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断鞑虏根!立华夏威!
朕闻上古2025-09-19 16:002,563

  “陛下……”吏部尚书詹徽忍不住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迟疑。

  他并非质疑李骜的功绩,只是国公之位关乎国本,开国以来从未轻授,贸然打破惯例,恐让勋贵体系生乱。

  朱元璋却抬手制止了他,目光扫过殿内神色各异的百官,缓缓开口,声音比之前更添了几分沉雄:“詹尚书不必多言,朕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什么。”

  他站起身,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烛火下流转着威严的光泽:“你们定是觉得,李骜年纪太轻,资历太浅,封国公不合规矩,对吗?”

  殿内鸦雀无声,算是默认了他的话。

  朱元璋走到殿中,目光落在李骜身上,却对着百官说道:“那朕便告诉你们,为何非封他国公不可。”

  “你们且想想,自崖山海战之后,蒙古入主中原近百年,汉家儿郎沦为奴隶,良田被占,妻女受辱,连孔孟故里都遭鞑靼践踏。那时节,谁还记得‘中华’二字?谁还敢言‘恢复’二字?”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穿透时空的愤懑:“朕崛起于布衣,当年举兵北伐,打的便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徐达攻克大都,是要把元廷赶回草原;李文忠追击千里,是要让鞑子知道,汉人的骨头硬得很!”

  “可这些年,我们打了多少次北伐?多少次看着鞑子退回草原,喘息几年又卷土重来?为何?因为他们心里总憋着一股气——觉得自己是黄金家族,是天命所归,丢了中原不过是暂避,迟早能卷土重来!”

  百官的神色渐渐凝重起来,冯胜、李文忠等老将更是眉头紧锁。

  他们打了一辈子仗,太清楚老朱陛下说的是实情——北元虽退居漠北,却始终以“大元正统”自居,把自己视作中原王朝的继承者,连朝廷的官制、历法都沿用元廷旧制,甚至在给周边部落的文书里,仍以“大元皇帝”自居。

  草原各部也认这个“黄金家族”的招牌,无论是东部的兀良哈,还是西部的瓦剌,表面上虽各有盘算,却都默认黄金家族的大汗是草原共主,遇有大事仍会遣使朝觐。

  这种“正统”的执念,才是北疆最大的隐患。

  它让北元即便实力衰减,仍能凝聚草原各部的向心力;让蒙古人即便退到漠北,仍觉得自己只是暂时失去了中原,而非彻底败亡;让那些被明军击溃的部落,只要黄金家族的旗帜还在,便总有重整旗鼓的念想。

  徐达当年攻克大都时,元顺帝北逃后仍能号令旧部;李文忠追击千里,却始终未能彻底瓦解其核心——症结就在这里:只要黄金家族的“正统”还在,草原便总有复起的根基,北疆的战火便永远无法真正平息。

  “可这次不一样了。”朱元璋的目光转向殿外,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捕鱼儿海,“李骜这一仗,不是赶跑了几个鞑子,不是占了几座空城,他是把北元的汗廷给踏平了,把脱古思帖木儿这个黄金家族的正统大汗给生擒了!”

  老朱加重了语气:“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从今往后,草原上再没人能扛着‘黄金家族’的招牌号召各部!意味着那些世代被蒙古人压迫的部族,会看到——所谓的‘天命所归’,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意味着天下人都会明白,朕说的‘恢复中华’,不是空话,是真的把鞑子的根给刨了!”

  “自崖山以来,汉家儿女积压了近百年的郁气,就该在这一刻吐出来!自元廷入主以来,被践踏的华夏尊严,就该在这一刻拾起来!”

  朱元璋的声音掷地有声,“李骜抓回来的,何止是一个脱古思帖木儿?他抓回来的,是汉人的骨气,是中华的底气!是告诉天下,我们不仅能把鞑子赶出去,还能把他们的老巢端了,把他们的大汗捆回来!”

