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党争!老朱真是狠人啊!
朕闻上古2025-07-28 17:592,459

  厅堂里面,气氛融洽。

  能够取得李文忠的支持,李骜心里面也松了口气。

  至少那些淮西武将,李文忠还是压制得住的,懂不懂五府大都督的含金量啊!

  但李文忠紧接着话锋一转,脸上笑容尽皆收敛。

  “骜儿,这党争一事,可没那么容易啊!”

  “党争?”李骜下意识地追问道:“大明立国才多久,就有党争了?”

  李文忠脸色颇为凝重,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你以为我先前为何不参与任何朝堂政务?”

  “那不是因为叔父大人性子惫懒,不求上进吗?”李骜低声嘀咕道。

  李文忠一听这话,顿时气得胡子都立起来了。

  “你知道个屁,小小年纪,不知天高地厚!”

  “其实自大明立国以来,就已经深陷党争的漩涡,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淮西集团,与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双方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歇。”

  李骜微微眯起眼,静静地听着。

  “浙东集团多是文人雅士、清流名士,空有经世之才,却在朝堂倾轧中难敌淮西文臣的狠辣手段。从开国之初起,便一直被淮西集团死死压制,刘伯温、宋濂等人的悲剧下场,便是最好的例证。”

  这事儿李骜比谁都清楚。

  宋濂,这位曾写下《送东阳马生序》、以学识德行名满天下的大儒,竟因长孙宋慎卷入胡惟庸案,在洪武十四年被流放蛮荒之地。

  昔日执掌翰林院、为太子师的一代宗师,最终在夔州荒郊凄凉病逝,徒留“开国文臣之首”的名号蒙尘。

  而刘伯温更不必说,运筹帷幄堪比诸葛武侯的奇才,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却因刚正不阿得罪李善长**。

  洪武八年,他被权相胡惟庸罗织罪名罢官去职,在忧愤交加中抱憾离世。

  坊间流传,他饮下胡惟庸派人送来的汤药后暴毙,死时腹中如刀绞,真相虽难以考证,却道尽了党争倾轧的残酷。

  原来这背后,还是两大文臣集团在明争暗斗。

  “除了这两大党派外,还有一个山西党,其魁首正是那杨宪!”李文忠敲击案几,节奏逐渐急促,“杨宪此人确有过人之才,公文批阅、钱粮调度皆能举重若轻,又游离于淮西、浙东两党之外,犹如一柄未出鞘的利刃。”

  “皇帝陛下惜其才干,破格提拔他为中书左丞,本意是借他制衡日益坐大的胡惟庸。”

  “可杨宪锋芒太露,刚得圣宠便以丞相自居,在中书省呼风唤雨。他广纳山西籍官员为羽翼,短短数月便拼凑出‘山西帮’,试图在两党纷争中杀出第三条路。”

  “这本是帝王平衡之术的绝妙棋子,偏生他错估了淮西集团的獠牙——李善长一声令下,淮西将相集体弹劾杨宪‘抵诬大臣、朋比为奸’,罗列的罪状桩桩致命,山西帮根基未稳,哪敌得过盘根错节的淮西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杨宪连同胞弟被斩于市,头颅高悬于城墙示众。”

  杨宪!

  山西帮!

  李骜喉间泛起一阵干涩,后知后觉的寒意顺着脊梁骨窜上头顶。

  他曾在史料里见过这个名字,只道是个办事得力的能臣,靠着雷厉风行的手段赢得朱元璋青睐,却不知这短短三字背后藏着如此惊心动魄的权谋博弈。

  这个被朱元璋视作心腹、安插进中书省制衡各方的棋子,终究在权力的迷局里迷失了本心,刚握着实权便开始结党营私,把帝王的信任当成肆意妄为的资本,全然忘了自己不过是棋局中的一枚过河卒子。

