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何俊生领着姜辛束就在火车站附近的流动公益亭里做起了宣扬“防受骗”“防拐卖”“找孩子”为主题的活动。何俊生在知道了姜辛束所有心照不宣的秘密后,继续用老师和过来人的态度对待她。
姜辛束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何俊生回答:“我从山渠县回来之后,老实说心情有点低落。我是教英语的,也不是没有江华本地的学校让我去任教,但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虽然想继续和孩子们打交道,却又怕遇见一些不明事理的父母。”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有些歉意地看了姜辛束一眼。
姜辛束把头低了下去,她同样也为愚昧的父母感到羞愧。
何俊生说:“我有个师姐,她几年前生了个孩子,但孩子不小心丢了。她满世界找孩子,没钱了就打打零工,有钱了就继续四处奔走。一些骗钱的人故意给她假线索,她依旧义无反顾去找。她念到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万一呢,万一是真的呢’……我虽然没有孩子,但对我师姐的心情感同身受。心想能帮衬就帮衬一点吧,没想到……这一忙,转眼都快五年了。”
姜辛束听何俊生说着师姐丢了孩子,心下脑补了自己的孩子。那一次去姜家别墅之后,她再也不敢去见姜阳,更不敢再踏入那个让她一次又一次被伤害的深渊。甚至连附近的秀水街她都不敢在逛。
前几天听何俊生说了那个新闻,她结合包姐的话,知道姜若望可能已经携家带口离开了江华,但姜辛束依旧不敢去试探,试错一次的成本太高了,她不想再打自己一耳光。
一天八毛钱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着生计。姜辛束想到江华岸边的那些大排档,突然有了个新的想法。“何老师,我想开个小食摊。”
“都毕业那么多年了,也别叫我何老师了。就叫我名字好了。大家都叫我阿生。你要是不嫌弃,就叫我‘生哥’。”何俊生对“老师”这个称呼颇为不习惯起来。
“生哥,你觉得我这个想法怎么样?”姜辛束有点陌生地叫出这个饱含情感的称呼。
何俊生愣了一下,又马上展开他招牌式的小太阳微笑,重重应了一句“我觉得可以实地考察一下,做个计划。你有什么初步的想法?”
姜辛束每次在家里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是有父母下意识打击她,就是王自力扬起巴掌对待她。没人把她当做独立个体来看待,而姜若望更是只把她当做泄欲工具和传宗接代的肚子用。
何俊生先是肯定,然后再诱导她说出心中的想法,姜辛束那点对生活的向往之心瞬间被点燃,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我是这样想的。江华这里临海,吃的东西都比较清淡,食物大部分是海鲜海产品为主,但也有猪牛羊这些。我在火车站附近看过,也打听过,因为江华市这几年发展很好,很多外地人涌入来打工,他们未必就吃得惯本地的食物。我在想,把川城的一些辣味的东西,比如猪牛的下水,来做点钵钵鸡串,出摊前先卤好,出摊的时候只要加热一下就行。我们那边还有冷吃的,味道也很可口。这样跟本地食物完全不一样的口味,不知道有没有搞头?”她越说越兴奋,言语间也充满了对消费者、市场、区隔度的洞察。
在那个年代的江华市,有这样眼光的女性,非常少见。何俊生听完马上就给予了她正面的反馈:“有啊!太有了!没想到你已经想得这么仔细了。”就连出摊的细节都已经有了雏形。
姜辛束甚至还拉着何俊生去考察过火车站附近一个包子摊的大妈的装备。一口煤球炉,架在一辆板车上,板车一分为二,一半放燃料,一半放食物,码得干干爽爽。板车的一边拉手上还挂着一打塑料袋,用来打包,另一边拉手则放了一个布包,里面是一把的零钱。
他们去考察的时候恰逢有个小孩把包子铺大妈的零钱袋子薅走了,大妈一边喊着抓小偷一边在人群里狂奔,最后还是没有抓住那个身手矫健的小孩。
