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真正目的!东海贸易动人心!
朕闻上古2025-10-03 14:402,333

  应天府外的官道上,一队骑兵护送着一辆马车缓缓驶来,车帘掀开,李骜身着常服,神色虽有旅途劳顿,却难掩意气风发。

  历经一个多月的行程,他终于从倭国平安返回京城。刚到宫门外,便有太监快步迎上:“国公爷,陛下与太子殿下已在御书房等候多时,请您随奴才移步。”

  李骜整理了一下衣袍,跟着太监穿过层层宫苑,来到御书房外。

  通报声刚落,便听到朱元璋的声音传来:“骜儿,进来吧!”

  推开门,御书房内暖意融融,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太子朱标侍立一旁,见李骜进来,父子二人眼中都露出笑意。

  “阿骜,一路辛苦,快坐!”朱标率先上前,拍了拍李骜的肩膀,语气亲切。

  朱元璋也摆了摆手:“长途跋涉,先歇口气,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宫女连忙奉上热茶,李骜接过,躬身谢过,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三人寒暄片刻,从倭国的风土人情聊到军中将士的近况,气氛轻松了不少。

  很快,朱元璋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李骜身上,带着几分探究:“骜儿,朕与标儿一直想问你,当初让你远征倭国,本是盼着你扫平南朝、震慑倭寇便好,你为何要执意占领九州、四国,还提出设立都护府?这背后,定有你的考量吧?”

  朱标也点头附和:“是啊,阿骜,你这一步棋走得实在出人意料,快给我们说说你的想法。”

  老朱与太子标不想建设治理倭国,这一点并不奇怪。

  自夏商周起,中原王朝便以“华夏”自居,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为“天下之中”,这片土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既能孕育发达的农耕文明,又能支撑庞大的人口与复杂的社会体系,早已成为中原君主心中“正统疆域”的核心。

  而倭国地处东海孤岛,气候潮湿多灾,土地贫瘠且多山地,在中原人眼中,不过是“断发文身”的蛮夷之地,既无中原的礼乐文明,也无足以让人心动的物产——除了少量硫磺、海产品,其余多需依赖中原输入。

  历代中原君主秉持“中原式君主观”,认为统治的核心在于守住中原这片“根本之地”,让百姓安居乐业、礼乐昌明,至于周边的化外之地,只需让其称臣纳贡、承认中原正统即可,根本无需耗费人力、物力去建设治理。

  毕竟,治理化外之地不仅要派驻官员、驻军防守,还要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当地反抗,反而拖累中原财政。

  对老朱与太子标而言,倭国的价值仅在于“不再为患沿海”与“提供部分资源”,只要能通过设立都护府掌控关键据点、通过贸易掠夺利益,便已足够,至于全面建设治理这片“蛮夷之地”,既不符合历代中原君主的治理传统,也不符合大明“以中原为核心”的国策,自然不会被他们纳入考量。

  李骜放下茶杯,微微一笑,从容答道:“父皇、太子大哥,我占领九州、四国,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三点考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一,为了彻底断绝倭寇之患。父皇也知道,倭寇常年在沿海劫掠,其根基多在九州、四国的岛屿与港口。”

  “占领两地后,在重要关隘驻军,清剿残余倭寇,封锁出海通道,从此倭寇便没了藏身之地,沿海百姓也能永享安宁。”

  朱元璋闻言,缓缓点头:“这一点,咱明白。只是这第二点、第三点,又是什么?”

  “其二,九州、四国资源极为丰富,对大明益处良多。”李骜语气笃定,“我在倭国时便打探清楚,九州岛的菱刈金矿储量丰厚,开采历史悠久;长崎、肥前等地的银矿更是热闹,每年产出的白银不计其数。此外,两地还有大量硫磺矿——硫磺是制造火药的关键原料,拿下两地,大明的火药供应便能更有保障。这些资源,若是由朝廷统一开采,运回大明,必能充实国库。”

  “菱刈金矿?长崎银矿?”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深知矿产对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金银,更是稳定财政的关键。

  朱标也面露惊讶,没想到这两座岛屿竟有如此丰厚的宝藏。

  这还是蛮夷之地吗?

  怎么听起来单论矿产资源比之大明还要丰富些呢?

  不等二人细想,李骜又道出第三点:“其三,我想以九州、四国为据点,开展‘东海贸易’。这两岛地处东海航运枢纽,北接韩国,南连琉球,东望倭国本州,西通大明沿海,正是连接四方的绝佳节点。以大明为核心,让倭国、韩国、琉球三国都参与进来,打造一个覆盖东海的贸易圈——大明可输出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手工业与农业精品,倭国提供金银、硫磺、海产品,韩国贡献人参、马匹、麻布,琉球则转运南洋的香料、蔗糖,形成互补互通的贸易链条。”

  “咱们在大明的宁波、泉州、广州,以及九州的长崎、四国的高知等沿海港口设立海关关卡,制定统一的关税标准:对各国输入大明的商品,按价值征收三成关税;对大明输出至各国的商品,征收一成关税,既保护本土产业,又能吸引外商;同时在九州、四国的商贸重镇设立税署,对当地的商铺交易、市集买卖征收商税,税率按交易额的两成收取。”

  “粗略估算之下,只要贸易开展起来,单是大明输出的丝绸,每年就能向倭国、韩国卖出数十万匹,仅关税便有数百万两;倭国每年产出的白银,至少有一半需通过贸易换取大明物资,关税与商税叠加,又是一笔巨额收入;再加上韩国的人参、琉球的香料贸易,每年单是关税与商税,就能为朝廷增加成百万、上千万两的财政收入——这笔收入,甚至能赶上大明半年的农税总和,足以支撑朝廷的军需、赈灾与民生工程,极大缓解国库压力。”

  “上千万两?”朱元璋与朱标同时惊呼出声,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要知道,大明每年的农税总收入,也不过数千万两,若是贸易能带来如此巨额的收入,对大明财政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助力。

  李骜点头笑道:“父皇、太子大哥,这还只是开始。东海贸易不仅能增加财政收入,还能带动大明境内的经济发展——江南的丝绸、瓷器,湖广的粮食,四川的茶叶,都能通过贸易运往海外,百姓的货物有了销路,收入自然会增加,日子也能过得更好;而咱们从倭国掠夺的金银、硫磺,从韩国换来的人参、马匹,从琉球运来的香料、蔗糖,又能反哺大明,填补国内资源的空缺。”

  这番话,让朱元璋与朱标听得心潮澎湃。

  他们从未想过,通过贸易竟能达成如此双赢的局面,既让国家富裕,又能减轻百姓负担。

继续阅读:第491章 免除农税?两条贸易商路!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