  史书中轻飘飘一句“犯事被诛”,将杨宪的死状写得平淡无奇,却将朝堂深处的腥风血雨尽数掩埋。

  没人知晓那些被抹去的卷宗里藏着怎样的罪名,也没人知道杨宪在狱中是否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他消失得太过仓促,如同一颗流星划过明初政坛,转瞬即逝,只留下无数谜团。

  直到此刻,李骜才恍然大悟,所谓“犯事”,不过是党争漩涡中的必然结局——当他试图脱离帝王掌控,当他的野心威胁到淮西集团的根基,等待他的,唯有粉身碎骨的下场。

  这场发生在多年前的权力绞杀,此刻却让李骜后背发凉,他终于看清,朝堂之上从来没有单纯的是非对错,只有永恒的利益与制衡。

  李文忠抚着杯盏,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震颤:“山西帮一夕覆灭,浙东集团树倒猢狲散,偌大的朝堂上,淮西集团再无人能掣肘。”

  “这些淮西勋贵们自恃从龙之功,在朝堂结党营私,在地方鱼肉百姓,却忘了坐在龙椅上的人,最忌惮的便是一家独大。”

  “当李善长的门生遍布六部,当胡惟庸敢截留奏章、生杀官员,淮西集团的权势已然成了悬在皇权头顶的利刃。”

  他顿了顿,喉结剧烈滚动,“陛下等的就是这一天——等他们野心膨胀到触碰逆鳞,等他们犯下足以震动天下的大罪。胡惟庸案看似是谋逆大案,实则是帝王借刀除患。”

  “数万颗头颅落地,淮西勋贵遭受重创,这场血洗,不仅斩断了尾大不掉的朋党,更让整个朝堂彻底换了模样。从此往后,再无人敢挑战皇权,可那满地的鲜血……又岂是一句‘焕然一新’能道尽的?”

  听到这话,李骜喉间发紧,后颈渗出细密冷汗。

  因为李文忠这番话,更加证实了李骜先前的推测。

  朱元璋看似雷霆手段的胡惟庸案,竟早在杨宪倒台时就已埋下伏笔。

  那时起,老朱便开始不动声色地布局,任由淮西集团在权力的滋养下野蛮生长,放任他们骄纵不法,实则是在等其膨胀到足以动摇国本的地步,好师出有名地连根拔除。

  刘伯温那骨子里的文人傲气,让他宁可致仕归乡也不愿与奸佞同流,致仕之举虽保全了气节,却也让浙东党失去主心骨,在淮西集团的打压下分崩离析。

  胡惟庸正是瞅准这权力真空,如毒蛇般迅速盘踞中枢,独揽相权七年之久,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而这一切,或许都在朱元璋的预料之中——他冷眼旁观着各方势力此消彼长,故意养肥淮西集团的野心,等待最佳时机挥下屠刀,给予淮西勋贵重创!

  这场横跨数十年的权力博弈,竟是老朱精心设计的棋局,每一步落子都暗藏杀招,只为将威胁皇权的隐患彻底铲除。

  啧啧,老朱不愧是洪武大帝,这手段真是够狠!

  是个狼人啊!

  李文忠目光如炬地看向李骜,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笑意,眼中既有长辈的关切,又有历经沧桑的警示。

  “所以你明白自己现在正在做什么吗?”他的声音低沉而凝重,字字如重锤般砸在人心上,“这不是普通的朝堂纷争,而是一场攸关生死的权力博弈。”

  “杨宪能力超群,却因锋芒太露、不知收敛,最终身首异处;刘伯温足智多谋,可在党争的漩涡中,即便急流勇退,也难逃忧愤而死的结局。”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严肃,“你如今站在风口浪尖,与李善长正面交锋,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下一个杨宪、刘伯温。”

  “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朝堂上,光有本事远远不够,更要懂得藏锋守拙,否则,下场只会比他们更惨!”

  李骜:“!!!”

继续阅读:第221章 面圣!李善长与朱元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