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都护府下辖的港口、矿区一片欣欣向荣,李骜见时机成熟,便与汤和率领一支由十艘战船组成的船队,亲自前往本州巡视。
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实地查看佐渡金山与石见银矿的开采进度,确保资源能稳定输送回大明;二是借巡视之名,向京都的足利幕府施加压力,让他们明白明军对本州关键资源的掌控力,彻底断绝其反抗的念头。
船队从长崎出发,沿着本州西海岸向北航行,一路畅通无阻。
沿途的倭国港口看到明军战船悬挂的“明”字大旗,纷纷派人登船进贡物资,不敢有丝毫怠慢——如今明军在倭国的威慑力早已深入人心,无人敢触其锋芒。
三日后,船队抵达石见银矿附近的港口,早已接到消息的闽浙商帮众人,已在港口列队等候。
为首迎接的是闽浙商帮会长胡万山,此人年近五十,身材微胖,一双眼睛精明干练,早年在南洋经商,后听闻倭国矿脉消息,便带着闽浙两地的商贾联合出资,拿下了石见银矿的主要开采权。
见到李骜与汤和,胡万山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语气恭敬却不失条理:“属下胡万山,率闽浙商帮众人,恭迎镇国公与汤将军!”
“胡会长不必多礼,”李骜翻身下马,目光扫过胡万山身后的商贾,笑着说道,“今日前来,是想看看石见银矿的开采情况,辛苦诸位了。”
胡万山连忙引着众人向矿场走去,一边走一边介绍:“国公爷放心,自三个月前咱们接手矿场,便从大明运来新式的凿岩机、冶炼炉,还从江南招募了百名经验丰富的矿师,如今矿场已进入规模化开采阶段,每日都有新的银矿石产出!”
众人沿着矿道走进矿区,眼前的景象让随行的明军将士惊叹不已:宽阔的矿洞内,数百名倭民在大明矿工的指导下,使用凿岩机开凿矿石,矿石通过轨道车源源不断运往地面;地面上的冶炼工坊里,炉火熊熊燃烧,工匠们正将银矿石投入熔炉,提炼出的白银锭被整齐地堆放在仓库中,泛着耀眼的光泽。
李骜走到冶炼工坊的仓库前,看着堆积如山的白银锭,转头问胡万山:“胡会长,如今石见银矿的日产量如何?已探明的储量又有多少?”
胡万山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声音都提高了几分:“国公爷,这石见银矿的储量,多到令人难以置信!咱们目前开采的只是表层矿脉,仅这部分已开采的区域,每日就能提炼出两百两白银,按这个速度,光表层矿脉就能开采十年!更重要的是,咱们的矿师探查发现,这矿脉一路向下延伸,深处的矿石成色更好,储量更是表层的十倍不止,保守估计,这座银矿至少能持续开采数百年!”
“数百年?”汤和忍不住开口,眼中满是惊讶,“如此算来,这座银矿能为大明提供的白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李骜听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拍了拍胡万山的肩膀,鼓励道:“好!胡会长做得好!你们要继续加大开采力度,多招募倭民,多引进技术,把这座银矿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记住,咱们的目标,是把倭国的金银,尽可能多地运回大明,充实国库,减轻百姓负担!”
“属下明白!”胡万山连忙应道,眼中满是干劲,“咱们商帮众人早已商议好,下一步要再投入五十万两白银,扩大矿洞规模,再从大明引进更多冶炼设备,争取把日产量提高到三百两!”
周围的商贾与矿工们听到李骜的话,也都热血沸腾起来。
一名来自福建的矿工忍不住说道:“国公爷说得对!这开采银矿,跟直接从倭国抢钱没什么区别!咱们多挖一斤白银,大明的国库就多一分收入,百姓的赋税就能再减一分,这是天大的好事!”
“没错!”另一名商贾接话道,“咱们虽然是为了赚钱,但能为国家出力,让大明越来越强,这比什么都值!”
李骜看着众人热情高涨的模样,心中十分欣慰。
这些商贾虽以逐利为目的,却也有着朴素的家国情怀,正是这份情怀,让他们愿意投身于倭国矿脉开采,为大明输送资源。
视察完石见银矿,李骜与汤和又前往佐渡金山。
与石见银矿相比,佐渡金山的开采规模更大——江南联合商队的张万隆在此投入了巨额资金,不仅修建了更完善的矿道与冶炼设施,还建立了专门的运输线路,将提炼出的黄金锭直接通过港口运往大明。张万隆向李骜汇报,如今佐渡金山每日能产出五十两黄金,已累计向大明输送黄金三千两,后续产量还会持续提升。
在本州巡视的半个月里,李骜与汤和的行踪被幕府的眼线源源不断地传回京都——从石见银矿的冶炼工坊,到佐渡金山的矿洞深处,再到周边依附矿场兴起的村落,眼线们将明军如何指导倭民开采、如何运输金银、如何与商贾商议扩大规模的细节,一一记录在册,加急送往幕府大殿。
足利义持得知明军不仅掌控了石见银矿与佐渡金山这两座倭国最核心的矿脉,还投入巨额资金从大明运来新式凿岩机、冶炼炉,甚至在矿场周边修建驿站、医棚,以稳定矿工与倭民,心中的焦虑愈发严重。
他看着情报中“每日提炼白银两百两、黄金五十两”“计划扩大矿洞规模,日产量将翻倍”的描述,手指不住地颤抖——这些财富若是留在倭国,足以支撑幕府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可如今却要源源不断流入大明,成为明军巩固统治的资本。
他更明白,明军对本州资源的掌控已根深蒂固:矿场的关键岗位全由大明矿工与商贾把控,倭民虽参与劳作,却只负责基础体力活;周边的港口、运输线路由明军战船巡逻守卫,幕府的人连靠近都难;甚至连矿场周边的倭民,都因依赖明军提供的粮食与物资,对幕府愈发疏远。
如此一来,自己再无任何机会夺回这些关键据点,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明将倭国的金银、硫磺、木材等财富不断掠夺而去,而幕府的实力,则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逐渐走向枯竭。
而李骜在巡视结束后,便下令将石见银矿与佐渡金山本月产出的白银五千两、黄金一千两,通过船队优先运往大明。
他站在港口,看着满载金银的商船缓缓驶离,心中充满了期待——这些金银运回大明后,不仅能进一步充盈国库,还能支撑朱元璋推行更多减税、惠民政策,让大明的国力更上一层楼。
此时的倭国,已彻底沦为大明的“资源库”,而李骜主导的东海贸易与资源掠夺计划,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为大明盛世的到来,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