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义满深吸了一口气,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抬头看向李景隆,试探着问道:“不知大明所需何物?我北朝虽不如大明富庶,却也有不少物产可作交换。”
“我大明要的,是实用之物。”徐增寿接过话头,语气斩钉截铁,“第一,硫黄。大明水师造炮、工坊炼丹皆需此物,北朝火山众多,硫黄储量丰富,每次需交付三万斤。”
“第二,铜矿。遵化铁厂炼造铁器、铸造铜钱需铜料,北朝的石见银山附近多有铜矿,每次需交付两万斤。”
“第三,刀剑与漆器。大明民间对倭国良剑有需求,漆器也可作为贡品或商品流通,每月需交付百炼武士刀两百柄、精品漆器五百件。”
听到“每次三万斤硫黄”、“两万斤铜矿”的数量,细川赖之忍不住皱起眉头,低声对足利义满道:“将军,硫黄与铜矿乃战略物资,如此大量交付,恐会影响幕府军备……”
足利义满却抬手打断他,眼神坚定地看向李景隆:“使臣放心,这些物资北朝皆能供应!硫黄可从肥后、萨摩等地开采,铜矿可从石见银山周边矿场调拨,刀剑与漆器则由京都、大阪的工坊赶制,绝不会误了交付期限。”
他心中早已算过账:大明的货物对幕府而言,简直是“摇钱树”般的存在。
先不说雪糖、丝绸这类奢侈品,单是水泥一项,便能为幕府省下巨额开支——此前修缮京都城墙与大阪城防,光是雇佣工匠、烧制砖石,每月就要耗费五万贯军费,且工期长达半年;若用大明水泥,不仅工期能缩短至两个月,原材料成本还能减少三成,仅此一项,半年内就能省下数十万贯。
而这些节省的军费,再加上向贵族售卖雪糖、丝绸赚取的利润,足以填补幕府此前因战事亏空的国库,甚至还能有余钱供养更多武士,增强北朝实力。
反观大明索要的硫黄与铜矿,虽属战略物资,却并非不可替代——倭国肥后、萨摩等地的火山带,硫黄储量丰富,每月开采三万斤不过是九牛一毛,丝毫不会影响幕府制作火药的需求;石见银山周边的铜矿,近年来因开采技术有限,大量矿石堆积未用,每月交付两万斤,既能盘活闲置资源,还能通过贸易换取更急需的大明物资,远比让矿石烂在矿坑里划算。
更重要的是,与大明建立稳定贸易,相当于握住了“长期收益”的钥匙。
眼下虽只是交换基础物资,但只要维系好关系,未来未必不能从大明获取火器、精钢等“硬通货”——大明的火铳威力远胜倭国的刀剑,他们手中的兵器更是削铁如泥,若能从大明进口这些装备,北朝军队的战斗力将实现质的飞跃,届时消灭南朝、统一倭国便指日可待。
这笔“短期付出换长期回报”的交易,无论怎么算,都是稳赚不赔。
李景隆见足利义满如此爽快,也不再多言,补充道:“贸易期限暂定为半年,每半年交割一次,地点仍在兵库津。”
“交割时,大明船队会带来货物,北朝需提前将物资备好,由水师将士与幕府武士共同清点,确保数量与品质无误。若北朝未能按时交付,或物资品质不达标,大明有权暂停贸易,直至问题解决。”
“理应如此!”足利义满立刻答应,“我这就下令,让各地藩主全力筹备物资,绝不让使臣失望。”
随后,双方又敲定了细节:大明货物的定价参照韩国贸易标准,倭国物资则按市场行情折算,避免出现利益纠纷;交割时,北朝需派遣武士维护港口秩序,确保大明船队的安全;若期间有倭寇残余袭扰,双方需联手剿灭,不得推诿。
商谈至午后,所有条款终于确定。
足利义满让人取来笔墨,亲自在贸易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盖上幕府的朱印;李景隆与徐增寿也代表大明水师,签下名字,按下手印。
当两份协议分别交到双方手中时,足利义满忍不住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从今往后,北朝与大明便是盟友,愿两国友谊长存!”
