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返航!翻天覆地的变化!
朕闻上古2025-09-22 14:352,467

  李景隆与徐增寿率领船队从倭国返航时,正值盛夏。

  当十艘福船缓缓驶入渤海湾,远远望见天津的轮廓时,两人都愣住了——不过小半年未见,这座曾经贫瘠的码头小镇,竟已换了一副截然不同的模样。

  船队靠近码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成片的厂房。

  两座高耸的水泥厂烟囱矗立在东郊,青灰色的水泥正从传送装置上倾泻而下,装入等候的马车,马车队伍沿着新修的碎石路蜿蜒伸展,一直延伸到城内;不远处的雪糖厂更显热闹,厂区外的空地上堆满了从江南运来的甘蔗,工人们穿着统一的短褂,正忙着将甘蔗搬进厂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

  “这……这真是天津?”李景隆扶着船舷,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

  半年前他们离开时,这里还只有几间临时棚屋,屋顶盖着稀疏的茅草,墙皮是黄泥糊的,风一吹就簌簌掉渣,周边除了荒地就是泥泞的土路,连像样的行道都没有,夜里更是一片漆黑,只有几盏油灯的微光。

  如今竟已是厂房林立,两座水泥厂的红砖厂房连成片,高大的烟囱直插云霄,雪糖厂的木质厂房外搭着宽敞的晾晒棚,厂区周围还修了整齐的排水沟,新铺的碎石路纵横交错,连接着各个厂房与码头,路上往来的马车、独轮车络绎不绝,工人们穿着统一的短褂,或扛着石灰石往水泥厂送料,或抬着甘蔗往雪糖厂运货,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敲打声与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连空气里都透着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的蓬勃生机,再不见半分往日的荒凉。

  徐增寿也收起了往日的沉稳,眼中满是惊喜:“看来骜哥儿这半年,把天津彻底盘活了。”

  船队靠岸时,李骜早已带着暴昭在码头等候。

  他穿着一身轻便的常服,脸上带着笑意:“景隆,增寿,一路辛苦。看你们这表情,是被天津的变化惊到了?”

  李景隆快步上前,连连点头:“何止是惊到!若不是看到码头的标记,我还以为走错地方了!这水泥厂、雪糖厂,看着比上海的还要气派!”

  李骜笑着引众人往城内走,边走边说:“这半年确实没闲着。水泥厂正月开工后,就没停过工,不仅供着天津本地建设,连北平、河间府修桥铺路都来这儿调货;雪糖厂三月投产,用的是江南运来的甘蔗,也试过用北方的甜菜熬糖,如今每月能产五千斤糖,一半运去北方,一半准备销往海外,利润比预想的还高。”

  说话间,一行人穿过码头。

  如今的天津码头早已不是半年前的简陋模样——原本泥泞的岸边被平整压实,用水泥浇筑出整齐的码头泊位,能同时停靠五艘大船;岸边搭建了遮雨的货棚,商人们正忙着清点货物,有从江南运来的丝绸、瓷器,有从北方运来的皮毛、煤炭,还有从海外运来的香料、象牙,搬运工们扛着货物穿梭其间,喊着整齐的号子,一派繁忙景象。

  “如今码头每日要接待十几艘商船,光搬运工就雇了两千人。”暴昭在一旁补充道,“咱们还在码头西侧建了商栈,供往来商贾住宿、存货,商栈周边开了不少饭馆、茶馆,连苏州的绸缎庄、杭州的茶叶铺都来这儿开了分店。”

  走进城内,景象更是热闹。

  原本狭窄的土路已被拓宽,铺上了碎石和水泥,路面平整干净;道路两侧建起了一排排青砖瓦房,有的是实业局的办公用房,有的是百姓居住的民居,还有的是临街的商铺。

  商铺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牌,酒旗、布幡在风中飘扬,伙计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不时传来阵阵叫卖声。

  “如今在天津做工的百姓,已有三万多人了。”李骜指着路边一栋宽敞的院子,“那是实业局办的学堂,能容纳五百个孩子读书,不仅教识字算术,还教孩子们认识水泥、蔗糖的制作原理,将来好当工匠;旁边是医馆,雇了十位郎中,百姓看病只收成本价,若是做工的工人,还能免费拿药。”

  院子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与街上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动人。

  李景隆看着这一幕,心中颇有感触:“从前只知道骜哥儿能办实业,没想到还能把地方治理得这么好。你看这些百姓,脸上都带着笑,比半年前精神多了。”

  正说着,几个穿着干净粗布衣裳的百姓迎面走来,见到李骜,纷纷停下脚步,躬身行礼:“国公爷好!”

  李骜笑着点头回应:“大家做工累不累?家里日子过得怎么样?”

  一个中年汉子连忙回道:“不累!能有活干,能吃饱饭,比从前强百倍!俺家老婆子在雪糖厂剥甘蔗,儿子在码头当搬运工,每月能攒下五百文钱,上个月刚在城外买了块地,打算秋收后盖新房!”

  另一个妇人也笑着说:“是啊国公爷!学堂的先生教得好,俺家丫头现在能认两百多个字了,还会算算术,将来说不定能进实业局当账房呢!”

  看着百姓们脸上真挚的笑容,李景隆与徐增寿心中彻底明白——李骜不仅是在建设天津,更是在给这里的百姓筑起一个安稳的家。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来到城西的荒地。

  这里如今已被开辟成新的建设工地,数百名工人正忙着平整土地,远处几辆由牛拉的压路车正在作业,暴昭指着工地介绍:“这里要建一座造船厂,专门打造适合远洋的海船,将来水师的船只维修、新船建造,都能在这里完成;旁边还要建一座大型粮仓,能储存十万石粮食,不仅能应对灾年,还能给往来商船提供补给。”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天津的土地上,给厂房、码头、街道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

  远处的水泥厂仍在运转,烟囱里冒出的白烟与天边的晚霞交织在一起;码头上,最后一批货物刚刚装卸完毕,商贾们与伙计们笑着道别;街上的商铺渐渐亮起灯笼,孩子们在巷口追逐打闹,家家户户的屋顶升起炊烟,空气中飘着饭菜的香气。

  李景隆站在高处,望着眼前的景象,轻声感叹:“半年前,谁能想到天津会变成这样?从前这里是北疆的穷地方,如今却比不少府城还要繁华。骜哥儿,你这是给大明造了一座‘北方上海’啊!”

  李骜摇摇头,目光望向远方的海面:“这还不够。等造船厂建成,水师就能在这里停靠补给;等粮仓装满粮食,北疆就再也不怕灾年;等商路彻底打通,天津会成为连接南北、贯通海外的枢纽。到那时,这里才算是真正的繁华。”

  暴昭也跟着点头:“如今已有不少江南的工匠、北方的商贾来天津定居,连周边府县的百姓都盼着能来这里做工……再过一年,天津定会比现在更热闹。”

  徐增寿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忽然有了一个清晰的念头——李骜要做的,从来都不是只建一座城,而是要在北疆打造一个新的支点,一个能支撑大明走向更远未来的支点。

  从上海到天津,从实业到水师,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长远。

  夜色渐浓,天津的灯笼愈发明亮,照亮了街道,也照亮了百姓们眼中的希望。

继续阅读:第459章 回京面圣!金银引爆京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