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骜本已备好登上船只准备返回倭国,却在出海后临时改变了主意。
他看着案上韩国传来的密报,指尖轻轻划过“李成桂威化岛回军,废立王瑶,王禑、王昌被杀”的字样,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眼下韩国局势混乱,正是拉拢李成桂、将其纳入东海贸易圈的绝佳时机。
若能与这位掌控韩国实权的枭雄达成合作,不仅能为大明增添一个稳定的贸易伙伴,还能借其力量牵制倭国,进一步稳固东海局势。
次日清晨,李骜便传讯给倭岛都护府,命汤和暂代处理港口修缮与贸易筹备事宜,自己则亲自挑选了二十名精通外交与商贸的属官,带着满载大明丝绸、瓷器与茶叶的十余艘海船,改道驶向韩国。
海船乘风破浪,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十日后,便抵达了韩国的重要港口——仁川。
此时的韩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自去年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军,流放权臣崔莹后,韩国王廷的实权便已落入李成桂手中,韩国末代大王王禑不甘心大权旁落,暗中派人暗杀李成桂,却因行事不密而败露。
李成桂借此机会,以“王昌非恭愍王后代,不许入朝”为由,废黜王昌的王位,改立韩国宗室王瑶为恭让王,随后又将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华,同年十二月,二人皆被秘密处死。
一连串的变故,让韩国朝野人心惶惶。
旧贵族对李成桂的专权怨声载道,那些曾依附于王禑、王昌的世家大族,眼看着自家权势被李成桂一步步削弱,良田、奴仆被其麾下将领瓜分,心中虽满是怨恨,却因李成桂手握精锐的“东北面军”,麾下将士多是跟随他南征北战的亲信,军权稳固如山,只能敢怒不敢言,私下里虽常有非议,却无人敢公开反抗。
底层百姓则因局势动荡、赋税加重而苦不堪言——李成桂为了维持军队开支,不得不向地方加征粮税、徭役,不少农户因交不起赋税被迫卖儿鬻女,流民遍布街巷,甚至有地方爆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虽很快被镇压,却也让韩国的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李成桂虽掌控了政权,却也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
对内需稳定朝局、巩固权力,他一面派人严密监视旧贵族的动向,稍有异动便果断打压,一面又需安抚百姓,减免部分灾区赋税,可这些举措不过是权宜之计,根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对外则需获得大明的认可,毕竟自元朝以来,韩国便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历代韩国王皆需得到中原皇帝的册封,才算得上“正统”。
而李成桂的野心远不止于掌控政权,他早已不满足于做韩国的“实际掌权者”,而是想彻底推翻韩国王朝,建立一个由自己开创的新王朝,让李氏成为韩国的皇室,名留青史。
可他深知,若得不到大明的册封,自己即便登基称帝,也不过是“僭越”的伪君,不仅会遭到旧贵族的更激烈反抗,还可能引来大明的讨伐——当年元朝便是以“韩国王室内乱”为由多次出兵,如今大明国力远胜元朝,连蒙古大汗都被大明给生擒了,若大明不认可他,他的新王朝便如同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崩塌。
因此,获得大明的支持,成为他实现帝王野心的关键一步,他甚至已暗中让幕僚草拟新王朝的国号、礼制,只待大明点头,便要举行登基大典,彻底取代韩国,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当李骜率领的大明船队出现在仁川港外时,负责港口守卫的韩国士兵顿时慌了神。
此时的仁川港,远非后世那般繁华,说是港口,实则不过是一片简陋的滩涂——岸边的码头用碎石与朽木搭建,多处因常年海浪冲刷而坍塌,露出斑驳的木茬;几间低矮的茅草屋歪歪斜斜地立在滩涂边缘,那是港口税吏与守卫的住处,屋顶的茅草早已泛黄,甚至能看到多处破洞,显然挡不住风雨;海面上零星飘着几艘小渔船,船体狭小破旧,船帆补丁摞补丁,与远处驶来的大明船队形成天壤之别。
港口周围的土地更是贫瘠,盐碱化的土壤上只长着稀疏的野草,偶尔能看到几户农家的土坯房,却多是门窗破损,院墙倒塌,显然因局势动荡,不少农户早已逃离,只留下空荡荡的院落,透着一股荒凉破败的气息。
随着大明船队渐渐靠近,那十余高大的福船愈发清晰——船体修长坚固,船帆以厚实的绸缎缝制,呈鲜明的明黄色,上面绣着“大明”二字,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船舷两侧排列着整齐的火炮,炮口泛着冷光,透着不容小觑的威慑力;甲板上的大明士兵身着统一的铠甲,手持长枪,站姿挺拔,精气神十足。
这般气派的船队,别说港口守卫,就连住在附近的韩国子民,也是生平未见。
原本在滩涂边捡拾贝壳的孩童,看到船队后吓得当场哭出声,连忙躲到大人身后;几位正在修补渔船的渔民,手中的工具“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眼神发直地盯着大明船队,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就连那些平日里还算镇定的税吏,此刻也脸色惨白,攥着税册的手微微颤抖——他们只听说过大明强盛,却从未想过,大明的水师竟如此威武。
“这……这是大明的军队吗?是来打咱们的?”一名年轻的守卫声音发颤,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长矛,却因紧张而手心冒汗。
“不清楚啊!没听说大明要对咱们动手啊!可这么大的船队,突然出现在这儿,不是来打仗,还能是来干什么?”另一名年长的守卫眉头紧锁,眼中满是不安。
人群中的议论声越来越大,有恐惧,有疑惑,还有几分茫然。
有人猜测是韩国王得罪了大明,引得大明派兵问责;有人担心战火再起,自己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生活又要被打乱;还有人想起近来加重的赋税,忍不住抱怨:“要是大明真打过来,咱们这些老百姓,可就彻底没活路了!”
负责守卫的小校虽也心慌,却知道不能乱了阵脚,他深吸一口气,厉声喝道:“都别慌!快,派两个人快马去开京报信,务必把这里的情况详细告诉李大人!其他人都守好岗位,密切盯着船队动向,不许擅自行动!”
两名士兵不敢耽搁,翻身上马,朝着汉城的方向疾驰而去,马蹄声在荒凉的滩涂上格外响亮,也让在场的韩国子民心中的不安,又加重了几分。
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那越来越近的大明船队,不知这场突如其来的到访,会给这片动荡的土地,带来怎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