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知道却淡淡而笑:“你小小年纪就探究这些做什么,读了这些却又记在了心上,可见你读错了。”
长孙冲突然笑道:“以后爹爹是不是天天在家读书,不用上朝了?太好了,太好了,那我们就可以一起读书,我就不去太子府了?”
长孙无忌点头宽笑道:“那是自然了,以后爹爹天天看你的功课,我们一起读书!”
身后有两人怒道:“长孙冲!”是太子身边的左右庶子大人张玄素和赵弘智两人不告而入。
长孙冲听到声音就吓得躲到长孙无忌的身后,这个侍御史兼給事中又兼太子门人的张玄素不由分说,从长孙无忌身后抓住长孙冲,把这个孩子横抱了就二话不说往户外的车马上抱去。张玄素入京没多久,就从景州小吏升为给事中,全赖他对皇帝陛下忠臣无二。
赵弘智歉笑道:“大人!没办法!我们一个没留神,让孩子跑了!您别介意我们私闯贵府!”
长孙无忌立刻还礼说道:“这是我育子无方!应该是我亲自把孩子送到太子殿下的殿阁去才对!小孩子不懂事,都是我的错!”
赵弘智唉了一声,说道:“大人!您别这样,您知道吗?刚刚陛下亲自去问课,发现您家里的三个孩子都没上书,把我们都骂遍了!您还是——亲自跟陛下解释吧,我们是这个月的俸禄被铁定的扣没了——还有,即使陛下不问课,我们也已经把宫殿翻遍了,不是敷衍陛下而已——”说完,一溜烟快跑为妙,同长孙无忌也不客套了,抓到孩子就好——
长孙无忌在门前忽然微微一笑,覆巢之下,人家李世民压根还像以前对待长孙家族,视如己出,尤其是三哥长孙安业出事之后,李世民仍像从前一般,对安业的两个孩子视如珍宝。有些事,是长孙无忌多想了吧。
入夜,世民和李靖一起对数着樱儿开出的鱼皮书,李靖说道:“淑妃娘娘搬出了东宫?为什么?”世民摇头说道:“她说她的书全部都在西宫,所以她交出了所有的鱼皮书,准备修史去了!修史的姚思廉父子已经被她传去了——”
李靖说道:“陛下!娘娘怎么可以单独留宿在西宫呢?”
世民说道:“她跟我说,这次彻查,竟然查到的是长孙家族,所以太难受了,想要清净几天吧!”
世民一面喝着滚粥一面用牙箸拨着鱼皮书,然后说道:“她想了多久,才想了这样出兵的方法?”
李靖说道:“至少在一个月以上。大都不出她的所料。还有,安元寿说见到长孙无忌在不老楼的仓库通往监门的密道里捡过一件东西,陛下——安元寿不敢告知您!也许陛下已经知道了这件东西是什么!”
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你们碰到长孙无忌就是这也不敢那也不敢——”
李靖摇头说道:“陛下!我们都觉得这件事能算就算了,毕竟不是长孙无忌的错,而且何必如此苛刻——再说,长孙无忌毕竟是百官之首,他一心维护陛下的安危,我们都没有任何异议!”
世民却淡淡的说道:“如果这样就算了,那就不是长孙无忌,至少你们都看错了他这个人!王法是他亲自参与的,你们不懂他心中的王法是什么,我跟长孙无忌是布衣贫贱之交,从小就在一起二十年,他是什么样的人,我很明白——”
李靖说了声是,这时长孙无忌求见陛下——李靖知趣的推出了立政殿。
长孙无忌跪在世民面前,说道:“臣替犬子长孙冲——”
世民说道:“长孙冲已经和公主定亲,他就是朕的亲生孩子,视同己出,朕命张玄素私闯你的府邸,这倒是很不妥当,当时是朕实在气坏了——你家与安业家的孩子以后还是按例读书,不能像今天一样躲躲闪闪的!”
长孙无忌低眉说道:“陛下!”
世民说道:“长孙安业之事,不要拖下去!”
