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李骜见朱元璋与朱标对免除农税的构想满心认可,便趁机上前一步,躬身奏道:“父皇,太子大哥,要实现东海贸易与免除农税的目标,还需提前整合大明的优势产业。”
“儿臣恳请将丝绸、布匹、茶叶、瓷器等产业,尽数纳入实业局名下统一管理,如此既能规范生产标准、提升商品质量,也能集中力量开拓海外市场,为后续贸易做好准备。”
朱元璋闻言,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陷入了沉思。
案上的烛火跳动,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映出他眉宇间的审慎——帝王的权术与猜忌,在此刻悄然浮现。
作为帝王他深知,丝绸、瓷器等皆是大明的拳头商品,不仅是百姓生计所系,更是朝廷对外贸易的核心筹码。
江南的丝绸作坊年产数十万匹,景德镇的瓷器远销韩国、琉球,这些产业每年为朝廷贡献的赋税与外贸收益,占了国库收入的近两成。
一旦将其纳入实业局,意味着这个由李骜主导的机构,将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全程掌控大明大半的手工业与对外贸易命脉,届时实业局不仅手握经济权,还能通过贸易往来影响与他国的关系,权柄之重,几乎远超六部与都察院等传统衙门,甚至可能隐隐威胁到皇权对经济的掌控力。
朱元璋这辈子最忌权臣擅权,无论是开国功臣还是朝中重臣,但凡有半点越界的苗头,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制衡。
若是换作旁人提出这般请求,哪怕对方有天大的功绩,他也定会当场拒绝,甚至会暗中调查其是否有觊觎权柄的野心。
可面对李骜,他又多了几分犹豫——李骜自执掌实业局以来,从未有过半点争权夺利的心思。
天津的水泥厂建成后,不仅降低了各地筑城、修堤的成本,还让数千流民有了稳定生计;上海的造船厂造出的新式海船,既增强了水师战力,又为东海贸易提供了运力支撑;各地的矿场规范开采后,金银、硫磺的产量翻了一倍,却从未出现过中饱私囊的情况。
李骜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为朝廷创收、为百姓谋利,从未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家族谋取半点私利,这份公心,在满朝文武中实属罕见。
更重要的是,李骜还是安庆公主的驸马,是他的女婿,两人之间不仅有君臣之谊,更有亲情羁绊。
朱元璋了解李骜的品性,知道他心中装的是大明的盛世与百姓的安乐,而非个人的权势与富贵。
可即便如此,帝王的本能仍在提醒他——权柄一旦旁落,即便当下无害,日后也可能生出变数。
这种对权柄的掌控欲与对李骜的信任相互拉扯,让他一时难以决断,手指敲击御案的节奏,也渐渐慢了下来。
“父皇,”太子标见朱元璋迟疑,适时开口,“实业局的成效有目共睹。天津如今已是北方最大的纺织重镇,织出的丝绸远销北平、山东;上海因造船厂与码头建设,商贾云集,百姓收入比往年翻了一倍不止。”
“将丝绸、茶叶等产业纳入实业局中,既能避免各地作坊各自为战、互相压价,还能集中资源改良工艺,让大明商品在海外更具竞争力,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朱元璋抬眼看向李骜,见他神色坦荡,眼中只有对国事的考量,并无半分争权夺利的野心,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
他沉吟片刻,终是点了点头:“也罢,朕便信你一次。实业局可接管丝绸、布匹、茶叶、瓷器产业,但需每月向户部报备收支明细,不得有半点隐瞒。”
话锋一转,朱元璋又补充道:“不过,实业局权柄过重,需有人从中制衡。朕决定任命王钝为实业局副局长,协助你处理事务。王钝为官清廉,做事严谨,有他在,既能帮你分担压力,也能让朕放心。”
李骜闻言,当即躬身领旨:“谢父皇体恤!王大人乃朝中名臣,有他相助,实业局定能运转得更加顺畅。儿臣一心为公,从不惧监督,只求能早日实现贸易蓝图,为大明创收、为百姓减负。”
他深知朱元璋此举是为了平衡权力,也是帝王惯用的制衡之术,心中并无不满——只要能推进正事,多一位贤能之人相助,反而是好事。
朱元璋见李骜如此通透,心中愈发满意,摆了摆手笑道:“好了,正事议完,今日留你在宫中用膳,也让你与标儿、安庆多团聚片刻。”
傍晚时分,御膳房的太监将精心准备的菜肴端入偏殿,马皇后早已带着安庆公主等候在此。
见到李骜进来,安庆公主眼中满是欣喜,快步上前:“夫君,你可算回来了,这一路辛苦了。”
马皇后也笑着起身,拉过李骜的手细细打量:“瘦了些,不过气色倒还好。在倭国定然没少操心,快坐下歇歇,尝尝御膳房新做的糖醋鲤鱼。”
众人分宾主落座,朱元璋率先举杯:“今日既是家宴,便不谈国事。骜儿远征有功,标儿协理朝政得力,来,咱们共饮一杯!”
酒过三巡,马皇后突然看向安庆公主,眼中满是笑意:“陛下,骜儿,有件喜事要告诉你们——安庆这几日总觉恶心乏力,太医诊脉后说,是有了身孕,已有四月余了!”
“什么?!”李骜猛地站起身,眼中满是惊喜,快步走到安庆公主身边,小心翼翼地扶住她的肩膀,声音都带着几分颤抖:“真的吗?安庆,你……你有身孕了?”
安庆公主脸颊微红,轻轻点头:“嗯,太医今日刚确诊的,本想等你回来再告诉你。”
她性子大大咧咧的,一直没关注自己,还是徐妙清先注意到,所以这才发现了这桩喜事。
朱元璋与朱标也满脸喜色,朱元璋捋着胡须笑道:“好!好!朕又要添外孙了!骜儿,你可得好好照顾安庆,不许让她受半点委屈。”
“儿臣遵旨!”李骜激动地应下,目光紧紧落在安庆公主的小腹上,心中满是初为人父的喜悦与期待。
这些日子忙于倭国战事与贸易谋划,他与安庆公主聚少离多,如今得知妻子怀孕,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马皇后拉着安庆公主的手,细细叮嘱:“孕期要多注意休息,想吃什么就跟御膳房说,别委屈了自己和孩子。过几日,哀家再让人送些补品过去,好好养着身子。”
安庆公主温顺地应着,看向李骜的眼神中满是柔情。
偏殿内的气氛愈发温馨,不再有朝堂上的严肃与谋划,只剩下家人团聚的暖意。
李骜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愈发坚定——他之所以如此拼命推进贸易、发展实业,不仅是为了大明的盛世,更是为了守护这份安稳与幸福,让自己的妻儿,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家宴结束后,李骜护送安庆公主返回驸马府。
路上,安庆公主靠在他肩头轻声道:“夫君,你放心去做你的大事,我会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等你实现了那个‘免除农税’的目标,咱们的孩子也该出生了,到时候,他定会生活在一个没有赋税压力的盛世里。”
李骜握紧妻子的手,眼中满是坚定:“会的,一定不会让你们等太久。”
回到国公府的当晚,李骜与两位妻子温存了片刻之后,就召来姚广孝,二人便连夜拟定了实业局接管丝绸、茶叶等产业的计划,从人员调配、工艺改良到市场调研,都一一列明。
李骜很清楚,老朱的授权与信任,既是机遇也是责任,唯有尽快推进计划,才能不辜负这份期待,也才能早日实现那个让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盛世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