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李骜也会。
当他话音一落,老朱顿时就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默默回想李骜方才提及的《南越志》、《岭表录》,又想起早年翻阅《宋史·五行志》时,也曾见过“淳熙五年,广东飓风,坏舟数百艘,覆溺者众”的记载——原来这所谓“神风”,竟是历朝典籍中早有记载的自然现象,并非倭国独有。
若是如此,那忽必烈远征倭国的惨败,便不是因为“神明庇佑”,而是因为元军不懂海洋气候,选错了出征时机,又无应对之法。
老朱越想越清晰:如果说这倭国压根就没有神风庇佑,而是李骜口中的台风,那只要根据典籍记载的规律、渔民总结的经验,避开七到九月的台风季,再让水师提前掌握“飓母晕虹”“风向转变”的预警征兆,远洋作战时就能有效规避风暴风险。
如此一来,横在大明水师面前最大的障碍便不复存在。
倭国南朝本就国力薄弱,兵力远不如北朝,若大明水师能顺利抵达九州海域,再联合足利氏的力量,南北夹击,南朝根本无力抵抗。
到那时,生擒怀良亲王、铲除倭寇根源,甚至将倭国纳入大明的朝贡体系,都不再是难事——倭国,不就是唾手可得吗?
想到这里,老朱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远征的期待。
先前因“神风”之说犹豫不决,如今看来,不过是被迷信蒙蔽了双眼。
有李骜这般懂海洋、知气候的人才,又有典籍经验可依,大明水师定能打破元军的魔咒,在倭国海疆创下不世之功。
李骜见状继续说道:“忽必烈两次远征,恰好都选在了八月——第一次是至元十一年八月,第二次是至元十八年八月,正是台风频发的季节!元军将士多是内陆人,不懂海洋气候,既没有提前勘察海域,也没有给战船做防风加固,更没有制定避风暴的预案,遇上台风自然手忙脚乱,战船被吹翻、士兵被淹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所谓的‘神风庇佑’,不过是倭国人为了鼓舞士气、吓唬外敌编造的谎言!”李骜语气笃定,“当年元军撤退后,倭国南朝为了彰显自己‘得天助’,便刻意渲染‘神风’之说,让百姓以为是神明在保护他们,同时也让其他势力不敢轻易攻打。久而久之,连元人都信了这说法,却不知根本是自己不懂海洋气候,选错了出征时机!”
为了让众人信服,李骜还举例道:“景隆与增寿前往倭国,特意询问过当地渔民与老船工,他们都能准确说出每年台风出现的大致时间与海域——七月多在九州南部,八月会北移至本州附近,九月后便会减少。”
“只要避开这几个月,或是提前观测到风暴迹象,及时避入港口,就能避开台风。”
“而且台风的特征明显风暴来临前,天空会出现积雨云,海面会突然平静,海水会异常上涨,只要掌握这些征兆,就能提前预警。”
他顿了顿,看向老朱:“陛下,元军之所以败,不是因为‘神风’,而是因为不懂海洋、轻视气候。元军将士多是内陆出身,惯于骑射陆战,对海上的潮汐、洋流、风暴一无所知,既没提前勘察倭国海域的气候规律,也没向沿海渔民请教避风暴之法,甚至连战船都未做防风加固——他们以为凭着铁骑之勇,便能横扫海上,却不知海洋作战的关键在‘顺势’,而非‘硬闯’,这般轻视自然规律,不败才怪。”
“更何况,最简单的道理,倭国不慕教化、不知恩义、不懂廉耻——南朝怀良亲王冒用正统之名欺瞒陛下,纵容倭寇劫掠我大明百姓、杀害我大明使臣,连基本的邦交礼仪都弃之不顾;倭国倭寇烧杀抢掠,所到之处民不聊生,手上沾满无辜者的鲜血,这般秉性卑劣的化外蛮夷,与畜生无异。天地间的神佛,向来庇佑的是仁善、守礼之辈,岂会庇护这般作恶多端、残害生灵的恶徒?所谓‘神风庇佑’,不过是他们为掩饰自身孱弱、吓唬外敌编造的谎言,若是真有神佛,第一个要惩戒的,便是怀良亲王与那些倭寇才是!”
“如今我大明水师有沿海渔民做向导,有老船工传授经验,还能提前勘察海域、制定防风预案,只要避开台风季节出征,再给战船加固船身、增设防风索,就能有效应对风暴风险。更何况,我大明水师的福船,船身高大、船底宽阔,抗风浪能力远胜元军当年的战船,即便遇上小规模风暴,也能从容应对,绝不会重蹈元军覆辙!”
众人听着李骜的解释,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
沈缙忍不住问道:“李国公所言当真?那‘神风’真的只是台风?”
“千真万确!”李骜点头,“臣可以立下军令状,若是水师远征时因台风受损,臣愿承担所有罪责!”
老朱眼中也重新燃起光芒,他站起身,走到李骜面前,语气带着几分激动:“好!好一个李骜!竟能勘破这‘神风’迷局,解了朕的心头大患!朕先前还担心重蹈元军覆辙,如今听你这么一说,倒是放心了不少!”
太子标也松了口气,笑着说道:“阿骜果然见多识广!若是早知道‘神风’只是台风,咱们也不必如此担忧了。不过,即便没有‘神风’之险,水师远征仍需谨慎,还是等水师训练成熟、做好万全准备,再出兵不迟。”
“太子殿下过于谨慎!”李骜躬身道,“臣并非主张贸然出兵,而是眼下恰是远征的好时机,有三大优势可借。”
“其一,此刻乃是秋季,刚过台风频发的七八月,倭国南部海域气候趋于稳定,海面风浪平缓,既能完美避开台风风险,又能让水师将士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中适应远洋航行,无需担忧风暴折损;其二,我大明已与北朝足利氏确立邦交,足利氏为求大明支持,承诺会提供南朝布防图、补给港口,甚至愿派船队配合围剿——有北朝作为内应,我水师可直捣南朝腹地,无需担心地形不熟、补给短缺;其三,海外贸易刚刚成型,韩国、倭国北朝的商路虽通,但东南沿海仍有倭寇觊觎,倭国南朝更是倭寇的根基所在。若是此刻击溃南朝,擒获怀良亲王,既能彻底铲除倭寇根源,也能向东海诸国彰显大明水师的实力,此后大明商船往来于东海之间,便再无人胆敢轻视劫掠,贸易之路才能真正安稳,后续拓展南洋商路也会更顺利。”
顿了顿,李骜继续补充道:“咱们无需等到来年,可即刻让水师从天津出发,先以‘远洋拉练’的名义驶向倭国北朝海域,与足利氏船队汇合后,再顺势南下围剿南朝。这般出其不意,既能打南朝一个措手不及,又能借实战锻炼水师,还能趁热打铁巩固贸易成果,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老朱点头应允:“好!就按你说的办!水师远洋拉练之事,由你全权负责;与北朝的联络,就交给李景隆与徐增寿。”
“朕倒要看看,待水师出征后,能不能一举荡平南朝,让那怀良亲王知道,大明的威严,绝不容许任何人践踏!”
李骜躬身领命,心中松了口气。
不枉他费这么多口舌啊!
该死的倭人!
准备好还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