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5章 顾虑重重!倭国有神风庇佑?
朕闻上古2025-09-24 15:402,483

  老朱听后颇为意动。

  毕竟码头上面就摆着金银物资,足够撑起一场远征了。

  但即便如此,太子标仍有顾虑:“可远洋作战变数太多,水师将士多是北方人,不熟倭国海域的洋流与气候,若是途中遭遇风暴,或是与南朝水师交战时受挫,不仅会损失兵力、折损船只,还会让大明颜面扫地,反而得不偿失。不如再等半年,待水师完成远洋适应性训练、新造的福船全部下水,船只与将士都准备妥当,再做打算也不迟。”

  太子标的话音刚落,兵部尚书沈缙便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补充:“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臣还有一事需向陛下禀明——昔年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远征倭国,第一次调动战船九百艘、士兵三万余人,第二次更是集结了蒙汉大军二十万、战船四千余艘,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可最终却都以惨败告终。”

  “忽必烈的蒙古铁骑,那是何等强悍?当年能横扫欧亚大陆,连金、西夏、南宋都挡不住,可偏偏折在了倭国海疆。”沈缙的声音愈发沉重,“尤其是第二次远征,元军本已在九州登陆,眼看就要突破南朝防线,却突然遭遇一场诡异的大风,战船被吹翻大半,士兵死伤无数,剩余兵力也因失去补给被迫撤军。”

  “此后朝野便传言,倭国有神风庇佑,凡外敌入侵,必会有神风相助,元军的惨败,便是神风所致。如今我大明水师刚起步,论规模与战力,尚不及当年元军的十分之一,若是贸然远征,万一再遭遇‘神风’,后果不堪设想啊!”

  沈缙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得众人心里发凉。

  礼部尚书李原名也立刻应声,按照记忆朗声念道:“《元史·外夷传》有载:‘至元十八年,师至日本平户岛,遇飓风,船为风所坏,诸将各择坚船乘之,弃士卒十余万于山下……日本兵来战,尽死。’”

  “《韩国史》亦记:‘是夜,大风雨,战舰皆破,兵尽溺死,元帅洪茶丘、金方庆仅以身免。’这两则记载,都明确提到了那场摧毁元军的大风,当时元军将士皆称其为‘神罚之风’,认为是倭国神明发怒,专门来阻挡外敌。”

  李原名话音一落,语气带着几分忌惮:“元军两次远征,都因大风失利,绝非偶然。如今想来,那所谓的‘神风’,或许真有诡异之处。若是我大明水师远征,万一也遇上此等大风,怕是会重蹈元军覆辙,到时候不仅讨不回颜面,反而会让四方邦国嘲笑大明自不量力。”

  厅内瞬间陷入一片沉默。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脸上都满是犹豫与担忧——忽必烈时期的元军,可不是元末那些缺粮少饷、军纪涣散的松散义军,而是从蒙古草原一路杀出来的虎狼之师:他们曾横扫中亚、踏平东欧,连金国的铁浮屠、南宋的水师都不是对手,论战力、论经验,皆是当时天下顶尖。

  可就是这样一支不可一世的军队,两次远征倭国却都折戟沉沙,第一次损兵折将退回韩国,第二次更是近乎全军覆没,二十万大军只剩寥寥数人逃回。

  连蒙古铁骑都败在了倭国海疆的“神风”之下,如今大明水师并不算强,大多靠着巢湖水师那点底蕴,将士多是新募,战船半数还是修缮的旧船,既无远洋作战经验,又无元军那般强悍的战力,凭什么能越过千里海域,打赢这场远征?

  若是重蹈元军覆辙,不仅水师会毁于一旦,大明好不容易树立的国威也会一落千丈,到时候韩国、北朝怕是都会轻视大明,海外贸易与邦交都会受影响,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老朱也皱紧了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案,发出“笃笃”的轻响。

  他虽不愿承认,却也清楚沈缙与李原名的话句句在理——元军的教训就摆在眼前,绝非危言耸听。

  当年忽必烈为了远征倭国,几乎掏空了北方的粮草储备,调动了韩国的全部造船工匠,连江南的水师都抽调了半数,可最终还是因“神风”惨败。

  如今大明刚结束北伐,百姓还未完全休养生息,水师更是刚起步,若是强行远征,一旦遭遇“神风”,损失的何止是兵力与船只?

  国库会被掏空,民生会受拖累,甚至可能引发地方动荡。

  更重要的是,大明国威会因此扫地——连元军都打不赢的仗,大明输了,只会让四方邦国觉得大明不如前朝,日后再想震慑倭寇、稳固海外贸易,怕是难上加难。他越想越觉得顾虑重重,原本因李骜提议而燃起的远征念头,也渐渐冷了下去。

  他沉吟片刻,终于缓缓开口:“罢了,远征之事,还是暂且搁置吧。正如太子与诸位爱卿所言,风险太大,没必要拿水师的家底去赌。”

  就在众人以为此事已定,准备散去时,李骜却突然大笑起来,笑声爽朗,打破了厅内的凝重气氛。

  众人皆是一愣,纷纷看向他——此刻满朝文武都在担忧“神风”之险,他为何反而发笑?

  老朱也有些不悦,沉声道:“骜儿,你笑什么?难道觉得朕与诸位爱卿的顾虑是多余的?”

  “陛下息怒,臣并非嘲笑诸位,而是觉得‘神风’之说,实在荒谬!”李骜收住笑声,神色变得严肃,“臣敢问陛下与诸位大人,这世上哪有什么‘神风’?忽必烈远征时遭遇的大风,根本不是什么神明庇佑,而是海上常见的台风!”

  “台风?”众人皆是一愣,从未听过这个名号。

  李骜点头解释:“所谓台风,是夏秋季节海上常见的强风暴,因海面温度过高,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风力能达到十级以上,足以吹翻大船、摧毁营地。”

  “古籍《南越志》里就记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这里的飓风,指的便是台风,足见古人早有认知。”

  “唐代顾云在诗中形容台风,‘飓风忽起云颠狂,波涛摆掣鱼龙僵。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其威力之大,能让天地失色,鱼龙都为之畏惧,江水仿佛要将大地都掀翻。”

  “臣早年曾翻阅过沿海渔民的记载,也与水师老船工聊过——每年七到九月,倭国南部海域都会出现这种风暴,渔民们称之为‘秋台’,都会提前避港,绝不出海。唐朝《广东事宜风土纪》里也写‘南中五六月长风,迄七月止。每发或三日,或七日,大害农穑’,讲的就是台风常发于夏秋,不仅危害出海行船,对农事庄稼也破坏极大;南宋范成大也在诗里写‘飓母从来海若家,青天白地忽飞沙。砰訇磔裂乾坤响,万瓦飞空如转瓦’,生动描绘出台风过境时飞沙走石、屋瓦翻飞的恐怖景象。”

  “而且台风来前,往往有征兆。《岭表录》记载‘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当天空出现如虹的光晕,便是台风将至的信号;渔民之间还流传‘东风转北,搓绳缚屋’的谚语,意思是风向从东风转为北风时,就得赶紧加固房屋,台风要来了。只要掌握这些规律,提前防备,水师便能避开台风的正面冲击。”

  此话一出,全场皆寂。

  神风?

  还是台风?

继续阅读:第466章 成功!水师远洋拉练!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