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您找我?”陈羽夕敲敲门探头进去,直到王川招呼她坐下,才完全将身体挪进办公室。这是学生时代她的惯用伎俩,方便他骂她时及时开溜。那几年王川对她非常严格,作为他的第一个学生,不论临床还是科研,他总希望陈羽夕能早点有出息。
“PPT我看了,你对医改很关注嘛!”王川叉掉新医改的百度百科,从抽屉里拿出U盘还给陈羽夕,“说说,想让我怎么帮你?”
陈羽夕接过U盘表现出一点点紧张。她在美国读书时,专门选修了行为心理学,对于重要谈判中的小动作,她都会精心设计并刻意练习,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情绪效果。她不停搓着手指,小声说:“谢谢主任,我就是想到哪写到哪。”
她的PPT中几乎包含了王川能力范围内有可能达到的所有方向:加强健康促进教育,鼓励医疗互助活动,推动医药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优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发展医疗慈善事业,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她的心里突然出现了两个小人,一个小红一个小绿,他们在赌王川的野心到底有多大。
“公立医院改制,社会资本办医。”王川缓缓地说,“你还想干这个?”
小红摇起了胜利的大旗,看来人在逆境中真能长出不一般的勇气,多年的蹉跎终于让王川开了窍。小绿则不干示弱,小声嘀咕,“等着瞧,我觉得他不一定有这个胆量。”
“我就是瞎写,主任您有兴趣?”陈羽夕身体向前微躬,表情略带惊喜。
“我能有啥子兴趣!这都不是我们临床大夫该操的心!”王川斩钉截铁地回复。
小绿一把夺过小红手里的旗帜,开始载歌载舞。陈羽夕微微调整了下表情,紧追着问,“那您说个方向,我再去完善。”
王川习惯性皱眉思考,“我觉得上次说的导医那个,挺好的,属于你这个里面的哪一条?”
“加强健康促进教育,鼓励医疗互助活动。”陈羽夕立刻回答,心中既开心又失落,开心在王川还是王主任,失落在王川只是王主任。
“就拿咱们科来说,你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方案?”王川的表情中多了几分严肃。
“院外义诊我去查了,的确不现实。其实科普最佳的媒介就是媒体,咱们可以利用媒体做一些……”
陈羽夕还未完全展开,王川立即点头,随后接起一通电话,站起来就要走。陈羽夕一同起身,等待着王川最后的号令。
“去搞吧,交给你了。”
陈羽夕握着手中的小U盘,嘴角微微上扬。短短几日,她就感受出肿瘤外科的士气低迷,她懂王川此刻的压力,也懂他对专业的执念,自己的回归,一定要为这里撕开一条口子,让新的阳光重新照进来。转身离开时,她看到了书柜里与王川的照片——她穿着藏青色的硕士毕业服,王川穿着红黑相间的导师服,他们站在住院部门口留下了这张庄重的合影。
几天后,陈羽夕拿着一个文件夹再次敲开了王川办公室的门。她为王川安排了一档电视节目《身心道》,这是一档大型日播养生栏目,开播3年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反馈非常好,很多知名医学专家都去访谈过,已然是医学科普类的王牌节目了。
这期的主题是《罕见肿瘤攻防战》,同期邀请的另两位专家分别是,水潭医院骨科主攻尤文氏肉瘤的艾主任,和403医院主攻神经内分泌瘤的贾主任,后者正是“川西帮”中的老四。
“主任,别紧张,发言的时候,笑一笑。”陈羽夕帮王川整理了下西服,特意强调了表情管理的重要性。
节目设计会先请1-2位观众描述自己遇到的情况,接着由几位专家一对一在线咨询,然后主持人会进行一个综合性访谈,最后设计一点小互动。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普通话不够标准,王川的发言相比其他两人略显枯燥,他总是一板一眼说出一大堆专业医学词汇,主持人每每想打圆场,都不知从哪插嘴。
看着导播难看的脸色,陈羽夕焦虑地在台下走来走去,她知道这个机会有多难得,也知道这样难得的机会怕是不会有第二次了。
一个多小时的录制结束,王川终于从台上下来,他的衬衫已浸湿一大片,看着陈羽夕摇摇头。一旁的老四扯开西装扣,拍着他大笑,“都那么多年了,咋普通话还说成这个样子嘛!”
结果很快发到了陈羽夕的邮箱中,不出所料在收视率、观众互动率和节目后的留言咨询率中,神外老四都遥遥领先,王川则全部垫底。陈羽夕锁紧眉头,面对这样的结果她不知该如何向王川开口,没有利益捆绑的合作本就如履薄冰,可以允许失败但次数不能太多,接下来该怎么操作,她还没想出好办法。
陈羽夕无聊地翻着朋友圈,大刘分享的动态抓住了她的视线“谁才是三国里最能打的将领?”打开一看,几个表情迥异、不守常规的黑白漫画小人出现在屏幕上——关羽是三国第一斜杠青年;吕布说自己是书生,夺命的那种;孙策高喊着口号“为了大乔”;周瑜是东吴最强好基友。陈羽夕看着“扑哧”笑出来,再往下翻,留言无数,阅读10万+。
对哦,自媒体也是媒体啊,咋没想到。陈羽夕拍拍脑门,将这个名叫“滚子哥”的公众号从上到下通读一遍,他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和最滑稽的漫画讲着最枯燥的历史。那是不是也能用这样的方式讲医学?他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许多问题涌进陈羽夕脑中,她翻看每一条留言,终于捕捉到两个字“智呼”。
她注册了一个账号,名叫“川西老王”,接着回答了一个问题“死亡是一瞬间的事吗?”
