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骜见老朱对重开海禁之事已然松口,随即示意身旁的李景隆与徐增寿:“陛下,太子殿下,此次出海除了贸易,臣等还摸清了韩国与倭国的近况,其中韩国的局势,怕是要给陛下提个醒。”
徐增寿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太子殿下,此次途经韩国,臣特意与当地商贾、使臣多有接触,摸清了韩国如今的乱局。”
“如今韩国国内,权臣李仁任一手遮天,他与林坚味、池湧奇等人结成‘林党’,把持朝政,贪污赋税、克扣军饷已是常事——去年韩国向大明进贡的人参,本有三千斤,经他们层层克扣,到京城时只剩一千五百斤,剩下的全被他们私吞变卖,中饱私囊。”
“更过分的是,他们为了稳固权位,还刻意引导王禑沉湎享乐。”徐增寿语气加重了几分,“王禑本就年幼,被李仁任扶持上位后,更是被教唆着日日狩猎、夜夜宴饮,朝政全然不管不顾。臣听闻,上个月王禑为了追捕一头白鹿,竟下令征调五百民夫围猎三日,踏坏了数十亩麦田,百姓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
老朱听到这里,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椅柄,脸色沉了下来:“这个李仁任,果然不是善类!朕早有耳闻,当年韩国恭愍王在世时,与大明交好,不仅停用北元年号,还遣使者来大明求亲,两国商路也畅通无阻。可自从李仁任扶王禑上位,韩国就变了天!”
太子标也皱眉补充:“儿臣记得,前年韩国还派使者来大明朝贡,献上黄金百两、麻布千匹,言辞恭敬,可暗地里却让王禑接受了北元的册封,甚至在国内使用北元年号!一边对着大明称臣,一边又依附北元,搞这种‘两端外交’,简直是把我大明当傻子耍,可恨至极!”
徐增寿点头应和:“殿下说得极是。李仁任这般做,无非是想两边讨好——既想从大明这里拿到贸易好处,又怕北元出兵攻打,所以才脚踩两条船。可他这般反复无常,早已引得韩国国内武臣不满,崔莹、李成桂等将领,如今已在暗中积蓄力量,麾下私兵不下万人,时刻盯着李仁任的破绽,只待时机成熟,便要铲除‘林党’,夺取朝政大权。”
“韩国这是走到末路了啊。”李骜适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笃定,“臣早年曾翻阅过韩国的史书,也听过不少往来商贾的说法,如今韩国朝堂腐败、民不聊生,武臣与文臣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再加上王禑昏庸、李仁任专权,国内矛盾早已积重难返,用不了多久,定会有惊天变故——要么是武臣兵变夺权,要么是百姓揭竿而起,总之,韩国王朝的气数,怕是快尽了。”
老朱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骜儿说得没错。一个王朝,若是朝堂烂了、君主昏了、百姓苦了,就算撑得住一时,也撑不住一世。”
“韩国如今的局面,与元末何其相似?只是他们地处辽东之侧,若是真出了乱子,怕是会波及我大明北疆。”
太子标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父皇所言极是。韩国若是发生兵变,北元很可能趁机插手,到时候辽东边境怕是要再起战火。更要紧的是,韩国与我大明的商路、朝贡路都经过辽东,一旦乱了,不仅贸易会受影响,北疆的粮草转运也可能出问题。”
“所以,水师的重要性,此刻就显出来了。”李骜目光灼灼地看向老朱与太子标,“此次贸易,臣等之所以能顺利往返韩国、倭国,靠的就是水师船队的护航。若是将来韩国生变,水师可从天津、登州出兵,迅速抵达韩国沿海,一来能保护大明商队与侨民,二来能震慑北元与韩国乱党,防止战火蔓延到我大明境内;若是倭国再敢有倭寇作乱,水师也能直接出海剿匪,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动防守。”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有水师掌控海面,无论是韩国的武臣,还是倭国的足利义满,都会对大明心存敬畏,不敢轻易与大明为敌。往后大明与海外邦国打交道,便有了‘海上底气’,再也不用只靠陆上兵力支撑。”
话音刚落,李骜话锋一转,语气更显郑重:“不过,要让水师真正发挥作用,仅靠扩充船只与士兵远远不够。如今我大明水师分散在登州、泉州、广州等地,分属地方卫所管辖,军令不一、调度混乱,遇上战事往往反应迟缓——就像去年东南沿海出现倭寇,登州水师想支援,却因需先报备山东都司,再等朝廷批复,等船队出发时,倭寇早已劫掠离去。”
“所以臣斗胆提议,恳请陛下设立‘水师都督府’,将各地水师统一划归都督府管辖,专掌水师军务,包括船只建造、士兵训练、海上巡逻、战时调度等,巡逻与陆军割裂开来。如此一来,水师有了独立的指挥体系,无需再受地方卫所掣肘,遇上事能快速反应,效率也能提升数倍。”
老朱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思索,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设立专门的都督府……你倒说说,这都督府该如何运作?与兵部、五军都督府又该如何划分权责?”
“回陛下,”李骜躬身答道,“水师都督府直接对陛下与兵部负责,日常训练、船只维护由都督府自主统筹,遇有战事需先向兵部报备,获批后即可领兵出征,无需再经五军都督府转手——毕竟陆军与水师作战环境、战术战法截然不同,分开管理才能避免权责混乱。而且都督府可下设造船司、训练司、巡海司,各司其职:造船司负责统筹各地船厂,统一船只规格与建造进度;训练司负责制定水师训练章程,定期考核士兵战力;巡海司负责划分海上巡防区域,确保商路与海疆安全。”
说到这里,李骜侧身看向一旁的俞通渊,语气带着几分推崇:“至于水师都督府的首任大都督,臣举荐俞通渊将军的兄长俞通源。俞老将军出身水师世家,其父俞廷玉、兄长俞通海皆是我大明开国时期的水师名将,他自小便在船上长大,熟悉海战战术,更懂水师士兵的习性,由他担任水师大都督,定能整合各地水师,重振大明水师的声威!”
老朱微微颔首,又转头看向李骜,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俞通源的能力,朕是知道的。当年他随父兄在鄱阳湖作战,便立下过战功,这些年在登州水师也做得不错。设立水师都督府,让他任大都督,倒也是个合适的人选。”
太子标也在一旁附和:“父皇,阿骜的提议确实可行。如今海外贸易渐兴,海疆安危愈发重要,设立独立的水师都督府,既能提高水师效率,也能让水师专注于海上事务。俞将军有勇有谋,又懂水师军务,由他统领,定能让水师快速成长起来。”
老朱点了点头,语气渐渐坚定:“好!朕准了!就依李骜所奏,设立水师都督府,任命俞通源为水师大都督,即刻着手整合登州、泉州、广州三地水师。兵部要尽快草拟都督府的章程,明确权责划分;工部要配合都督府,加快各地船厂的修缮与船只建造——朕要让大明水师,早日在海上竖起旗帜,让四方邦国看看,我大明不仅陆上战力强盛,海上也绝非任人欺凌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