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皇上,兵部尚书求见。”侍从太监进来通报道。
“传!”我说。
“奴才尊旨。”太监便恭谨地退出去了。
“你先回避一下。”我对李鸿章说道,新得到的影子还是低调些好。
李鸿章听了我的话便躲到书房中去。
“臣穆彰阿参见皇上。”这个我还并不熟悉的兵部尚书便跪在面前。
“平身,你就是兵部尚书穆彰阿……说吧,什么事。”我问道。
“回皇上,有两份急报,请皇上预览。”他说着便将两份奏折,恭谨地递上来。
是朝鲜的军情吗?我心里疑惑地接过了两份奏折。
略看了几眼,我惊得一下子站了起来!
“沙俄……”我张着的嘴,竟有一刻没有发出声响。
沙俄竟然从黑龙江和伊犁两个方向同时对大清叩边……
“将地图给朕拿来!”我唤着太监。
不多时,一张巨幅的地图便被两名太监,抬进来展开。我按图索骥地在地图上寻找奏折中出现的地名。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疆域竟比我那个时代辽阔得多。外蒙古,外东北,唐努乌梁海,巴尔科什湖,库页岛……说实话,我看到这个地图比我刚才得知沙俄犯边还要震撼。
原来中国这么大啊!我震惊了!
“给朕说说你怎么看吧?兵部尚书穆彰阿。”我突然就不慌了,询问起这位老臣来。
“回皇上,臣主张议和!现在大清正忙于在朝鲜抵御倭寇,实在无力北顾和西顾。”这个兵部尚书老气横秋地说道。
“还有谁和你意见相同?”我继续问道。
“回皇上,还有臣的门生故吏们,他们也跟臣看法趋同,大清现在的重心应是抵御朝鲜之倭寇。”兵部尚书回答道。
“好,朕知道了。跪安吧。”我语气平静地说。
老家话竟然愣了一下,像是对我的反应的始料不及。
“怎么蓝?”我问道。
“臣告退!”兵部尚书明显慌了一下,接着恭谨地退了下去。
什么玩意儿!未战就求和!软骨头!我心里已经想撸这个老家伙了。不学无术也就罢了,还搞结党了,成大树了,还盘根错节起来了,我越想越气。又将李鸿章唤了过来。
“你自己看看!”我将两份奏折扔给李鸿章。
“看完,好好想一想,再给朕说。”我补充道。
李鸿章看得很仔细,那奏折上面的一个个字,仿佛都已被他吞咽下肚。
“回皇上,臣以为沙俄的目的还不明确,不确定是要掠我疆土,还是骚扰佯攻,干扰大清的注意力,以期策应日本在朝鲜之行动顺利。”李鸿章说道。
这么说的话,我确实想起来,当初在大沽口海战未开之时,舰队副官曾说过,日本舰队的船舰明显是沙俄和美国的式样,却挂着日本的国旗。
日本,沙俄,美国它们三个显然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你的意见呢?如何应对?”我问道。
“回皇上,当然不能未战议和,这样沙俄会向大清索要大片领土。但是大打的话,又会出现刚才兵部尚书所言之担心,亦即与沙俄开战会分散我方的资源。臣觉得伊犁方面可能是沙俄进攻的重点,黑龙江方面反而可能不会有太大压力,反而是吉林将军辖地要严防沙俄突然进攻,进兵朝鲜与日军合围平壤,全歼我部清军于平壤城下。关外方向的沙俄也有可能走水路。”李鸿章说道。
沙俄的意图,我就比较清了。毕竟现在的地图和我那时的地图差距可大了,少了的地方便是沙俄的意图所在。虽然现在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没修,黑龙江方向的沙俄部队可能不多。但是沙俄图谋外东北的图谋倒是真的,必须要严防死守。
同时伊犁方面的压力也很大,毕竟那里离内地太远。这又是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伊犁那边似乎只能靠伊犁将军他们自己了。但我还是能嘱咐他们一些,并将军资给养及时送到。
“斗而不破怎么样?”我问向李鸿章。
“回皇上,请皇上示下。”李鸿章说道。
“不断地骚扰沙俄,但就是不与沙俄大战决战。他们占领的土地,我们也不承认,组织居民后撤,但是不要放过敌人,专挑他们休息的时间吓唬他们。”我说道。
“回皇上,此计甚好,能最大程度低我方的消耗。”李鸿章说道。
“对,避敌锋芒,最大程度地疲敝敌人,与敌人们周旋,不间断地偷袭他们,绝不承认沙俄的任何提议。避重就轻。”我说。