何俊生指了指大妈的方向说:“看来零钱不能挂在拉手上,还得放身上,哪怕麻烦点呢。”
姜辛束用力点了点头。
白天,两人去做了反拐卖的公益宣传员,晚上,何俊生就变着法子带她去找开业的装备。
没有板车?没事,去旧货市场捡俩大车轮,镶上几块新买的木板,再安装上四个边,这就齐活。
煤球炉子最简单,拿铁皮围一圈,再拿些红砖在内部砌好晾干,留出个风门就能用。
最花钱的就是食材,所幸姜辛束打工留下的十几块钱还存着,她决定从做便宜的鸡胗鸭胗和鸡心鸡脚这些开始,素的就批发一些素鸡和豆节,只要够味,她有信心把食物都卖出去。
最难的就在这“味”上了。
姜辛束知道江华市本地人是一丁点辣都不碰的,偶尔来一点点辣椒,那在川城人的味蕾里,跟没有是一样的。
山渠县本身就是种植辣椒的大县,她从小在这样的辣味里熏陶,知道什么辣椒肉多而香,什么辣椒味浓而辣,香与辣这两种不同的风味,需要多重的辣椒相辅相成,用热油、花椒、芝麻激发,再加以白糖柔和辣度,增加鲜度,才能成就出符合大众口味的吃食。
姜辛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她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自己的眼界、观察力和对食物的钻研,会成为未来日子的期盼。
老板娘得知她要开店,直接把她这几月在小旅店的二十块钱房费还给了姜辛束。“算我入股。让我白吃白喝几顿就行。”
板车、炉灶、调味、食材,都已经准备好。姜辛束终于意识到,她不能再继续在小旅馆里住着,这样不方便营业。她得找个一楼的房子,再不然得有个安全的小巷子,能放下她的板车和煤球炉子。
所幸,何俊生推荐了一家辛奶奶的半拉小厨房。辛奶奶是江华本地人,瘫痪在家里,一直是媳妇和女儿两家人换着送饭上门来照顾她。一楼的厨房很久不用了,辛奶奶想着出租出去,给媳妇或者女儿一点补贴。
姜辛束就租了这个只有六平米的小厨房,能放下一张床,另外还能做饭,准备出摊的食材,两不耽误。
她半夜睡在这样一个窄小的床铺上,几乎要忘记姜若望带给她的痛苦,只想着,来江华的打工梦,似乎明天就要实现了。
姜辛束的小吃摊决定在水岸排挡摆出来之前的那一两个小时做生意。
她想着这些零嘴一样的食物,并不一定能填饱肚子,但勉强可以解个馋,吃个新鲜。
加上不是当地风味,她拜托何俊生用红油漆在一张硬壳纸上写着“钵钵鸡”三个字。
何俊生一边写一边问:“会不会有人不太清楚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不清楚没关系,他们吃了就明白了。”姜辛束很满意这几个字,想了想又说“要不给这几个字加个拼音吧?我怕他们不认得。”
何俊生笑着给她加了。
第一天摆摊的时候,大家都是对这个漂亮的老板娘感兴趣,吃的人并不多,偶尔来解馋的也就是吃那么一两串。倒是来问她结婚了,是不是本地人的大妈比较多。
姜辛束盘算了一下收入,第一天是亏的。她叹了口气,告诉自己万事开头难。
第二天去摆摊的时候,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那个打渔的吴婶因为要帮儿媳妇看孩子,今天没有出海。看见姜辛束,她认出了姜辛束就是那天走在何俊生旁边的年轻姑娘。她一边跟姜辛束打招呼,一边热络地问:“噢,你就是阿生的那个女朋友啦?”
姜辛束红了脸,只好递过去一串试吃的鸭胗,请吴婶尝尝,然后摆摆手说“不是啦。他是我以前的老师。”
吴婶下意识接过来吃了一串,眼睛瞪得滴溜圆。
她在江华本地居住了三十多年,年轻的时候也是从宜新省那边逃难过来的,乡味藏在骨子里,一下子被这一串香辣可口的小吃激发了起来。
"你这个是钵钵鸡!"她不识字,但识货。
那一夜,吴婶呼朋唤友,告诉他们,这边有一家川城风味的小吃,老板娘是阿生的女朋友,味道好,价格公道,欢迎去照顾她的生意。
姜辛束的小吃摊子,就这样被当地人推荐,一点点被接纳了起来。到后来,水岸排挡的顾客,都会在吃排挡的时候想要姜辛束打包一些食物过去,清淡和爽辣两种口味,混搭着吃。
她不好意思破坏了那些排挡老板的生意,只好在利益允许的范围内,给老板们送点香烟来维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