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磨刀石!年轻武勋的锋芒!
朕闻上古2025-09-19 16:003,085

  布政使与按察使的人选既定,御书房内的气氛轻快了不少,可老朱指尖在地图上划过岭北边界时,眉头又微微蹙起。

  三司之中,布政使掌民生,按察使掌法纪,皆为根基,可指挥使掌兵权,镇守一方安危,尤其岭北地处草原腹地,指挥使的担子比前两者更重几分。

  “卓敬与练子宁的差事定了,可这岭北都指挥使,才是真正的关键。”

  老朱的声音带着几分凝重,“此人既要练出能纵横草原的铁骑,又要护得互市榷场周全,更得随时应对部落袭扰,稍有差池,便是满盘皆输。必须是作战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方能镇住场面。”

  说着,他目光不自觉地扫向李骜,眼底藏着几分期许。

  李骜与太子标都看得出,老朱心里头最属意的人选,正是李骜——论战略眼光,他能看透岭北布局的深意;论实务能力,他主持实业局多年,调度粮草、统筹全局不在话下;论军心威望,他少年从军,多次立下赫赫战功,还生擒了北元大汗,凭战功挣下的名声,军中将领无不敬服。

  可这念头刚冒出来,就被老朱自己按了下去。

  他轻叹一声,语气里带着惋惜:“本想让你亲自去,可你手头的实业局离不得人,新政正推到关键处,工坊的改制、水师的出海,桩桩件件都得你盯着,实在抽不开身。”

  李骜闻言躬身道:“陛下明鉴,臣确有牵绊,岭北指挥使一职,需得是能常驻边疆、专司军务之人,臣分身乏术,不敢领命。”

  老朱点点头,转头看向太子标:“标儿,你觉得谁合适?”

  太子标沉吟片刻,朗声道:“父皇,儿臣以为,宋国公冯胜或是颍国公傅友德皆可。冯胜久镇北疆,熟悉蒙古战法;傅友德勇猛善战,北伐时也随军立功,对岭北地形了如指掌。二人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名将,由他们坐镇岭北,定能万无一失。”

  这两人皆是开国功勋,论资历、论战功,的确是不二人选。

  老朱听着微微颔首,显然也认可这个提议,可手指仍在案几上轻轻敲击,似在权衡什么。

  就在这时,李骜却开口道:“陛下,太子殿下,臣有不同想法。”

  老朱抬眼看向他:“哦?你说说看。”

  “冯、傅二位国公固然是名将,可如今北元已灭,草原部落四分五裂,朝廷短时间内怕是不会再有大规模战事。”

  李骜语气沉稳,“这对百姓而言是天大的好事,可对武将勋贵来说,却未必是幸事——天下承平,他们没了沙场历练的机会,更没了建功立业的舞台,长此以往,年轻一辈的将领如何成长?”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清晰:“臣以为,岭北指挥使不妨由年轻将领担任。比如魏国公徐达的嫡长子徐允恭,此人虽年轻,却随父征战多年,弓马娴熟,长于军务,更难得的是心思缜密,懂军纪、善练兵,绝非纨绔子弟。再辅以延安侯唐胜宗、临川侯胡海这些老将做副手,既能压阵,又能传帮带,岂不是两全其美?”

  “还有常茂、邓镇这些家伙,都是开国功臣之后,年纪轻轻便有一身武艺,不如也扔到岭北去历练。让他们跟着徐允恭,从副手将佐做起,熟悉草原气候,学草原战法,将来才能接得住父辈的班。”

  这番话让老朱与太子标都愣住了。太子标率先反应过来,眼中闪过一丝明悟:“阿骜是说,借岭北这块地,给年轻将领搭个台子?”

  “正是!”李骜点头,“武将勋贵最怕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后继无人。如今朝中能打的,多是父皇一辈的老将,可他们总有老去的一天。”

  “二三十年后若再起战事,朝廷难道要指望那些从未上过战场、躺在父祖功劳簿上好吃懒做的膏粱子弟?岭北局势复杂,既要防部落异动,又要练铁骑、护互市,正是磨练年轻将领的最好去处——打得了小仗,守得住营地,将来才能扛得起大战。”

  他看向老朱,语气恳切:“徐允恭是徐达长子,身份足够镇住场面;有唐胜宗、胡海这些老将辅佐,能补他经验之缺;常茂、邓镇这些年轻人跟着,既能形成梯队,又能让功勋世家看到希望——朝廷没忘了他们的后代,只要肯历练,自有出头之日。如此一来,武将勋贵才能传承有序,大明的军威才能代代延续。”

