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
朱标神情恍惚地走进了御书房。
此刻马皇后正与老朱一起批阅奏章,经过几年的调养,马皇后气色好出了不少。
“标儿,你这是怎么了?”见他神色异样,马皇后不禁开口追问道。
连老朱也放下了奏章,满脸关切地看向自家太子。
“咱不是让你去水泥厂巡视一趟,你怎么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
听到父母的询问,太子标这才回过神来,苦笑着摇了摇头。
“爹,李骜这小子……”
“骜儿怎么了?”马皇后闻言眉头一皱,“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娘亲您别急。”朱标笑着解释道:“这小子好着呢,只是我与他聊了聊,得知了他内心的那些想法……”
话说到这儿,太子标也不知道该不该开口。
尤其是李骜最后那番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的言论。
毕竟从李骜的语气里面不难听出,这小子是想——动程朱啊!
理学肇始于北宋,是儒释道三教千年碰撞交融的思想结晶。
在佛老之学盛行、儒家义理亟待革新的时代背景下,周敦颐以《太极图说》构建宇宙生成论,张载提出“气本论”与“民胞物与”的仁政观,邵雍推演先天象数之学,共同为新儒学奠定理论根基;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则在此基础上,将“理”抬升至哲学本体的高度,主张“性即理也”,认为天地万物皆蕴含永恒不变的“天理”,而人性本质与之相通,由此开创了以“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
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耗费毕生心血整合北宋诸家学说。他不仅精研二程遗著,更吸收张载的气论、邵雍的象数学,构建起涵盖宇宙论、人性论、认识论的庞大思想体系。
其编纂的《四书章句集注》,将《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熔铸一炉,以理学思维重新诠释儒家经典,使四书地位超越五经,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核心教材。凭借严密的逻辑架构与系统的理论阐释,朱熹将理学推向巅峰,本人获尊“朱子”,更以非孔子亲传弟子的身份跻身孔庙十二哲,享千秋祭祀。
程朱理学的崛起并非偶然。
其核心命题“存天理,灭人欲”,将伦理纲常上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使“三纲五常”从道德规范转化为不可抗拒的“天理”。
这种哲学化的伦理体系,既满足了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需求,又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
元代以降,程朱理学被钦定为官方哲学,科举考试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天下学子皓首穷经钻研其义理。
它不仅深刻影响着政治制度、法律条文与社会风俗,更塑造了中国人延续数百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成为维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与文化基因。
可是,李骜却妄图颠覆程朱,这不是“大逆不道”吗?
所以哪怕是太子朱标,现在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老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刻追问道:“到底怎么回事?说清楚!”
“今日儿臣前去巡视水泥厂,李骜他……”朱标开始讲述今日的所见所闻,包括那水泥厂工人李满仓。
老朱与马皇后静静听完,案头茶盏的热气早已消散,二人却仍沉浸在凝重的思索中。
于寻常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贵胄而言,李骜所述或如天方夜谭,但这对从淮右布衣一路登上九五之尊的夫妻,却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民生疾苦的分量。
那些在灾荒年吃观音土充饥的日子,在濠州街头乞讨时的风雪,在战火中辗转求生的困顿,早已将百姓最朴素的生存渴望,刻进了他们的骨血。
这对帝后深知,当黎民百姓在寒风中衣不蔽体,在灾荒里易子而食时,再高深的治国理论、再华丽的道德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所谓太平盛世,归根结底不过是让田间劳作的农人能吃饱饭,让织布打铁的匠人能穿暖衣,让戍边的士卒能安心保家卫国。
这份最本真的诉求,正是支撑起王朝根基的力量,也是他们一路走来始终不敢忘却的初心。
“骜儿这孩子……真是不错。”马皇后由衷赞叹道,“不忘初心,如今身居高位也想着为百姓做实事。”
老朱也笑呵呵地点了点头,他之所以看重李骜,不遗余力地提拔李骜,除了血脉亲情外,更多是看重李骜这颗赤子之心。
当年胡惟庸在府邸布下鸿门宴,假意邀请老朱前往,老朱盘算良久,却唯独没有算到李骜会冒出来,还直接拦下御驾,阻止老朱以身犯险。
这小子甚至都没想过拦御驾的后果!
如此赤诚之心,才是老朱真正看重的地方!
“骜儿确实不错。”
紧接着,朱标又讲到他询问李骜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听到李骜给出的答案后,老朱与马皇后更是红了眼眶。
身为曹国公主的后人、开国功臣李文忠的亲侄,他本应在国公府的庇护下承欢膝下,过着钟鸣鼎食的优渥生活。
然而元末战火如汹涌恶浪,将一切安稳击得粉碎,父亲李文伯在兵荒马乱中颠沛流离,为求活路,不得不隐姓埋名沦为佃户,而李骜也随他父亲在地主的田垄间终年劳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春寒料峭时赤脚插秧,寒冬腊月里单衣劳作,繁重的佃租如同巨石,压得父子俩喘不过气。
命运的重击并未就此停歇,父亲在贫病交加中撒手人寰,只留他孤身一人。
为寻一线生机,他奉父亲遗命跋涉千里入京寻亲,历经风霜雪雨、人情冷暖,才终于得以重归宗族。
一想到这儿,马皇后就红了眼眶。
“重八,骜儿吃了太多的苦啊!”
老朱也是感慨不已,笑道:“所以这孩子才有如今的成就,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啊!”
“标儿,这一点你就不如骜儿,得跟他多交流交流,了解民间疾苦!”
听到这话,太子标脸色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这磨难是够了,李骜也是英雄气十足,可就是——“野心”太大啊!
“父皇,李骜还说……”
等到朱标话音一落,整个御书房顿时陷入了死寂之中。
饶是马皇后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脸上浮现出了焦急之色。
老朱也听得瞠目结舌,一不小心拽断了几根胡须。
李骜的意思,简单来说就一句话,儒家治国行不通了,咱们要搞经济治国!
这简直就是“倒反天罡”、“大逆不道”啊!
“重八,骜儿这思想太危险了,你必须劝劝他……”马皇后急忙提醒道,唯恐李骜因此招惹麻烦。
老朱却是神情凝重,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儒家治国行不通?
经济治国实业兴邦?
呵,李骜这小子还真是好大的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