负了他,他要夺回属于他的东西。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陶五和三婶母的关系的,但自从陶五到了铜雀台,他便有了一石二鸟的主意。
害死祖母,然后嫁祸给三叔。
祖母有事,大家本就怀疑三叔。若大父去查,陶五一家死了,而将陶五调到铜雀台的是三婶母的人,最后的结果,只能指向三叔。
到时候,我又该怎么样报复三叔呢。
在六叔的设计中,除了他自己外,没有赢家。”
曹操听了,也有些沉默。
“从前是我忽视子威了。”
“想想也并不出人意料,既然是祖父的儿子,怎么可能文弱平庸呢。”
“阿福,你想怎么处置?”
“我恨六叔,恨不得将其恶行公之于众,但我知道,为了曹家的颜面,此事不能公开。
我现在也很矛盾,所以此事全凭大父安排吧。”
“阿福,你做的很好。”
曹祜留下所有材料,便向曹操告退。他知道接下来曹操还会招来卢洪等人问询,等一切确定,才会按照最符合他利益的方式,处置此事。
曹熊讨不得好,曹丕也一样。
站在铜雀台上,邺城景色,尽收眼底。他有些明白,素来俭朴的曹操,为什么要大兴土木,建了如此恢宏壮观的铜雀台。
站在上面,真的有种天下尽在手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