  老朱沉默了,手指停止了敲击,案几上的木纹在烛火下明明灭灭,映得他脸上的沟壑愈发深沉。

  他目光深邃地看着李骜,仿佛要将这年轻人从里到外看个通透——这小子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些不寻常的想法,却又偏偏切中要害。

  他打了一辈子仗,从濠州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的火光冲天,从驱逐元廷的千里奔袭到五征漠北的黄沙漫天,最清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道理。

  一支军队的魂,全在将领身上;而一个王朝的军威,更要看有没有能扛事的将才梯队。

  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徐达的沉稳、常遇春的勇猛、李文忠的机敏、冯胜的持重……一个个都是能顶起半边天的人物。

  可如今,徐达也快解甲归田了,常遇春英年早逝,邓镇因病逝世,李文忠也不复当年勇,剩下的冯胜、傅友德虽还能战,却也都是鬓角染霜的年纪,再难像年轻时那般纵横捭阖。

  至于年轻一辈,除了眼前这个李骜,在战场上真能独当一面、让他放心交托兵权的,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

  多数勋贵子弟要么沉溺于父辈荣光,要么只懂纸上谈兵,真要拉到草原上,怕是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李骜的提议,看似只是在为岭北选一个指挥使,实则是在为大明的军事实力铺路——他不仅看到了眼下岭北的防务需求,更看到了二三十年后的隐患。

  这哪里是举荐将领,分明是在为大明的武将体系续命。

  历朝历代,多少王朝盛极而衰,往往都是从“无将可用”开始的。

  太平日子过久了,武将没了用武之地,后辈得不到历练,一旦战事再起,只能仓促应战,败亡也就在所难免。

  这份长远眼光,比单纯推荐一个沙场老将更让他心头一震。

  寻常人看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李骜看的却是江山社稷的长远。

  他这是要借着岭北这块磨刀石,把年轻一辈的锋芒磨出来,让那些勋贵子弟知道,父辈的功勋护不了他们一辈子,想承袭爵位、想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就得自己去战场上挣。

  老朱的手指缓缓摩挲着案几边缘,心里头那点对“用老将更稳妥”的犹豫,渐渐被李骜这番话点醒的通透取代。

  是啊,总不能指望冯胜、傅友德这些人守一辈子北疆。

  是时候让年轻人顶上来了,哪怕一开始会摔跟头,哪怕需要老将扶一把,也总得给他们机会——岭北的风沙再烈,也比将来国无强将、任人欺凌要好。

  “徐允恭……”老朱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底泛起一丝暖意,“那孩子朕见过,前年随天德来京,席间论及兵法,虽略显生涩,却有自己的见解,不似寻常勋贵子弟那般只会夸夸其谈。当时徐达还说他性子太急,需得磨一磨。”

  “去岭北,正好磨磨他的性子。”李骜笑道,“草原的风沙最能历练人,让他带着常茂、邓镇这些同龄人,一起在岭北摔打,将来定能成器。”

  老朱看向太子标,见他也点头认同,终于拍板道:“好!就按你说的办!命徐允恭为岭北都指挥使,挂征北将军印,总领岭北军务;延安侯唐胜宗、临川侯胡海为副指挥使,辅佐练兵、防务;常茂、邓镇等年轻勋贵子弟,皆调任岭北卫所,从副手将佐做起,非有战功不得升迁!”

  “陛下圣明!”李骜与太子标同时躬身应道。

  老朱看着他们,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你们啊,一个着眼当下,一个看向长远,倒真是让朕省了不少心。”

  “岭北这盘棋,有卓敬理民、练子宁执法、徐允恭掌兵,再加上你在后方主持实业局调度粮草、打理互市,朕看能成!”

  他起身走到地图前,大手一挥,将岭北区域整个圈住:“传旨下去,即日起设立岭北行省,以和林为治所,三司官员即刻赴任!粮草、军械从北平、山西两地调拨,务必让他们三个月内站稳脚跟!”

  “臣等遵旨!”

  御书房外的天色已经大亮,晨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那幅巨大的堪舆图上,将岭北的位置映照得格外清晰。

  老朱看着地图,仿佛已经看到了三年后的景象——和林城内炊烟袅袅,屯田地里禾苗青青,互市榷场上汉人与草原牧民交易繁忙,岭北铁骑在草原上纵横驰骋,再无部落敢南下半步。

  他看向李骜,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给你三年时间,不仅要守住岭北,还要让它活起来!让那些说风凉话的人看看,我大明的将士,不仅能打天下,更能治天下!”

  李骜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重重叩首:“臣,遵旨!定不辱使命!”

继续阅读:第433章 落子岭北!一步登天的机会!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