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里面,气氛凝重。
李骜盯着道衍和尚,眼中满是复杂光芒。
该怎么形容眼前之人呢?
乱世妖僧?
这个评价也确实中肯。
当姚广孝以“白帽著王”四字叩开燕王府大门时,便将帝王之欲种进朱棣心底。
他手持佛珠却深谙兵法,青灯古佛掩不住胸中沟壑,以一介僧人身份搅动天下风云,让燕王朱棣的野心化作靖难铁骑,踏碎洪武年间刚显的盛世曙光。
原本洪武年间,老朱铁腕治世,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历经战火的中原大地刚见炊烟复起、桑麻渐盛。
然而靖难之役的烽烟一起,北疆万里防线化作修罗场,河北河南的麦田沦为战场,山东城池屡遭兵燹。
数十万将士血洒疆场,无数妇孺颠沛流离,昔日繁华州县只剩断壁残垣。
黄河之北再无鸡鸣犬吠,江淮平原杂草疯长没过人高,千里沃野尽成荒土,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的惨状,皆因这场被挑动的战火而起。
“千里无烟!鞠为茂草!”
史书上冰冷的八个字,背后是百万生灵涂炭的人间惨剧。
姚广孝以智谋成就一代帝王霸业,却也亲手将无数百姓推入新的乱世深渊,这“乱世妖僧”的名号,字字泣血,道尽苍生苦难。
黑衣宰相?
这个评价同样没错。
靖难烽烟甫熄,姚广孝便褪去僧袍下的甲胄,以文渊阁顾问的身份,将治国方略化作朱棣手中的利刃。
他力主疏浚大运河,让江南漕粮如血脉般滋养北方;总领编纂《永乐大典》,将古今典籍熔铸成文明丰碑;谏言派遣郑和下西洋,用宝船舰队拓开万国来朝的格局;更亲自参与北平新都规划,让紫禁城的飞檐斗拱成为帝国新的心脏……
永乐年间的每一项壮举,从海疆到文渊,从漕运到宫阙,都藏着他在幕后的筹谋。
这位始终身着缁衣的僧人,虽无宰相之名,却以超越朝堂的眼界,将大明王朝推向新的巅峰,用半生谋略在青史中刻下“黑衣宰相”的传奇。
若是只有“乱世妖僧”,而没有后面的“黑衣宰相”,永乐大帝也不能缔造出一个“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
靖难烽火中,姚广孝以奇谋助朱棣挥师南下,虽搅动天下苍生离乱,却也为新朝崛起劈开道路。
当硝烟散尽,他又以超凡的治国智慧,将战争创伤化作复兴契机。
疏浚运河盘活南北命脉,让漕运商船重现帆影;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为文明传承立下不朽丰碑;力主郑和七下西洋,将华夏声威远播四海;谋划迁都北平,奠定明清五百年政治格局。
正是这位兼具破坏力与创造力的传奇人物,用前半生的“乱”打破旧秩序,后半生的“治”重建新世界,让永乐年间的大明,既有铁马秋风的豪迈,又有文治昌明的盛景,最终成就“远迈汉唐”的千秋霸业。
这就是姚广孝!
一个复杂到了极点的……传奇谋士!
他既能用“白帽著王”四字点燃藩王野心,又能用治国长策托起盛世根基;身披袈裟却搅动风云,手持佛珠却深谙权谋,矛盾与诡谲在他身上交织出令人战栗的魅力。
当李骜真正面对他的时候,甚至动了那么一丝杀心——这样的人若不能为己所用,必将成为最致命的对手。
毫无疑问,这就是真正的人才啊!
但他的智谋足以颠覆乾坤,手腕足以操控时局,那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靖难奇谋、永乐新政,不过是他胸中丘壑的冰山一角。
可惜这个人才野心太大,才能太甚,别说自己能不能压得住他了,就连后期的永乐大帝,面对这位助自己登上帝位的功臣,也不得不忌惮三分。
姚广孝辞官不就却能遥控朝堂,还俗未果仍能左右国策,这种超脱于权位之外的影响力,比任何权臣都更让帝王寝食难安。
李骜也不知道,他能不能镇得住这位奇才,不过就这么杀了未免太可惜了些。
所以,李骜决定将选择权交给姚广孝。
就在他沉思的时候,对面的道衍已经被吓得不轻。
以道衍的本事,当然不难看出,面前这个军中悍将,竟然对自己生出了杀意!
有那么一瞬间,道衍和尚都快哭了。
他也没干什么坏事儿啊!
一直老老实实地呆在天界寺,还去僧录司注册了僧牒。
难不成天天吃斋念佛也有错吗?
李骜脸色一阵阴晴不定,最后语气沉重地开了口。
“道衍,你何时入京的?”
听到这话,道衍身子一颤,急忙回答道:“洪武八年,陛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小僧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陛下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
“后洪武十三年,经僧录司右觉义来复、右善世宗泐大师推荐,小僧入天界寺,谋一僧职,迄今为止。”
面对李骜那毫不掩饰的杀意,道衍和尚没有丝毫隐瞒,立刻老老实实地交代了自己的过往。
“那你可曾私下结交任何藩王?!”
说这话的时候,李骜眼睛死死地盯着道衍。
只要他有任何撒谎的迹象,李骜都会毫不留情地直接砍了他。
道衍感受到脖颈处传来的森冷气息,袈裟下的戒刀突然变得滚烫。
额角青筋随着对方粗重的呼吸突突跳动,冷汗顺着凹陷的颧骨滑进衣领,在青砖上晕开深色痕迹:“这位将军,小僧从未结交任何藩王!”
李骜听后暗自松了口气。
按照历史,道衍是在洪武十五年结识的燕王朱棣,当年马皇后病逝,老朱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
而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私底下前往燕王府“白帽著王”,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后面就是二人密谋,掀起了靖难之役。
不过在这个时空,因为李骜治好了马皇后的顽疾,所以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燕王朱棣还在北平待着,连入京的机会都没有,二人自然也没了见面密谈的可能!
所以,白帽著王,并没有发生。
姚广孝现在还是默默无闻的道衍和尚,苟在天界寺谋求僧职。
而这就给了李骜先下手为强的机会,反正不能留给燕王朱老四!
且不说朱棣身为帝王的才能如何,单论靖难之役对大明的恐怖毁灭力,李骜就绝不会允许这一切发生!
再说了,太子标要是即位的话,不一定比朱棣做得差!
朱标宽厚仁慈,并且骨子里不缺狠辣,足以成为大明的一代仁君。
老朱挥舞屠刀为江山清障,朱标则手持仁义抚平创伤,洪武年间积攒的戾气,正需要这般刚柔并济的君主来化解。
这开国雄主之后,最好是仁君即位,而非朱棣这等野心勃勃的开疆雄主。
前朝暴秦二世而亡,隋炀滥用民力,皆是殷鉴。
朱标既有调和各方的胸襟,又能在社稷危难时雷霆出击,他若能够顺利承位,既能延续老朱打下的根基,又能以仁德润泽苍生,让历经战火的土地休养生息,让大明的江山在宽严相济中绵延昌隆。
至于朱棣嘛……还是做征北大将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