  他转身看向百官,目光如炬:“你们说,这样的功绩,一个侯爵承载得起吗?”

  殿内依旧寂静,可百官的神色已然不同。

  詹徽垂下了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朝服的玉带;户部尚书郁新望着李骜,眼中多了几分了然;连最讲究规矩的礼部尚书李原名,也微微颔首,似是认同了朱元璋的话。

  “朕告诉你们,承载不起!”朱元璋斩钉截铁地说道,“当年徐达攻克大都,封魏国公;李文忠奇袭应昌,封曹国公——他们是开国定鼎的功。今日李骜踏平北元汗廷,生擒正统大汗,是断鞑虏根、立华夏威的功!这功,不比开国之功轻!”

  他走到李骜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朕知道,有人觉得他年轻,可当年朕打天下时,徐达、常遇春也不过三十多岁!功勋看的是本事,是实绩,不是年纪!李骜能在捕鱼儿海的风雪里找到北元汗廷,能在数倍于己的敌军里生擒大汗,这份胆魄,这份智谋,配得上国公之位!”

  “更何况,”朱元璋的语气缓和了几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要的不只是一个国公,朕要的是告诉草原各部——谁能为大明立此奇功,谁能为华夏扬眉吐气,朕就敢给他泼天的荣耀!朕要的是让天下人看看,跟着大明干,有肉吃,有功赏,哪怕你是寒门出身,哪怕你年纪轻轻,只要有本事,朕就敢把你捧到云端!”

  这番话,说得殿内的年轻将领热血沸腾。

  常茂攥紧了拳头,邓镇眼中闪着光,他们仿佛从李骜的封赏里,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可能。

  “所以,”朱元璋回到主位,重新坐下,目光扫过全场,“封李骜为镇国公,世袭罔替,不是朕一时兴起,是因为他的功绩配得上,是因为这天下的长治久安,需要这样的功勋来镇场子!你们谁还有异议?”

  百官齐齐躬身:“陛下圣明!臣等无异议!”

  声音洪亮,再无之前的迟疑。

  他们终于明白,皇帝陛下对李骜的封赏,从来不止于对一个人的嘉奖。

  这是一场政治宣言——用一个年轻国公的诞生,宣告大明对草原的彻底胜利,宣告华夏正统的不可动摇,更宣告这个王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决心。

  李骜站在殿中,心头的错愕早已化作沉甸甸的敬意。

  他终于明白,自己肩上的,从来不止是一场胜仗的荣耀,更是近百年华夏儿女的期盼,是大明王朝稳固北疆的重任。

  朱元璋看着李骜,继续道:“之所以赐号‘镇’,是因为朕希望你记住,北疆的安宁,永远是大明的重中之重。”

  “你既以铁骑踏平漠北,便要以国公之尊,镇守好这万里河山,莫要辜负了这爵位,更莫要辜负了那些战死的弟兄。”

  李骜深深一揖,声音沉稳如钟:“臣李骜,谢陛下隆恩!臣此生定当镇守北疆,护大明无虞,若有违此誓,天地共诛!”

  他没有丝毫的骄矜,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殿内不少原本心存疑虑的老臣暗自点头。

  直到此时,满朝文武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议论声如潮水般涌起——

  “镇国公!陛下竟真的封了国公!”

  “这般不世奇功,封国公也不为过啊!想想捕鱼儿海那一仗,换了旁人,未必能成!”

  “可他太年轻了……不过二十多岁,便与徐帅、曹国公同列,这往后……”

  “陛下圣明!李将军有此才,又有此功,国公之位实至名归!”

  惊叹声、质疑声、赞许声交织在一起,却没人敢公然反对。

  毕竟李骜的功绩摆在那里,朱元璋的态度又如此坚决,谁都清楚,这位年轻的镇国公,已是大明政坛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继续阅读:第421章 群臣接纳!老朱的嘱咐!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