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揭露!士绅缙绅的卑劣秉性!
朕闻上古2025-07-28 18:022,305

  暮色初临时,李骜被召入乾清宫。

  原本他还在水泥厂巡视,骤然间接到口谕,立刻就动身赶回京城。

  走进御书房后,李骜却发现气氛颇为古怪。

  老朱脸色阴沉地坐在龙椅上,太子标则垂手侍立在旁。

  这等场面,平日里可不多见啊,父子俩这是又闹别扭了?

  老朱瞧见李骜来了,摆了摆手制止李骜行礼。

  “行了,别整那些虚礼了。”

  听到这话,李骜饶有兴趣地开口追问道:“舅爷,这是怎么了?您跟殿下又吵架了?”

  说起来,老朱与太子标真是罕见的帝王与太子。

  寻常帝王对于太子,心思复杂如深潭迷雾,既盼着储君能文韬武略承继大统,又忌惮其锋芒过盛危及皇权。

  帝王紧握权柄的手掌从不愿轻易松开,哪怕面对亲生骨肉——汉武帝晚年猜忌日重,巫蛊之祸酿下太子刘据自刎的惨剧;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登位后,亦在李承乾与李泰的储位之争间反复权衡,最终无奈贬黜太子。

  可朱元璋与朱标却截然不同,老朱恨不得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放手让太子监国理政、裁断政务,甚至默许朱标在朝堂培植羽翼。

  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期许,在波谲云诡的帝王家,堪称封建王朝权力传承史上的异数。

  朱元璋与太子标,比之君臣,更是父子。

  听到李骜的询问,老朱没好气地瞥了太子标一眼,笑骂道:“还不是因为标儿出了纰漏,走漏了些许风声,致使你沦为了众矢之的。”

  话音一落,老朱就将一摞奏折推在李骜面前:“你看看!天下汹汹,都是弹劾你的奏章,骂你是祸国奸佞!”

  李骜一听顿时就乐了,非但没有慌乱,反而觉得好笑。

  他随手拿起一封奏章,只见里面写着“重农抑商乃立国之本,轻信谗言势必动摇社稷”,诸如此类的话语简直不要太多。

  随手翻了翻,李骜就将奏章恭恭敬敬地放了回去。

  老朱见他神色如常,顿时就好奇地追问道:“人家弹劾你攻讦你,你怎么一点不生气?”

  “为什么要生气?”李骜轻笑道,“这么多人弹劾攻讦我,证明我李骜有本事啊!不然他们会去攻讦一个草包吗?”

  此话一出,老朱与太子标顿时哭笑不得,先前凝重的气氛也渐渐缓和了不少。

  “舅爷可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官员弹劾我?”

  李骜话锋一转,激起了老朱的兴趣。

  “他们真是在忧国忧民,为了社稷为了百姓着想吗?”

  老朱听后眯起眼睛,追问道:“骜儿,你的意思是……”

  “这些人不过是为他们自己着想罢了。”李骜冷笑道,眼底淬着寒芒,“实业兴邦政策下,百姓除了耕田种地这一条生路,还可以选择进入工厂做工赚钱养家,这对士绅缙绅而言就是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

  “自科举取士以来,这些人凭借功名特权圈占万亩膏腴,用田契和租佃契约编织成无形的枷锁。百姓想要活命就得耕种出粮食自给自足,而想要耕种就要田地,于是只能在田租盘剥下低头,在徭役赋税中折腰。久而久之,乡野祠堂的族规比王法更管用,士绅的一句话胜过官府十道文牒,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无冕之王。”

  话说到这儿,李骜的声音愈发冷冽:“但现在实业兴邦政策下的工厂模式却撕破了这层假象。当百姓发现不用再看地主脸色,不用被田租压弯脊梁,仅凭双手就能挣得温饱,那些靠土地吸血的蠹虫怎能不慌?”

  “他们害怕失去免费的劳力,恐惧无法再随意役使佃户,更畏惧失去对地方的绝对掌控。所以才会煽动言官弹劾,勾结京官阻挠,恨不得将工厂烧成灰烬——因为这不仅是在抢他们的财源,更是在斩断他们作威作福的根基!”

  此话一出,老朱豁然起身,眼中满是寒芒。

  “骜儿,你为何会有这种……想法?”

  “因为我自己以前就是个佃户啊!”李骜苦笑道,“舅爷可知,一个村镇里面,大部分田地,都是谁的?”

  听到这话,老朱与太子标都是若所有思,联想到李骜方才的话语,似乎抓住了什么。

  “没错,就是这些士绅乡绅的。”

  李骜直接给出了答案。

  “士绅乡绅享有功名特权,不用承担徭役,也可以减免一定赋税,但实际上这些士绅乡绅不是少一些赋税,而是他们会想方设法地不缴纳赋税!”

  李骜喉间溢出一声冷笑,像淬了冰碴的刀刃,“寒窗苦读换来的功名,早成了他们巧取豪夺的遮羞布。那些所谓‘耕读传家’的牌匾背后,藏着的是万亩良田的兼并文书,是州县衙门里翻不完的阴阳田册。”

  “因为功名特权,这些读书人可以大肆兼并田地,而乡野百姓甚至会主动将自己的田地投献给他们,宁愿做这些士绅乡绅的佃户,也不愿做个自耕农向朝廷缴税,舅爷知道为什么吗?”

  这一次,连太子标都露出了茫然之色。

  “李骜,这不可能!”

  “他们做了佃户之后,租金多少全都是这些士绅乡绅一句话的事情,连官府衙门都管不着。遇上心黑的士绅,收租能收到八九成,剩下的口粮连熬过春荒都难!”

  “相反,朝廷规定三十税一,就算江南赋税繁重,也不过二十税一。难道老百姓真的疯了傻了,放着轻徭薄赋的活路不要,非要往虎口送?”

  不得不承认,朱标到底是大明王朝的储君,对朝廷这些基本常识还是十分了解。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士绅乡绅!

  “太子殿下想过没有,士绅乡绅通过兼并田地,几乎掌控了整个乡野的田地,那县令想要征赋收税,是不是要跟这些士绅乡绅虚与委蛇,是不是要受制于这些士绅乡绅?”

  这一点,是最基本的常识。

  县令号称“百里之侯”,身着朝廷命服、手握印绶,看似是地方乡野的第一人,可实际境况却如履薄冰。

  当大片膏腴良田尽入士绅囊中,阡陌间穿梭的佃户只知东家姓氏,不识朝廷官印。

  按时按量征收赋税是考核县令的第一要务,可翻开田亩账簿,满纸皆是诡寄、飞洒的舞弊伎俩。

  稍有良知的县令想要彻查,迎接他们的或是宗族祠堂的联名状,或是御史台突如其来的弹劾;圆滑世故者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与士绅沆瀣一气。

  傻子都知道这些盘根错节的士绅碰不得——得罪了他们,轻则赋税征缴落空,考核时被冠上“治政无方”的罪名;重则遭人构陷,乌纱难保。

  所谓的“百里之侯”,不过是戴着镣铐起舞的傀儡,在朝廷政令与地方豪强的夹缝中,艰难维系着岌岌可危的平衡。

  面对李骜的追问,太子标顿时陷入了沉思。

继续阅读:第230章 血腥现实!太子标人傻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