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成功,水泥问世。
单安仁看着眼前那团灰扑扑的物质正泛着奇异的光泽,尽管内心仍存疑虑,但他深知圣命难违,刚要唤来亲随快马进京禀报,却被李骜一把拦住。
毕竟老朱可是对此物充满了极大兴趣,早就下过命令一旦烧制成功立刻上报。
“单老且慢!”李骜的声音带着连日疲惫后的沙哑,却掩不住眼底的兴奋,“这玩意儿凝固有一个过程,而且现在只有样品,还不足以建起一堵墙。”
“咱们今夜连夜赶工,多烧制一些出来作为样品,提前做好准备,明日舅爷来了直接就可以检验了!”
单安仁的眉头拧成川字,目光扫过少年将军布满血丝的双眼。
十八个昼夜,窑火未曾熄灭,李骜更是吃住都守在窑边,连国公府送来的换洗衣物都堆在角落发了霉。
老尚书最终缓缓颔首,袖中的算盘珠子无意识拨弄——他倒要看看,这年轻人究竟有几分底气。
翌日清晨,李骜瘫在竹椅上睡得正香。
没办法,这段时间他实在是太累了,可谓是压力山大。
连续烧制了十八天的水泥,匠人还可以轮班休息,他这个主心骨却怎么都少不了,经常就是睡个囫囵觉,然后又忙不停蹄地前来查看火窑。
睡得正香呢,耳畔却传来了声音。
“就是这东西吗?”
“基建神器?看起来……其貌不扬啊!”
“废话,这可是骜儿辛苦了大半个月的成品,咱得好好研究研究。”
李骜下意识地睁开眼睛,然后就愣在了原地。
嗯,身上这衣服哪儿来的,怎么看起来像老朱的啊?
他立刻扭头望去,只见老朱正带着一众大佬蹲在地上,研究匠人刚刚搅拌好的水泥。
老朱陛下,太子标,徐达,李文忠,还有新上任的六部尚书,户部尚书徐铎、兵部尚书温祥卿、刑部尚书唐铎与工部尚书单安仁。
至于吏部尚书与礼部尚书并没有设立,暂时由太子标执掌。
原本老朱正在开军机处会议,就吴面儿谋反一事,以及贵州的驿路项目,准备彻底落实下去。
谋反一事尚且好说,平叛大军有汤和、周德兴这些老将,当然是手到擒来,不用担心什么。
而贵州修路这等规模宏大的基建工作,无疑是一个牵动朝堂各部的大工程大项目,因此再怎么小心谨慎都不为过。
吴面儿谋反虽有汤和领军平叛,但贵州十万大山的驿路工程却成了朝堂争论的焦点。
徐达、李文忠、徐铎、温祥卿等军机大臣,这几天都跟着老朱开会。
当然,开会的目的在于落实政策,可也存在反对的声音。
就比如户部尚书徐铎,认为这政策太过劳民伤财,持坚决反对意见。
贵州可是有十万大山啊!
真要是在此地修建驿路开设驿站,那得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是,朝廷靠着郭桓案追赃,确实现在富裕了不少,但是也不能这样花啊!
出于民生考虑,持反对意见的军机大臣就高达四人。
比如徐达,他也持反对意见。
最简单的道理,朝廷把钱粮全都拿去开发贵州了,那万一要再次北伐呢?
可别忘了,大明现在可不是天下承平,还有北元厉兵秣马,还有辽东纳哈出虎视眈眈!
基于种种原因,几位军机大臣僵持不下争吵不休,老朱对此也颇为无奈。
以朱元璋的帝王威望,他当然可以强行推行此策,但问题在于这必须要六部百司全力配合,连尚书都持反对意见,底下的人会不会敷衍懈怠,傻子都想得明白。
所以议事也就僵住了,一连好几天都没能定下个章程!
谁料正议事呢,单安仁却派人入宫报喜,说李骜口中的基建神器烧制成功了,老朱听后欣喜万分,大手一挥直接就带着文武重臣一起过来,就是要让反对的人亲眼目睹社稷神器的威力,然后全心全意地推行此策!
