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发行债券!郭老头你又糊涂了!
朕闻上古2025-07-28 18:032,324

  乡野小子?

  你他娘地敢不敢再说一遍?

  哪个乡野小子能比得过你啊,对国政大计信手拈来?

  老朱听后哑然失笑,没好气地给了李骜后脑勺一巴掌。

  “兔崽子,别贫嘴了,继续说下去,这宝钞到底怎么改?”

  李骜有些不满地揉了揉脑袋,迎着老朱愤怒的目光,嘟囔着开了口。

  “其二,严控发行量。设立‘钞额岁考’制度,每年由户部会同工部、刑部,依据田赋、商税等实际收入,精确核算宝钞发行量。若遇灾荒或战事,宁可开仓放粮、裁军节用,也不可随意增印半张!”

  众人听后全都愣神。

  毕竟这与他们之前的工作模式大不相同。

  其实这个也就后世的五年计划之类的,只不过现在肯定是没有办法说五年,但一年宝钞发行量还是可以确定的。

  这个时代的朝廷,基本上谈不上什么计划,给李骜的感觉就是管理非常的松散,遇到什么事情就去针对性的做事,而不会说提前进行准备,缺乏计划性。

  既然他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那这些规章制度自然要提前确定下来!

  “钞额岁考?”

  老朱一听,顿时就眼睛微微一亮。

  李骜这话无疑给他提了一个醒,不只是宝钞,还有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提前规划好新年政策,拿到新年大朝会上面公布出来。

  这个好啊,以前总觉得有点得过且过,当一天皇帝撞一天钟,现在想想似乎好像确实是缺乏一个目标和计划。

  要是提前制定好新年政策,朝廷也可按照计策推行,施政也能有章可循。

  郭允道听后却是暗暗叫苦,以前大家做事哪有什么规划,都喜欢无为而治,不折腾,美其名曰休养生息,这也是历代臣子最舒服的状态。

  只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没外敌侵扰,做臣子的每天拍拍皇帝马屁,日子就能过得舒坦。

  可这位昭武侯倒好,献出提前规划之策,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吗?

  老朱摩挲着下巴,目光渐渐锐利。

  “这倒是个好法子。可万一真有急需,难道就干等着?”

  老朱眉头拧成个“川”字,指尖无意识叩击着御案,发出有节奏的闷响,仿佛在敲打众人的神经。

  就比如说现在,朝廷就急需钱,官员俸禄还只是一方面,云南那边将士的粮饷、安置的费用等等,那都是一笔天文数字。

  若不是因为如此,他们也不会把主意打到宝钞身上。

  “自然不是。”李骜负手而立,神色愈发从容,“舅爷,这第三点,便是建立‘钞法调节机制’。”

  “古往今来,善治国者,从不是闭门造车。咱们可仿照盐引制度,发行‘宝钞债券’——朝廷若遇战事或灾荒急需用钱,便可向富商巨贾发售债券,承诺三年或五年后连本带利偿还,以某地区盐铁专营权或土地赋税作抵押。”

  “如此一来,既解燃眉之急,又无需增发宝钞扰乱市场,可谓两全其美。”

  朱标眼睛一亮,刚要开口赞叹,却被一声暴喝打断。

  “简直荒谬!”

  郭允道猛地向前踏出一步,朗声怒斥道。

  “国政大事岂容这些商贾参与?”

  “士农工商,商人居末,本就该安分守己,如今竟妄图染指朝廷财政,成何体统!”

  这位两鬓斑白的老尚书气得胡须乱颤,眼睛瞪得滚圆,仿佛李骜提出的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主意。

  李骜一听这话,顿时就被气笑了。

  “郭老头,你饱读圣贤书,可曾读过《管子·轻重》?”

  “春秋时期,管仲相齐,设‘轻重九府’,行盐铁专营,与商贾共商国是。齐国为何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正是因为管仲明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商贾手中有钱,朝廷有急时若能善加利用,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让其得利,此乃双赢之举。”

  “哼!管仲那是乱世之策,岂能与我大明盛世相提并论!”郭允道梗着脖子反驳,“商人重利轻义,一旦让他们参与国政,必定会为了私利扰乱朝纲!”

  他是个纯粹的儒生,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自然也沾染了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习性,对卑贱商贾异常厌恶,认为这些人只知道追求利益,毫无任何礼义廉耻,就是国家的毒瘤。

  正因为如此,郭允道才会站出来坚决反对!

  “郭老头你又犯糊涂了。”李骜神色一凛,声音陡然提高,“汉初文景之治,开放山林川泽,允许民间冶铁煮盐,商贾助力朝廷积蓄财富,才有了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底气;唐初太宗皇帝广开商路,与胡商互市,长安才成了万邦来朝的‘天可汗之都’。这些盛世,哪个不是与商贾相辅相成?”

  郭允道涨红了脸,刚要开口,李骜却不给对方机会,继续说道:“再说本朝,于洪武三年正式推行开中之策,当时因山西等边地急需军粮,政府募商人输粮换取盐引,凭引领盐运销于指定地区,后洪武四年始定‘中盐例’,规定五石粮食可向朝廷换取二百斤的盐引。”

  “时至今日,朝廷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保障了边境地区的粮草供应,增强了国朝的边防力量,稳定了边疆局势,解决了边境物资供应问题,而商人也从中获利,可谓皆大欢喜。”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商贾之力,用之得当,便是治国臂膀;若一味打压,反倒成了朝廷的敌人。”

  “可、可圣人云……”郭允道结结巴巴地想要搬出儒家经典。

  “郭老头,你张口闭口圣人之言,可曾记得《论语》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李骜上前半步,目光如剑,“发行宝钞债券,不过是让商贾以财换利,朝廷以信作保,这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何干?”

  “难道非要看着百姓饿殍遍野、朝廷无钱赈灾,才叫‘守礼义’?”

  面对李骜的厉声斥责,郭允道吓得后退半步,老脸肉眼可见地涨红了起来,可支支吾吾了半天,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老朱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突然重重一拍大腿:“骜儿说得对!朕当年打天下,不也收过商贾钱粮?”

  “只要对百姓有利、对朝廷有益,管他是士是商!郭爱卿,你这老脑筋,也该换换了!”

  郭允道脸色一阵青一阵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所有的反驳都显得苍白无力。

  那些被他奉为圭臬的儒家教条,在李骜列举的史实与现实的利害面前,竟成了迂腐的空谈。

  “臣……臣知错。”郭允道颤抖着声音,缓缓躬身行礼,“只是这债券之事,事关重大,还需细细斟酌条款,以防奸商钻营……”

  “这就对了嘛!”

  老朱与李骜相视一笑,总算是说服了这个倔强老头。

  太子标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随后死死地盯着李骜。

  这个家伙,真是天纵奇才啊!

继续阅读:第132章 乡野小子?这是天纵奇才!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