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举荐贤才!卓敬与练子宁!
朕闻上古2025-09-19 16:002,458

  御书房的烛火彻夜未熄,老朱、太子标与李骜围着地图,从驻军分布到屯田规划,从战马牧养到官吏选派,一点点细化着岭北行省的每一个细节。

  既然要在岭北建立行省,那么最基本的配置,地方三司都必须得有——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掌军事,哪怕初期不必像内地行省那般细分职权,各司下辖机构可以精简,但军政与民生必须严格分割开来。

  民政官员主理屯田、赋税、互市、移民安置,军事官员专司练兵、戍守、防务调度,二者互不统属,各自向朝廷负责,避免某人一身兼掌军政大权,久而久之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以致尾大不掉,重蹈唐末藩镇割据的覆辙。

  此外,岭北境内大多都是草原部落,部落林立且习俗各异,或归附或观望或暗藏异心,比之辽东多民族杂居的局势更加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族群冲突。

  所以必须要选派一位深通民政、兼具魄力与耐心的重臣前去主持大局,统筹百姓迁徙——既要从内地迁移农户、工匠充实垦殖力量,又要妥善安置不愿迁徙的当地部落;负责粮草调度——确保驻军与移民的粮食供应,协调从中原到岭北的转运线路,避免出现断供危机;推进拓荒垦殖——规划屯田区域,兴修水利,推广适合岭北气候的作物,让移民能扎根立足。

  再有就是驻军将军的挑选,此人必须是久经沙场、勇猛善战之辈,能镇住草原部落的气焰,更要懂得骑兵战术,熟悉草原作战环境,能将岭北牧场的战马转化为实打实的战力;同时需兼具忠诚与审慎,既要敢于主动出击震慑不臣,又不能擅自兴兵挑起战端,更要与民政官员相互配合而非掣肘,如此才能让岭北行省的军政体系真正运转起来,既守得住疆土,又理得好民生。

  李骜举贤不避亲,直接就推举了卓敬与练子宁。

  “陛下,卓敬此人身怀大才,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处理民政事务条分缕析,从无错漏;而且智虑深远,总能提前预判潜在的隐患,由他出任岭北布政使,统筹移民屯田、粮草转运、赋税征管,定能让岭北民生迅速步入正轨,是个不错的选择;再有就是练子宁,英迈不群,志操不凡,为人刚正不阿,最是痛恨贪墨舞弊,由他担任岭北按察使,执掌司法监察,既能约束官吏行为,又能妥善处理汉人与草原部落的纠纷,确保法纪严明,无人敢徇私枉法!”

  “更重要的是,二人都是出身实业局,这些年跟着局里打理南北商路、主持官营贸易,对商贾贸易的门道、物价核算的细则、榷场管理的章程都具备丰富的经验。岭北互市是安定部落、盘活经济的关键,让他们二人主持或协管此事,定能迅速搭建起互市框架,既保证大明利益不受损,又能让草原部落乐于交易,这对稳固岭北局势而言,远比单纯的武力压制更有效。”

  听到这话,老朱先是一愣,随后似笑非笑地看向李骜。

  “臭小子,你还真是举贤不避亲,就不怕朝野非议,指责你任人唯亲、培植党羽吗?”

  李骜闻言却笑着回答道:“陛下明鉴,臣只是举荐贤才罢了,再者说卓敬与练子宁的才华德行摆在那里,若是些庸才臣也不敢开这个口。”

  “此外士绅缙绅皆畏岭北苦寒,视之为化外之地,只当那里是风沙弥漫、蛮荒凶险的绝境,避之唯恐不及,臣实在想不到谁会主动请缨前去岭北担任布政使、按察使这等要职。”

  “即便朝廷强行下旨任命,那些惯于在中原舒适地界做官的人,也定会找尽理由互相推诿,要么称病请辞,要么拖延不前,即便最终到了任上,也多半是抱着敷衍塞责的心思,只盼着早日调离,哪会真心实意地为岭北谋划长远?”

  “卓敬与练子宁却不同,他们跟着臣在实业局历练多年,早已不是那种贪图安逸的酸儒,既耐得住辛苦,又有实心办事的魄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清楚岭北的战略意义,也认同经营岭北的长远价值,让他们去,必定会全力以赴,不会因环境艰苦而退缩。”

  “臣举荐他们,是为陛下分忧,为大明守土,绝非出于私情。若真有人非议,不妨让他们与卓、练二人比一比才德、论一论心志,看看谁更能担起这份重任——若有更合适的人选,臣甘愿领受任人唯亲之罪。”

  太子标沉吟片刻,目光落在堪舆图上的岭北区域,语气笃定地开口:“父皇,儿臣觉得阿骜所言极是,当支持他的举荐。”

  “卓敬与练子宁这二人,儿臣虽未曾深交,却也早有耳闻。他们在实业局任上时,主实业局事务、拓展各地商路,皆有实效,可见确有才干。年纪虽在四十岁左右,不算资深老臣,但若论办事能力与务实作风,朝中不少须发斑白的官员未必及得上他们。”

  “诚然,将二人超擢为岭北布政使、按察使这等封疆大吏,一步跨过上百级官阶,定会引起朝野非议,说什么‘骤登高位’、‘不合规矩’的话怕是少不了。可儿臣以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岭北局势如此复杂——既要安抚移民,又要调和部落,还要兼顾屯田与互市,寻常士绅缙绅连去都不愿去,即便硬派过去,也只会因畏难而误事。”

  “既然如此,倒不如索性启用实业局这些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们熟悉钱粮调度,懂商贾之道,又敢闯敢干,正好契合岭北当下的需求。尽早让他们到任,才能尽快厘清岭北政务,让民政、司法与军事配合起来,免得夜长梦多。”

  “至于非议,待日后岭北局面打开,卓、练二人做出实绩,流言自会不攻自破。眼下要紧的是抓住时机,让岭北行省尽快运转起来,这才是关乎大明北疆安稳的头等大事,些许非议,当忍则忍。”

  老朱听后欣然颔首,对朱标的这个回答颇为满意。

  他当然知道李骜不是在培植党羽,这小子自入仕以来,所思所虑无不是大明江山,举荐卓敬与练子宁,显然是出于对二人才能的认可和对岭北局势的考量,纯属一心为公,举荐贤才。

  事实上,老朱本就看重实业局。

  这些年实业局在官营贸易、工坊建设等方面屡有建树,为朝廷盘活了不少财源,是推行新政的重要力量。

  若是将卓敬与练子宁这两位实业局出身的官员超擢为封疆大吏,无疑能进一步扩展实业局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让那些一直观望甚至抵触新政的官员看看,实业局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属机构。

  到时候满朝文武都会明白,只要紧跟实业局的脚步,踏实推行朝廷的新政,为江山社稷办实事,即便出身非传统科举正途,也能获得破格提拔,加官进爵的机会就明明白白摆在眼前。

  这既能激励实业局的人更用心办事,也能倒逼其他官员转变观念,不再固守陈规,如此一来,新政推行便能少些阻碍,朝廷的政令也能更顺畅地通达四方。

  “那好,就这二人吧!”

继续阅读:第432章 磨刀石!年轻武勋的锋芒!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