“回皇上,还是要坚决组织沙俄与日本合兵,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也不可如同棉花一样,应该有很大的韧性,能与敌周旋,当然物资供应要跟上,但是兵员可能无法增派。还应坚决扫清朝鲜之敌,毕竟倭寇有威胁京津之势。臣还是主要担心伊犁将军,臣深恐他处境艰难。”李鸿章说道。
“这个穆彰阿,你了解吗?”我问李鸿章。
“回皇上,是朝廷元老,是重臣。”李鸿章答道。
“这个元老,是不是党羽众多啊?”我说。
“回皇上,这个臣无法断言,但资历本身就是人脉,时间久了自然积累得便多。”李鸿章答道。
“朕明白了!”我说道。
看来问题出现的时候,永远不会单独出现,图谋已久的恶魔们,准备必然是充分的。沙俄与日本应该是狼狈为奸想瓜分中国的领土,那美国可能是精明的商人,想用最小的代价撬动最大的利益。
大沽口的战事结束之后,美国的窥望便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点。美国不愿意铤而走险,不像日本和沙俄会直接亮出獠牙。而是站在绝对安全的干岸上虎视眈眈。
美国才不会贸然拼命,也许这一点日后也可以利用上。毕竟美国不像日本那般丧心病狂,如同一个精神病般歇斯底里。
“皇上,臣想到大沽口外好像有一支英吉利的舰船队,或许我们能利用上。”李鸿章说道。
“你也注意到了英吉利,曾国藩也曾说过,想要英人的武器装备,船舰,和让英人们帮着训练新军。”我说。
“回皇上,臣想到的可能略有不同,但也可能有一定风险。”李鸿章说道。
“但说无妨,说错了,也只当提供了一个思路,朕不怪罪。”我说。
“回皇上,臣大胆设想,那些英人除一小部分帮助训练新军,剩余的或可帮助大清拱卫京师。臣愚见,这伙英人,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或许可以利用上,弥补现在的捉襟见肘。控制的好的话,也非引狼入室。”李鸿章说道。
他可真敢想啊!想当初,我是千防万防,也不愿让英军踏上中国的土地……可现在……未见得不可加以利用。只要将阿尔伯特亲王和爱德华王子与军队分离开,那么这支军队便如同一头上了枷锁的老虎了。这么想的话,看家护院可能真合适。
云心他们也都还在船上,本来想着等僧格林沁伤好了再去接……等一下……派给增援左宗棠的六千精骑应该还未出发……我可以率这支骑兵亲自去迎回阿尔伯特亲王和爱德华王子,再安排下英国舰队的处置,岂不很好。
已经借了大英帝国六亿五千万两的国债了,已经有了更深的羁绊和利益纠缠在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之间。每年数千万两的利息收入,无疑是对大英帝国的输血。这股输血的稳定也定是大英帝国追求的所在,给予大英帝国在全球的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还有一定程度上排他性的贸易权。
“朕另外有项差事要你做。”我突然想到一件事。
“请陛下吩咐。”李鸿章答道。
“朕曾在大沽口那里使用过一种枪械,实则连英吉利也没有,应该还剩一把完好的,还有一把半截的,在僧格林沁那里保存着,朕想让你找工匠日夜仿制,包括弹药在内。若有此枪械助力,应能消除眼前的危局。”我说道,我突然想到火狐送我的那两把半自动步枪了,虽然只能单发点射,但相较于这个时代,只能单发装填的步枪,是要先进太多太多的。
“臣领旨。”李鸿章答道。
“这种枪械应该结构复杂,也并不容易做。朕从大内的内库中给你拨二十八万两银子吧,内库的钱可能快被朕用光了。但记住,这事你要是做的成,便是帮了朕大忙了。”我说道。
“臣领命,定将此枪械仿制出来,不负皇上圣恩,臣愿竭尽全力为皇上分忧。”李鸿章说道。
“无复虚言!朕等你的好消息!”我对着李鸿章说道,转头又招呼太监带他去领银子。
“不要声张,但要尽速。”我最后叮嘱道,太监也是太上皇留在身边的老侍从,总算半个自己人。
三希堂里就只剩我一个人了,我看着架子上展开着的地图,沉思了许久。此时的中国是如此的辽阔,虽外有强敌环伺,内忧也不少,但是眼前仍有不少的机会,大国总有回旋的余地。
这本就是千斤重担,需我竭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