长孙无忌说道:“在监门,臣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果是因为尚书右仆射之位,而让臣亲手处决三哥,臣办不到!”
世民说道:“你和皇后娘娘的理由真是很多啊。皇后娘娘说,长孙安业待她不善,天下人都知道,现在处以极刑,人们会认为长孙娘娘报仇雪恨,公报私仇,落井下石,连亲兄弟都不放过,恐怕会影响到百姓对皇室的信任!理由很多很多!要知道,大赦用的太多,反而是对旁人的不公。为什么非要我李世民对犯法的皇亲国戚用大赦呢?”
长孙无忌说道:“陛下!”
世民说道:“你到尚书省再想想清楚,我希望你还是做宰相,但如果要保全长孙安业,那么就要给朝廷给百姓一个合理的付出和交代,付出的太少,做不到以一警百的话,那么朕是不会大赦的!”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就回到尚书省去亲自搦笔写辞书。
而房玄龄和杜如晦见长孙无忌定定呆呆的望着素绢,房玄龄推了推长孙无忌说道:“无忌!别写了!”
长孙无忌一面磨墨,一面泪水滴落进了砚台,然后浓墨与泪水一起研开。二十年,和世民一起的二十年,戎马倥偬、兵反玄武、登台拜相,宏志得酬,无上荣耀,光芒万丈。这一瞬间,忽然面对素绢,往事历历在目,一个字尚未写开,就再次哭得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情。
杜如晦说道:“无忌!你还这么年轻——朝廷始终要交给年轻人——这么年轻有了这么多的磨砺,现在却突然又要放弃——”
长孙无忌说道:“天下的年轻才俊不是我一个人,只要你们为陛下尽职选才——”他突然想到自己曾经掌管的吏部,又突然看到座上的《武德律》,不由紧咬牙关,一个字一个字的提笔写下自己的辞书——
辞书之中很明确,终其一世,永不录用!
贞观十年,长孙娘娘死后,李世民排除一切非议,使长孙无忌登拜大司空,但是大司空是虚位,是一种荣耀的象征而已。其后,李世民希望封王封侯都能去封地世袭,长孙无忌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是他哭泣推辞,如果不是儿媳公主亲自请求,长孙无忌都有永远离开长安的可能。虽然在李世民贞观之后,世民把自己的儿子李治交托给长孙无忌,但是长孙无忌的确在贞观年间的整整二十三年里,不管政务,史书中也没有一个字提到他重新被任命为权势极大的中书令、尚书仆射或者门下省的侍中。
曾经有人也引用过王圭大人的言语,李世民让王圭点评:房玄龄、魏征、杜如晦、温彦博、戴胄和王圭大人自己,王圭大人把每个人的优缺点都说的清楚详细。于是很多人都费解,为什么王圭大人没有点评长孙无忌?
也有人认为,李世民不许任何人评价长孙无忌,王圭也不会傻到去点评一个没人敢点评的人,更有人认为长孙无忌高傲无物,仰仗着皇后和皇帝,天下无双。但是,个人认为,不是李世民不许任何人评价长孙无忌,而王圭的个性也不会不去评价长孙无忌。而是长孙无忌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实权,早早的离开了贞观的权力正中心,那还有什么评价的意义呢?
贞观元年十二月三十日,李孝常、长孙安业大乱,贞观二年元月四日,李世民恩准了长孙无忌的辞书,长孙无忌除去官职。短短五天,长孙无忌显然就是受到了长孙安业的牵连,而从资治通鉴来看,贞观元年的大半年,长孙家族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三件事,发端于长孙顺德默许家人窃取宫中财物,接着高士廉坐事外任安州,又发生了长孙安业宫闱大乱之事,那么长孙无忌势必大受牵连,朝廷对他种种非议,被议为恩宠过盛,密奏甚至到了李世民的手中。长孙无忌只有完全退出,才能面对朝廷的动荡和不安。
当长孙无忌亲自卷起晾干的素绢之后,突然双手抓紧了奏书,“陛下!陛下!”
