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府的书房内,檀香袅袅,李骜正对着一幅海图沉思——上面标注着近期勘察到的鲸群活动区域,还圈出了几处适合新建港口的位置,捕鲸业的后续布局已在他心中初具雏形。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亲兵的通报:“国公爷,实业局姚顾问与王副局长到了。”
李骜立刻放下手中的炭笔,起身笑道:“快请他们进来。”
这二人正是他特意召来的——这段时间他忙着倭国事务与出海猎鲸,注意力都放在了海外,实业局的日常事务全靠姚广孝与王钝打理,如今捕鲸业已顺利起步,他也该听听实业局的近况。
不多时,身着青色官袍的姚广孝与王钝走了进来。
姚广孝依旧是那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手中转动着一串佛珠;王钝则面带风尘,显然是刚从江南赶回京城。
二人对着李骜拱手行礼,李骜连忙摆手示意他们坐下,又让人奉上热茶,笑着开口:“这段时间辛苦二位了,实业局能稳步推进,全靠你们打理周全。”
姚广孝放下折扇,率先开口汇报:“国公客气了,这都是臣等的本分。如今实业局已是朝廷实打实的‘摇钱树’,单靠东海贸易一项,去年便已实现年入千万两白银的利润。”
他顿了顿,补充道,“对外,我们将江南的瓷器、川蜀的丝绸、福建的茶叶运往东瀛、韩国、安南等地,这些特产在海外极受欢迎,售价是国内的三倍不止;对内,我们把东海各国的人参、硫磺、漆器、青玉、玛瑙等货物运回大明,在各大城府设立商铺售卖,百姓需求旺盛,利润十分可观。”
王钝也在一旁点头附和,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姚顾问所言极是!江南一带,我们在景德镇扩建了瓷器厂,引入了新的窑炉技术,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苏州的纺织厂也增添了织机,还请了松江的织娘改良技艺,织出的绸缎更受海外客商青睐。川蜀与开封等地也按计划开办了茶叶厂、漆器厂,货物生产出来后,通过漕运与海运运往港口,再由商船发往海外,整个产销链路已十分顺畅。”
李骜听着二人的汇报,欣慰地点了点头。
他想起当年开办实业局时,朝堂上不少老臣以“与民争利”为由反对,士绅商贾也因担心利益受损而处处抵触,他顶着莫大压力才推动实业局落地,如今看来,所有的坚持都没有白费——年入千万两的利润,不仅能填补朝廷的财政缺口,还能为水师建设、捕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真正实现了“以商养国”。
“如今士绅商贾的态度如何?”李骜话锋一转,问道。
实业局要长久发展,离不开士绅商贾的参与,若是一直抵触,难免会生出波折。
想当年实业局还没问世之前,李骜只是在上新河镇搞了一个水泥厂与雪糖厂,然后对外招工,就被士绅缙绅争相弹劾,扣上了各种罪名!
那时候的士绅缙绅,见李骜对外招工,担心影响自家的庄子粮产,立刻联名上书,说“新式工坊坏古法、乱民生”,弹劾李骜“与民争利、搅乱市场”,甚至一度上升到了“动摇国本”的地步。
还有些自诩“清流”的缙绅,虽不直接参与生意,却也跟着附和,指责李骜“弃农兴商、违背祖制”,说“百姓都去工厂做工,农田会荒芜,国家根基会动摇”。
那时的弹劾奏折,几乎堆满了老朱的御案,若非老朱力排众议,多次公开支持李骜,这两家小工厂恐怕刚起步就被打压下去。
也正是那段经历,让李骜清楚,士绅商贾的抵触源于利益受损与观念固化,如今实业局规模更大,更需用合作化解抵触,才能避免重蹈当年的波折。
姚广孝闻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国公放心,如今士绅商贾大多主动选择与实业局合作,要么出资入股工厂,要么申请成为货物分销点,以往那些抵触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了。”
他解释道,“一来,实业局的利润太过丰厚,谁也不愿错过这桩好生意;二来,实业局隶属于皇室,背后有陛下与国公您支持,他们即便想斗,也没有实力抗衡。与其作对,不如合作共赢,这是他们算得清的账。”
“好!”李骜抚掌大笑,“和气生财,他们能想通这点,再好不过!如今咱们不缺反对的声音,缺的是能一起做事的人,只要他们愿意合作,咱们就敞开大门欢迎。”
李骜心中清楚,现在还不是与士绅阶层彻底对立的时候,借助他们的资金与资源壮大实业局,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规范行业秩序,才是稳妥之策。
三人又围绕实业局的后续发展畅谈了许久——姚广孝提议在广州、泉州增设贸易港口,拓展南洋市场;王钝则建议在西北开设羊毛加工厂,将西北的羊毛制成毛呢,销往海外。
李骜一一记下,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书房内的讨论氛围十分热烈。
就在谈话即将结束时,姚广孝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对着李骜拱手道:“国公,还有一件好消息要告知您。去年您交给实业局的琉璃烧制任务,如今总算完成了——匠人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烧制工艺,不仅能烧出透明的琉璃,还能制成琉璃镜、琉璃器皿,品质比西域传来的琉璃还要好。”
“哦?真的?”李骜猛地站起身,眼中瞬间闪过兴奋的光芒。
他当年让实业局研发琉璃,就是看中了琉璃的市场潜力——透明琉璃(也就是玻璃)可用于制作窗户、灯具,琉璃镜比铜镜清晰百倍,琉璃器皿更是名贵的装饰品,这些东西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需求,一旦量产,必将成为比瓷器、丝绸更赚钱的“拳头产品”。
“千真万确!”姚广孝点头道,“臣已让人将样品带来,国公若是想看,臣这就让人呈上来。”
“快!”李骜急切地说,“我倒要看看,咱们大明自己烧出的琉璃,到底有多好!”
他心中已然盘算起来,玻璃产业一旦铺开,不仅能为实业局再添一大财源,还能打破西域对琉璃的垄断,让大明的特色产品再添一样“独步天下”的宝贝。
看着亲兵捧着琉璃样品走进书房,李骜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透明的琉璃镜上,嘴角忍不住上扬——有了实业局的贸易基础,再加上捕鲸业的推动,如今又多了琉璃这张“王牌”,大明对外“抢钱”的底气,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