李景隆收起协议,语气缓和了几分:“将军有此诚意,大明自然不会亏待北朝。待半年期满,若贸易顺利,大明可考虑增加货物种类,甚至允许北朝派遣使者前往南京,面见我大明皇帝。”
这话让足利义满更是欣喜若狂——能得到大明皇帝的接见,意味着北朝的“正统地位”将得到天朝上国的认可,届时他便能借大明之名,压制南朝与各地大名,进一步稳固幕府统治。
他连忙起身,对着李景隆深深一揖:“多谢使臣!北朝定不负大明所托!”
当日傍晚,足利义满在驿馆设宴,款待李景隆与徐增寿。
宴席上,歌舞助兴,美酒佳肴不断,侍女们端着精致的漆盘,将烤海鱼、腌梅子、清酒一一奉上,乐师奏着倭国传统的雅乐,舞姿柔美。
足利义满身着华丽的和服,腰间佩着镶嵌宝石的短刀,频频举杯向徐增寿、李景隆致意,话语间满是热情,时而聊起倭国的风土人情,时而赞叹大明的丝绸瓷器,气氛远比初次见面时融洽,再无先前的试探与疏离。
徐增寿端着酒杯,借着酒意,话锋渐渐转向正题,旁敲侧击地询问:“听闻倭国南北分治已有多年,不知南朝如今局势如何?贵方与南朝的对峙,是否仍有难处?”
足利义满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却并未回避,反而放下酒杯,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又似有意透露:“不瞒二位大人,南朝如今已是强弩之末。去年冬季严寒,他们领地内粮食歉收,粮草早已短缺,连士兵的军饷都难以发放,不少将领私下已与我方接触,军心涣散得很。若不是靠着几个老臣硬撑,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他顿了顿,向前倾了倾身子,声音压低了些,却带着明显的暗示:“大明乃天朝上国,实力雄厚。若是大明愿意助北朝一臂之力,无论是提供粮草支援,还是借水师威慑南朝沿海据点,待北朝彻底平定南朝、统一倭国后,定当与大明永结盟好,不仅贸易上给予最优待遇,还会全力清剿境内倭寇,绝不让倭寇再扰大明沿海!”
李景隆与徐增寿对视一眼,心中瞬间了然——足利义满这话,看似是寻求合作,实则是暴露了他想借大明之力实现统一、巩固自身权位的野心。但这野心,恰好合了大明的心意。
扶持北朝压制南朝,一来能加快倭国统一的进程,结束南北分裂的混乱局面——混乱越少,倭寇滋生的土壤就越薄,大明东南沿海的隐患也能随之减少;二来,北朝若靠大明支持才得以统一,日后在外交、贸易上必然对大明有所依附,大明既能通过丝绸、瓷器等货物的贸易,掌控倭国的经济命脉,又能借由结盟关系,将影响力延伸至倭国,可谓一举两得。
徐增寿当即举杯回应:“足利将军的诚意,我等已然知晓。此事关乎两国邦交,我等会将大人的提议如实禀报朝廷,相信陛下与镇国公定会慎重考量,给出令双方都满意的答复。今日且不谈政务,我等再满饮此杯,共赏这歌舞!”
足利义满见徐增寿态度积极,脸上笑意更浓,连忙举杯与二人同饮,宴席的气氛愈发热烈,而一场关乎倭国局势与大明海外布局的合作,也在这推杯换盏间,悄然埋下了伏笔。
宴席结束后,李景隆回到船上,看着手中的贸易协议,对徐增寿道:“此次倭国之行,算是圆满完成。”
“剿灭倭寇,定下贸易,接下来只需静待半年,看看足利氏是否真能履约。”
徐增寿点头:“若他能按时交付物资,大明与北朝的合作便可长期维系。届时,东海海域的秩序,也将由大明掌控。”
夜色渐深,兵库津的码头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大明水师的战船静静停泊在港口,船帆上的“明”字大旗在月光下隐约可见。
足利义满站在驿馆的窗前,望着港口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随着这份贸易协议的签订,室町幕府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而李景隆与徐增寿也清楚,这不过是大明开拓东海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广阔的海域,等待着大明水师去探索、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