这时,李世民跪坐到他的面前,拍了怕长孙无忌的肩膀,“陛下!臣——臣以后只能在每个月的大朝才能见到您一面一年最多只有这十二次!”
世民低哑的哭道:“为了长孙安业——不后悔吗?”
长孙无忌说道:“不后悔!一辈子都不后悔!”
这一晚,谁都没有打搅他们俩,直到烛光熄灭,两人相对而坐,世民握着手中的素绢,直到长孙无忌摇摇晃晃的黯然离开宫廷。
突然,世民抿嘴一笑,是的,无忌哥哥,我李世民岂能亏负你呢?怎么可以一年只见十二面,那岂不是闷也要闷死了?
而韦妃扶着产后没有几天的长孙娘娘,站在了大殿的一角,说道:“娘娘!走吧”
长孙娘娘却叹息道:“三哥走了,四哥见不到面了,五弟也要走了,我家的人,个个走得不剩了,走了好啊!”
又十天后,长孙安业离开京城,独自一人去流配地岭表。长孙无忌一路送了又送,说道:“反正已经不用上朝商议国事,就让我多送一送,三哥!”
长孙安业从怀中取出一支朱簪,说道:“鱼鳔胶的熬制方法全写在了里面,是梁碧瑚的心血所凝,请交给陛下!其实你有所不知,杜正纲老人家知道配方,但是不会说出来,因为他家里的人全在造海船的时候,死了就剩他一个。也许他不会再帮到朝廷什么!再说说我吧,我亏欠世民太多太多,根本帮不了他一丝一毫!”说着说着,长孙安业突然跪倒在长孙无忌面前。热泪满面地说道:“四弟!三哥对不起你!对不起!对不起!”
长孙无忌从怀中取出一块小章,是虎钮印章,低声说道:“朝廷一直在查找封德彝老爷的这枚印章,我在密道里捡了起来,恐怕是被别人见到了,已经告发到了陛下那里。恐怕世民应该是知道了吧。为着这点私心,所以我一辈子不做尚书右仆射也是应该的,至少我这辈子对不起封德彝老爷!如果三哥愿意,去了岭表多多供奉封德彝吧!”
长孙安业接过封德彝的印章,而长孙无忌接过梁碧瑚的朱簪,十里长亭之下,两人永远诀别!
有好事之人问世民是否在途中刺杀长孙安业,这好事之人反而被撕了舌头,长孙安业平平安安地由各地官员一站又一站得护送到了岭表,是的,有些人是该死的,有些人岂能该死?
长孙无忌回到家中的时候,见到五弟长孙无逸正在命家人收拾车马,长孙无忌上前询问他为什么准备车马,长孙无逸叹了一声,说道:“这些天,弟弟明白了许多——也许是应该去封地了——所以我上书做了请求,陛下也恩准我去封地——”
长孙无忌不由大惊失色:“封地!封地?难道是去巴蜀的郫县嘛?为什么这个打算不早点告诉我呢?去了封地的话,就根本不可能回来了——”
长孙无逸浅浅一笑:“难道只有京城才能有所作为吗?天地甚宽,独坐京城,反而不懂事,下去了却反而会为民为国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此时,远远的有宫人赶来一辆妇人的车马,来人禀告长孙无逸说道:“这是陛下恩赐给长孙无逸大人的!”
长孙无逸的妻子柳柳揭开马车的帷幕,神秘的望着长孙无逸说道:“夫君,家里多了一位活账本!”
柳柳微笑着,把梁碧茹姑娘搀下车马,长孙无忌是唯一愣在原地的人。而长孙无逸却笑道:“四哥,您一个人换了很多人的命,这次东莱事件的平息,除了首犯之外,其余人等都是一律从宽了!”
长孙无忌和长孙无逸突然相视而笑,陛下真是别出心裁,他不是说民女不能嫁入世家的么?何况梁碧茹更是身为商女的身份。但是情感啊——男女之情啊——谁又没有一番情深似海呢?
梁碧茹上前给长孙无忌磕头道谢,长孙无忌说道:“你账本做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