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弹劾攻讦!太子标的鼎力支持!
朕闻上古2025-09-19 16:002,486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京城朝堂竟是彻底乱了套。

  詹徽等人联络了三十多位大臣,每人都递上了弹劾镇国公李骜的奏折,这些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向乾清宫。

  有的奏折里说“天津流民聚集,已有骚乱苗头”,有的说“永平府万亩良田荒芜,百姓无粮可食”,还有的说“李骜借招工之名,笼络民心,意图不轨”,字字句句都把李骜往死里逼。

  詹徽还亲自带着几位北方官员去面圣,一行人刚进乾清宫,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詹徽更是膝行几步,在殿上声泪俱下地说:“陛下,臣等今日冒死进言,并非与镇国公李骜为难,实在是他在天津的做法太过荒唐,已到了危及北疆安稳的地步!北疆百姓本就因连年灾荒困苦不堪,吃了上顿没下顿,全靠地里的薄产勉强活命。可李骜倒好,用每月三百文工钱、管吃管住的甜头蛊惑百姓,说什么‘做工比种地强’,引得永平、河间、顺天府等地的百姓抛家弃业,纷纷弃农往天津跑!”

  “臣派人刚从永平府巡查回来,亲眼见各村镇十室九空,地里的冬小麦荒在田里没人管,有的田埂都被野草吞了,来年必定颗粒无收!河间府的棉田更惨,棉桃烂在枝上,农户却全去了天津,连收都没人收。如今北疆府县的官府都在急得跳脚,百姓跑了,赋税收不上来是小事,来年粮食必定大幅减产才是大事啊!”

  “北疆是什么地方?是陛下抵御草原部落的第一道屏障!大同、宣府、蓟州等卫所的军饷粮草,三成要靠北疆府县供应。若是来年粮食减产,军饷供应不上,士兵们饿着肚子怎么守边关?草原上的鞑靼、瓦剌部落本就虎视眈眈,一旦知道北疆缺粮、边防虚弱,定会趁机南下袭扰,到时候不仅北疆百姓要遭难,连北平都可能受到威胁!这般后果,臣想都不敢想,实在是不堪设想啊!陛下,臣恳请您下旨约束李骜,让他停止在天津招工,劝百姓回归故里种地,救救北疆,救救大明的边防啊!”

  沈缙也在一旁附和,身子伏得更低,语气急切又带着几分惶恐:“陛下,詹大人所言句句在理!李骜如今手握实业局重权,掌控天下半数商税、物资调度,已是权柄滔天;如今又在天津招聚上万百姓,这些百姓吃他的粮、领他的钱,满心满眼都是‘镇国公’的恩情,早已把朝廷抛在脑后——这分明是在私养部众、笼络民心!”

  “他年纪轻轻便有这般权势,又背靠李文忠、徐达两门勋贵,与皇家还有姻亲之谊,如今再加上这万余百姓依附,若他日后心生二心,想借着天津的码头、水泥厂作根基,或是联合军中旧部生事,朝堂之上谁能制衡?谁又敢制衡?”

  “臣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为江山社稷担忧!如今北疆百姓弃农、土地荒芜,已是乱象初显,若不及时制止,恐生更大祸端。臣恳请陛下下旨,即刻罢免李骜镇国公之职与实业局总管之权,停止天津一切招工事宜,再派专员前往北疆,劝谕百姓回归故里重拾农耕,唯有如此,才能挽回北疆颓势,保住大明边防安稳啊!”

  一时间,朝堂上反对李骜的声音越来越大,不少原本中立的大臣也被他们说动,纷纷上奏请求陛下约束李骜。

  詹徽等人坐在家中,等着陛下降罪李骜的消息,脸上满是得意——他们坚信,这次李骜插翅难飞。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乾清宫里,老朱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指尖在奏折上轻轻敲击,眸色沉沉。

  起初他确实没动怒,甚至在看到詹徽等人翻来覆去的弹劾理由时,还冷笑一声,把奏折扔给了太子标:“你看看,这些人就这点能耐,只会盯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却看不到天津建设对北疆的好处!李骜在天津建水泥厂、修码头,是为了让北疆有个像样的根基,他们倒好,一门心思只想着扳倒人!”

  太子标接过奏折,快速翻了几页,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父皇,詹徽他们太过分了!为了扳倒李骜,竟不惜编造‘流民滋事’‘北疆大乱’的谎言,危言耸听!天津那边,暴昭每日都有奏报传来,百姓虽多,却都在实业局的安排下做工、生活,秩序井然,哪有什么骚乱?儿臣这就让人整理天津的实际情况,在朝堂上驳斥他们,还李骜一个清白!”

  老朱点点头,可话刚出口,眼神却微微一顿,指尖的动作也停了下来——他并非全然不将詹徽等人的话放在心上。

  詹徽、李原名虽心术不正,却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们提到的“粮食减产”,确实戳中了老朱心里的隐忧。

  这些年大明粮食本就不算充裕,北疆更是常年缺粮,如今李骜招百姓去做工,虽说给了百姓活路,可“弃农做工”若真成了规模,来年粮食收成难免受影响,这是老朱一直暗暗担心的事。

  先前他虽支持李骜,却也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平衡做工与农耕,如今被詹徽等人反复提及,这份担忧便又翻涌上来,甚至让他生出几分动摇:莫非李骜真的操之过急,忽略了粮食的事?

  太子标见老朱神色犹豫,立刻察觉出他的心思,连忙补充道:“父皇,您莫要被詹徽他们的话迷惑!他们说‘百姓都弃农做工’,纯属夸大其词。”

  “李骜招收的工人,大多是北疆的流民——这些人本就因灾荒没了田地,或是地里的庄稼早已绝收,就算不去天津做工,也只能四处逃荒,根本无力耕种。真正有田有地、能安稳种庄稼的百姓,谁会轻易背井离乡?暴昭的奏报里写得清楚,天津周边府县,至少八成的农户还在田里劳作,冬小麦的种植、管理都没耽误,来年粮食绝不会像詹徽说的那样‘大幅减产’。”

  他顿了顿,语气更显恳切:“再说,李骜在天津也没只顾着招工——他已让实业局从江南调运了一批粮种,打算开春后在天津周边开垦荒地,教百姓种高产的作物。等天津的粮仓建起来,不仅能养活做工的百姓,还能接济周边府县,反倒是帮北疆解决了粮食隐患。詹徽他们只盯着眼前的‘弃农’,却看不到长远的好处,父皇可不能信他们的片面之词。”

  老朱听着,眉头渐渐舒展开,指尖重新动了起来,眸中的犹豫也消散无踪。

  他确实是被“粮食减产”的担忧扰了心神,可太子标说得在理——流民本就无法耕种,留下也是饿死,去天津做工反而是条活路,而真正能种地的百姓,从未放弃过田地。

  如此一来,粮食的隐患不仅不存在,反而能借着天津的建设慢慢改善。

  想通这一点,老朱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坚定,对太子标道:“你说得对,是朕一时被他们的话带偏了。”

  “去吧!告诉朝堂上所有人,李骜在天津做的事,是朕和你都亲口允准、全力支持的!谁要是再敢借题发挥,拿些子虚乌有的事阻挠北疆建设,休怪朕不客气,定要治他个‘扰乱朝纲’之罪!”

  太子标躬身领命,心中也松了口气——他心里明白,有了父皇这句话,詹徽等人的弹劾便成了笑话,李骜在天津的建设,终于能彻底没有后顾之忧了。

继续阅读:第447章 文华殿议事!太子标驳斥群臣!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