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闻讯赶来的百姓也挤在码头外围,踮着脚尖往里面望。
当看到那两座闪着金光、银光的“小山”时,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我的天!这么多金子银子!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放下扁担,眼睛瞪得溜圆,手都忍不住发起抖来。
“听说这是镇国公带着水师去海外做生意赚的!”旁边一个识字的书生高声说道,“有了这些钱,朝廷就能修更多的路、盖更多的学堂,咱们北疆的日子也能好过些了!”
“可不是嘛!”一个曾在实业局做工的汉子接话道,“天津的水泥厂、雪糖厂就是用实业局的钱建的,如今又有这么多钱,将来肯定能建更多厂子,咱们老百姓也能有更多活干、更多钱赚!”
百姓们的议论声越来越响,眼中满是激动与期盼——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海外贸易”,却知道这么多金银意味着好日子要来了,意味着孩子能读书、家人能吃饱、冬天能穿上暖和的棉衣。
而那些原本对李骜推行海外贸易心存疑虑的官员,此刻也彻底没了声音。先前他们总担心“海外贸易耗资巨大却无回报”、“水师出海会惹来外邦争端”,甚至私下里议论李骜“好大喜功、浪费国帑”,可如今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金银、矿石、特产,所有的质疑都烟消云散。
码头上,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振奋。
阳光洒在金银堆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也照亮了所有人对未来的期盼——他们知道,有了这笔贸易成果,大明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陛下,”李骜躬身道,“此次贸易只是开始。韩国与倭国已与咱们定下长期合作的约定,往后每月都会有商船往来;天津的码头建成后,还能接纳更多海外商船,到时候收益只会更多。”
老朱重重拍了拍李骜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好!朕准了!后续的贸易事宜,仍由你全权负责!需要朝廷支持,尽管开口,朕定无不应!”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码头的金银堆上,也洒在众人喜悦的脸上。
随后一行人来到码头附近的驿站,驿站早已清空闲杂人等,只留几名内侍侍立在外。
刚进正厅,老朱便迫不及待地落座,端起内侍奉上的热茶抿了一口,目光仍带着几分兴奋:“骜儿,此次贸易成果远超朕的预期,你说说,接下来这海外贸易,打算怎么推进?”
太子标与几位重臣也纷纷看向李骜,眼中满是期待——五百万两白银的收益,已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海外贸易的潜力,如今只盼着能乘胜追击,再添新功。
李骜躬身行礼后,缓缓开口:“陛下,臣此次回朝,除了禀报贸易成果,还有一事恳请陛下恩准——臣想请陛下下旨,重开海禁,允许民间商船在官府监管下出海贸易,同时扩大水师规模,保障海上商路安全。”
此话一出,厅内瞬间安静下来。
老朱端着茶杯的手顿在半空,眉头微微皱起——海禁是他登基初期定下的国策,当年为了防范倭寇、稳定沿海局势,他亲自下令“片板不许下海”,如今要重开海禁,不仅是推翻自己先前的决策,更要面对朝堂内外的阻力。
“重开海禁……”老朱沉吟片刻,语气带着几分犹豫,“海外贸易的利润,朕看在眼里,也确实动心。可海禁是朕定下的规矩,如今贸然更改,怕是会让朝野议论纷纷。”
“更何况,江南的士绅大族,这些年靠着内河漕运与陆上商路赚得盆满钵满,若是重开海禁,民间商船出海贸易,定会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定然会暗中阻挠,到时候朝堂之上怕是又要掀起风波。”
太子标也点头附和:“父皇所言极是。江南士绅在朝中根基深厚,不少官员都与他们有牵连,若是他们联手反对,重开海禁之事怕是难以推行。”
几位重臣也纷纷面露难色,户部尚书杨靖忍不住说道:“镇国公,重开海禁固然能带来更多收益,可风险也不小。万一倭寇趁机卷土重来,或是民间商船与外邦勾结,反而会给沿海带来麻烦。”
面对众人的顾虑,李骜却笑了起来,语气从容:“陛下,太子殿下,诸位大人,臣今日在码头将金银与货物公之于众,并非只是为了展示贸易成果,更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看到海外的巨大财富。”
他上前一步,继续说道:“江南士绅虽想垄断商路,阻挠海禁重开,可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看着他们独占利益。北方的商贾,这些年靠着与草原的互市已有不少积累,若是知道海外贸易利润更高,定会争相支持重开海禁;沿海的渔民与船户,世代以海为生,海禁断了他们的活路,如今有机会重操旧业,自然会全力拥护;更何况,军中将士、各地官府,都能从海外贸易中获得好处——水师可通过护航获得赏钱,官府可通过征收关税增加收入,这些人都不会眼睁睁看着江南士绅阻挠海禁重开。”
“臣今日把金银摆在码头,就是要让这些势力看到‘好处’,让他们主动站出来,与江南士绅抗衡。到时候,即便江南士绅暗中作梗,也孤掌难鸣。朝堂之上,支持重开海禁的声音定会压过反对之声,陛下再顺势下旨,既不会落得‘推翻旧制’的非议,又能顺利推进海禁重开,岂不是两全其美?”
老朱听着,眼中的犹豫渐渐消散,忍不住拍了拍桌子,哑然失笑:“好你个李骜!朕还以为你只是运气好,赚了些金银,没想到你早就算计好了这一步!连朝堂上的势力制衡都考虑到了,朕倒是小瞧你了!”
太子标也恍然大悟,笑着说道:“阿骜这招真是高明!让利益说话,比咱们在朝堂上争辩十句都管用。有了各方势力的支持,重开海禁之事,定能水到渠成。”
几位重臣也纷纷点头称赞,先前的顾虑一扫而空。
户部尚书杨靖更是激动地说道:“若是海禁重开,民间商船与官府船队共同出海,每年的贸易收益怕是能突破千万两!到时候,国库充盈,无论是北疆建设、水师扩充,还是各地赈灾,都无需再发愁了!”
老朱站起身,走到李骜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坚定:“好!就按你说的办!朕会先让兵部、户部草拟重开海禁的章程,再在朝堂上议一议。你放心,只要各方势力能形成制衡,朕定会尽快下旨,让海禁重开,让大明的商船,能驶向更远的海洋!”
李骜躬身应道:“臣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将海外贸易办好,为大明聚敛更多财富,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驿站内的气氛重新变得热烈起来,众人围绕着重开海禁后的规划畅所欲言,从商船监管到关税征收,从水师护航到外邦交涉,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