她合上电脑,喝下一大杯冷水,盖好老陈的被子,靠在床旁的躺椅上沉沉睡去。
早晨6点,陈羽夕从梦中惊醒,测量体温的护士告诉她老陈已经退烧,她道了声谢,打开手机,一连串通知冲进屏幕,点开一个,页面立即跳转到智呼,最下端的消息键上出现了一个红色“…”——评论转发99+、赞同喜欢99+、收藏了我99+、新增关注…。
川西老王,一夜间,收获了1.5万粉丝。
在陈羽夕点开所有1200条评论前,她是又惊又喜的,她只想知道是什么引起了这样的反响,可接下来的内容让她的心猝不及防地漏了一拍。
“我祖奶奶89岁,看着电视就走了,很安详。你奶奶算是没怎么受罪,我爷爷也是胰腺癌。刚刚知道父亲癌症已经扩散。在病房里陪护了两年,眼睁睁看着亲人一点点没了。我母亲肺癌撑了三年,我给她合的眼。我希望100年后中国准许安乐死。爸爸在床上躺着度过了最后一个月,去世前一晚还在对我发脾气。我奶奶走的那一天,巡了一遍家里的田,然后坐在爷爷栽的树下,静静地去了。永远忘不了母亲最后的样子……”
她试图组织一些语言去回复,可语言又是最具破坏性的东西。她攥着手机,沉默良久,轻数着老陈呼吸的节拍,眼角的泪已潺潺流下。
心中的小红忽然苏醒,将陈羽夕从悲伤情绪中拖出,作为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她非常明白眼前这个局面是多么良好的开端。陈羽夕立即打开电脑统计阅读数、赞同率、关注人数,并将这篇帖子下的所有评论分类整理——正向评价37.8%,负面吐槽14.3%,讲述自己的故事47.9%。陈羽夕又将这47.9%的“故事”拆的再细些,果然得到了一个情理外却意料中的结果。
他们试图从川西老王这里,得到一些咨询或帮助。而“他们”的占比竟然超过了60%。
让陈羽夕没想到的是,破0的工作竟完成的如此轻而易举,只用了一只蝴蝶,就发现了一片树林,那该如何让它们成为未来的丛林?答案是,找到水源并且挑出那“几棵树”。
这些商业思维早在美国读MBA时就已深深烙进陈羽夕的脑中,她极善于剥开繁杂的信息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也正是这种穿透性的能力帮助她拿下过很多重要的工作机会。接下来的“0到1”该怎么做,至关重要。
陈羽夕拉了一张表,用标签加关键词的方式,检索了全平台所有与“医疗”相关的问题,再将它门分门别类,依话题热度和相关性做出排序,接下来的一周,她需要准备50条爆文,让川西老王成为智呼医疗话题的KOL。
庞大的文本工作和冬日的冰美式,让她的额头隐隐作痛,“50条”、“医疗”、“爆文”、“一周”,单凭以上几个词,就足以养活一家自媒体公司了。陈羽夕单枪匹马,要如何完成这个不可思议的项目?
找帮手。
去哪里找?
微博用户最活跃,发出的消息都是秒回;淘宝效率最高,找一家文案店铺拍下付款交稿;豆瓣最精准,聚集着大量发光发热的文艺青年。多年的策划经验告诉她,好内容是需要长线运营的,于是她加入了几个豆瓣小组,在里面高薪寻找合适的写手。她会将每一篇的主题和提纲拟好,写手负责填充内容,涉及到的医学知识必须真实准确,单篇字数不超过300,因为这是普通人每分钟的最高阅读量,而1分钟是陌生内容的极限跳转时间。
一周,川西老王成为了医疗话题中最活跃的“新手”,可距离KOL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疯狂上量的下场就是毫无波澜的数据,50篇中,没有一条“爆款”。
陈羽夕再次痛苦扶额,她知道裉节,却没有破解之法。内容是自媒体的王道,可短时间内产出如此多的高质量医学内容,几乎是不现实的。
陈羽夕选择“打磨产品”,既然医疗话题很难出现短时的风起云涌,那不如换一个角度抢占用户心智。她翻看全部50个问题下的高赞留言,有一大部分是非常莫名其妙的——它们不具备任何专业内容,也并非医疗人士的回答,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更甚者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如何让自己避免得癌症?多烧香,少矫情。”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优点——有“网感”。
川西老王不能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医学专家,而应该是一个登峰造极又妙语连珠的“网红医生”。想到这,陈羽夕在电脑上敲下“专业”、“共情”、“直率”、“方言”,这便是她给川西老王的定位。
此刻的她比任何时候都坚信,借助平台力量是现在唯一的捷径,只有让川西老王“火”起来,她这位“阿甘”才能穿上自己的德训鞋。
计划不变,但她需要一个更专业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