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午后,应天府的街道上还残留着清晨的薄雾,王钝已身着官袍,带着几名随从翻身上马。
他此行肩负着推广工厂模式、整合江南丝绸与布匹产业的重任,马鞭一挥,马蹄声清脆急促,朝着江南方向疾驰而去——他深知时间紧迫,需尽早抵达江南,摸清各地作坊实情,方能制定出贴合实际的建厂方案。
与此同时,姚广孝也已回到实业局衙署。
他屏退左右,将实业局与户部、工部、礼部的对接流程逐一梳理,提笔在纸上列出明细:与户部需每月核对资金拨付进度,确保工厂建设、设备采购的款项及时到位;与工部要协调新式织机、瓷窑工具的改良与量产,需定期召集工匠商议技术细节;与礼部则需同步贸易洽谈进度,提前备好与韩国、琉球使节会面的礼仪流程与文书。
每一项事务都标注得清晰明确,确保后续运转无缝衔接。
李骜这边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一面让人通知水师,调配十艘大型海船,专门转运工厂所需的织机、窑具与工匠;一面传信给倭岛都护府,叮嘱官员提前修缮长崎、高知的港口——拓宽码头泊位、加固堤岸、增设仓储库房,务必为即将到来的贸易商船做好万全准备。
此外,他还特意挑选了二十名熟悉外贸业务的官员,随自己一同返回倭国,负责后续与倭国、韩国、琉球商人的对接事宜。
消息很快传入宫中,朱元璋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听闻三人的分工安排,原本微蹙的眉头渐渐舒展。
他放下朱笔,手指轻轻敲击着案上的奏疏,嘴角不自觉地扬起,露出了久违的欣慰笑容。
一旁侍立的太监见此情景,也暗自松了口气——陛下近来因天灾与粮食问题时常忧心,今日总算有了开怀之事。
朱元璋转头看向前来禀报的朱标,语气中满是赞许:“骜儿这孩子,不仅有远见,还懂得知人善任。王钝务实干练,去江南主持工厂建设,定能快速打开局面;姚广孝心思缜密,留在京都统筹调度,可保后方安稳;骜儿亲自坐镇倭国,能牢牢掌控东海贸易的核心。三人各展所长,各司其职,彼此配合又互不掣肘,这般安排,既周全又高效,实乃大明之幸!”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窗外,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朕当初虽认可骜儿的贸易构想,却也担心无人能将这盘大棋下好。要知道,这事儿牵连太广——上到与韩国、琉球的邦交礼仪,下到江南作坊的工匠调度,中间还得协调户部拨款、工部造器、礼部对接,哪一环出了岔子,都可能让整个计划付诸东流。朕之前总在想,骜儿虽有远见,可单靠他一人,未必能扛住这么大的担子,万一他分身乏术,或是遇到难缠的阻力,这贸易之事怕是要半途而废。”
“如今有这三人联手,朕才算彻底放了心。王钝在江南多年,熟悉当地作坊的底细,又懂民生疾苦,让他去推工厂建设,既能压得住场面,又能照顾到工匠与农户的生计,不会出乱子;姚广孝心思细、手段稳,留在京都统筹调度,跟各部打交道时能拿捏好分寸,既不会让户部觉得咱们乱花钱,也能让工部尽快把织机、窑具造出来,把后方稳住了,前线才能安心做事;骜儿亲自去倭国坐镇,能盯着贸易的核心环节,不管是跟倭国幕府谈物资交接,还是跟韩国、琉球的商船定规矩,他都能应付得来。”
“这三人各司其职,又能彼此呼应,实业与贸易之事,朕再无顾虑。假以时日,待江南的丝绸厂、瓷器厂开了工,织出的丝绸又细又好,烧出的瓷器又美又耐用,到时候运到倭国、韩国,定能卖上好价钱;东海贸易运转起来,来往的商船多了,关税、商税一笔接一笔进国库,大明的国库定能日渐充盈。”
“等国库有钱了,咱们就不用再靠农税支撑开支,免除农税也就不是空话了——农户们不用再为交不起税而发愁,种多少收多少,都能自己留着,日子自然过得踏实;流民见家乡能安居乐业,也会纷纷回来种地,耕地多了,粮食产量慢慢也能提上来,到时候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用再受饥寒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这样的日子,想来也不远了。”
朱标也点头附和,脸上同样带着笑意:“父皇所言极是。王大人在浙江任上便有‘方岳之最’的美名,办事实在,由他负责江南产业整合,定能让丝绸、布匹的产量与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姚大师虽为僧人,却深谙世事,统筹调度之事交给您,儿臣也十分放心;再加上阿骜的全局眼光,三人相辅相成,咱们大明的盛世蓝图,定能一步步变为现实。”
朱元璋闻言,心情愈发畅快,当即吩咐太监:“传朕旨意,户部需优先拨付实业局所需资金,不得延误;工部要全力配合新式工具的改良,若有工匠提出合理建议,可酌情给予奖赏;礼部要尽快拟定与韩国、琉球的贸易洽谈方案,务必展现大明的诚意与威严。凡阻挠实业与贸易推进者,无论官职大小,皆可上报朕处置!”
“奴才遵旨!”太监躬身领命,快步退出御书房,将旨意传达至各部。
此时的大明,正如同一张被精心铺开的画卷,在君臣众人的共同勾勒下,渐渐显露出繁华的轮廓。
江南的土地上,王钝抵达苏州后,第一时间召集当地作坊主与资深工匠,在城隍庙召开议事会。
他耐心倾听众人对建立工厂的疑虑——有人担心失去自主经营的权利,有人顾虑工匠待遇,王钝一一解答,承诺工厂将采用“官府主导、工匠参股”的模式,既保障工匠收益,又能集中资源提升效率,一番话让众人放下心来,纷纷表示愿意配合。
京都的实业局内,姚广孝正与户部尚书面对面核算资金。
户部尚书起初对大规模拨款仍有顾虑,担心资金滥用,姚广孝便拿出详细的预算方案,从工厂建设成本、设备采购费用到工匠薪资,每一笔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还承诺每月提交收支明细供户部核查。
看着这份细致周全的方案,户部尚书不再犹豫,当场签字同意拨付首批五十万两白银。
而李骜也已登上前往倭国的海船。
站在甲板上,海风拂动他的衣袍,他望着远方渐渐清晰的海平面,心中满是期待。
海船满载着织机、窑具与工匠,如同承载着大明的希望,朝着倭国驶去。
用不了多久,长崎港将迎来第一批贸易商船,大明的丝绸会被倭国贵族争相抢购,景德镇的瓷器会通过韩国转运至更远的地方,而那笔源源不断的商税,将成为支撑大明发展、减轻百姓负担的重要力量。
朝堂之上,各部官员也都行动起来。
户部的官员们忙着统计各地粮库与银库的储备,确保资金调配精准;工部的工匠们日夜钻研,对传统织机进行改良,将织造效率提升了三成;礼部的官员们则忙着学习韩国、琉球的礼仪习俗,为即将到来的贸易洽谈做准备。
整个大明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每一个部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实现那个“国库充盈、百姓无税、国泰民安”的盛世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