结果一来到庄子里,就瞧见李骜正神情疲惫地酣睡。
十八个昼夜的烟火熏烤,让少年将军的脸黑得像窑工,睫毛上还沾着未拭去的煤灰。
李文忠本想叫醒他,可从单安仁口中得知,李骜这十八天几乎没睡个安稳觉,李文忠也心疼侄儿,所以也就没叫他。
老朱更是摆了摆手,禁止众人惊扰李骜休息,甚至老朱还解下明黄织金披风,动作轻得不像那个能血洗朝堂的暴君。
这一幕看得众人目瞪口呆,暗自赞叹李骜此子圣眷浓郁。
李骜见状不禁心中一暖,快步走到近前。
“舅爷,你们这是……”
“骜儿,东西造出来了?”朱元璋的目光灼灼,盯着满地码放的灰色硬块。
李骜胸脯一挺,沾着泥点的手掌重重拍在胸口,自信满满地笑道:“我办事,舅爷你放心!”
“好!不愧是咱的好孩子!”
话音未落,朱元璋已蹲下身,龙爪般的手指径直探入刚搅拌好的水泥池。
他也不嫌脏,毕竟这种好东西,那是越多越好。
泥水漫过袖口,惊得徐铎等大臣齐刷刷倒抽冷气。
“徐尚书,你来瞧瞧。”朱元璋头也不回,搅得泥浆飞溅。
徐铎硬着头皮上前,一手戳进泥里。
徐铎作为洪武朝的资深官员,履历颇为丰富。洪武初年,他因才华出众被举荐入仕,从小小的中书省都事起步,凭借自身能力一路晋升为左司郎中,后洪武九年,升任户部左侍郎,却在洪武十年遭贬,出任平阳府知府。
直到洪武十三年,他迎来转机,先是升任应天府尹,同年更是荣升户部尚书。可惜好景不长,短短两个月后,便因涉及胡逆被免官。
洪武十四年,他又被起用为湖广试布政使,此次因郭桓案,朝堂六部人事大换血,徐铎再次走马上任,接手户部这一重担。
不过,眼前这东西,他确实真不认识。
温祥卿、唐铎等尚书也围拢过来,八只手在泥浆里搅得像水车。
刑部尚书唐铎突然惊呼:“陛下!这触感竟比夯土细腻!”
他也是开国老人,唐铎年少时便追随朱元璋,初任帐前都尉,后因军功升任管军总管,参与过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战役,在军事调度与后勤保障中展现才干,朱元璋称帝后,唐铎继续在军中任职,曾担任都督府经历等职,协助处理军事文书与调度事务。
洪武三年,唐铎以兵部侍郎身份出使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成功传达明朝国威与外交意图,促使占城向明朝朝贡,为明初外交关系奠定基础,洪武后期,他参与边疆治理,曾担任陕西都司都指挥使,负责西北边防的军事部署与屯田事务,保障边境稳定。
因唐铎为人谨慎,处事公允,曾多次直言进谏,参与修订军法与政务条例,深受朱元璋赏识,被称为“老成君子”。
只是这位老成君子现在神色颇为古怪,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兵部尚书温祥卿却皱起眉头:“怪哉,为何越搅越烫手?”
他也是开国老臣,早年跟从耿炳文镇守长兴,洪武二年,授大都督府照磨,洪武三年,任秦相府录事,洪武九年,升任秦府长史,洪武十三年,出任儋州知州,后改任太原府同知,洪武十八年正月,升任兵部尚书。
李骜看着这群平日威严赫赫的大臣,憋笑憋得满脸通红。
他正要解释,却见朱元璋突然跳起来甩手:“烫!烫烫烫!”
老朱指尖通红,泥浆顺着龙袍滴落在地。
众人这才惊觉,原本稀软的水泥正腾起白雾,表面泛起蛛网状的裂纹。
李骜在一旁都快笑疯了,这些大佬还真是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