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情感是症结所在
(韩)李珍淑 2023-10-07 16:565,776

前文中我们分类了解了不同类型的犯罪,总体而言,可以说大多数犯罪都与“情感”密切相关。此前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韩国国民一味向前奔跑,一路走来却没能顾得上理解对彼此的情感。

韩国社会压力指数高,幸福指数低,社会安全网较为脆弱,致使国民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此外,韩国社会的生活满意度指数只有5.8,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处于最下游。相比之下,那些压力较小、幸福度较高的人通常有着过人的“心理弹性”,这种能力常被称为“心理的恢复弹力”。这使他们在遭遇较大打击或面临突如其来的危机时,能够更加从容、灵活地应对。人生在世,谁都会有跌落谷底的时期,在这种关头下,个人今后的人生面貌往往取决于触底反弹的本事有多强。

通过复盘我们不难发现,不论何种犯罪类型,酿成犯罪活动的首要原因虽均关乎情感,但其根源似乎都来自家庭。“最基础的社会集体”“命运共同体”“血浓于水”“胳膊肘向内拐”,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常用的话,韩国社会存在着以血缘、学缘、地缘等纽带将个人捆绑为共同体的文化倾向。其中,也许唯有家庭是个人无力选择的一种共同体。

我向来偏好“选择理论”,即“万事皆为选择,选择的责任在自己”。我相信基于这一理论的现实疗法能够有效地宽慰人心,所以一有机会就力争用各种方式来应用此法。大学期间,我接触到了心理学;结婚生子后,我也考虑过能否从小就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践行这种选择理论。与此同时,我也读过一些书,书中称教育学学者或心理学学者往往会在孩子的教育上步入歧途,所以我不会断言自己所信赖的方法就是真理。

读研期间,我把从相关研究中学习到的各种知识用在了自家孩子的教育上。孩子们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但还没有方法能验证他们是否成长良好,就算能验证,也无法确定是否得益于我选用的选择理论。他们能有平淡充实的人生,我就已经十分感恩了。总之,这个理论的确具有吸引力,值得我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也令我一直笃信至今。

还有一点令我感到荒唐:家庭是构成社会基干的细胞,它既是个人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能量源泉。然而,我们却在家庭出身的问题上毫无选择余地,也从未深入思考过这极为单纯的真相中竟存在着这种矛盾。也许是因为过于理所当然,我们才忽视了这个问题吧!

若想改变难以改变的事实

该如何解决韩国涉及犯罪的社会性问题呢?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在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问题上,我们既没有选择的能力,也没有因不满就能轻易逃脱的本事,或许这就是我们直面的现实。但即便如此,也并不是再无办法改善。会不会是各种社会系统使我们无法安然接受这种理所当然的事实,才造成诸多难以承受的问题横亘在我们面前?

“我爸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请把他们换成我想要的人吧!”“这种野心勃勃、随心所欲的人可不是我梦想中的哥哥(或是憧憬过的妹妹),我想要这样或那样的哥哥(或妹妹)。”无论何时何地,这种话我们都说不出口。假如我们能事先考察父母家人,挑中喜欢的类型再降生到这个世界上,那该有多好?然而,这都是天方夜谭。就算有人这样想过,恐怕也会立刻把自己定为罪人,私下自责不已,赶忙把这种想法深埋心底吧!

既然如此,不如思考从现在起我们该做些什么、如何行动。我为何是我?这个问题难以解释,也没必要解释,我们只能接受。这世上还有许多其他与之同理的事,家庭便是其中之一。眼前的人为何偏偏会成为我的父母?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予明确的解答,它需要我们在出生、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纳。此外,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我们都要具有与家人同舟共济的心态。我们必须观察家庭内外是否存在环境诱因,令人过于执着于“自我”而忽略、轻视了“我们”。

人人都需要养成这样的心态,但如果自己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下,就需要评估一下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成年之前,一个人无论发觉自己存在什么问题,都难以在当今韩国的社会文化氛围下大刀阔斧地改造自己。但等到高中毕业、长大成人,就产生了改变的力量,也拥有了足够的机会运用学识和自觉力去改造自己。或是,应该相信自己拥有这种能力,只要相信、接受,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力量。此言不虚。

首先,究竟韩国社会中的哪些问题致使我们无法学会接纳理所应当的事实呢?有观点认为,历来重视儒教礼法的韩国文化陈旧迂腐、封闭拘束。或许症结确实在于我们过度固执地强调这种文化氛围,但让孩子学习彼此间的称呼、问候礼节和行为规矩,又是非常有益、值得推崇的。

所有社会都有适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也需要一个熟悉、接纳这一切的过程。然而,在当今社会中,究竟是谁在充当这一角色呢?社会是否赋予了我们每个人学着去培养基本人性的机会?又或者说,我们应重新检视社会,是否给予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去经历这一历程?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且多元化的社会之中,与传统社会相比,我们面临的情境更加多样,人际关系也更为丰富,但现实留给我们学习、熟稔人际关系的机会却比以前更少了。现代人被迫在各种环境下建立起繁复的人际网络,每时每刻都要维持着得体的人际关系,要快速适应这种情况,实属不易。对一个女性而言,只在家庭内部,就可能要同时扮演女儿、姐姐、妹妹、妻子、母亲、儿媳、妯娌等角色,要是再把范围扩展到职场、社团、宗教团体等场景,那么个人所要扮演的角色更是不计其数。

犯罪侧写师在案件中接触到的犯案人员则是在人际关系中更加不懂怎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恰当的,并在应对中表现出过激反应的人。然而只有犯罪人员如此吗?当别人听不懂我的语意时,当我偏离初衷、遭人误解时,当我恨不得马上扭转局面或讲出真相时,即使对方比我年幼或各方面有所缺陷,如果意识到错误在我,我难道不都应当做到勇敢地低头,坦承自己的错误吗?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无法到学校上学,人与人之间保持着社会距离和生活距离。尽管眼下的形势依然严峻,社会气氛十分压抑,但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这场疫情让许多人习惯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如今新学期已经开始,学生们还是只能在线上开学和听课。鉴于此,我想提个建议:

如果能开设网络课堂,教授发育心理学等有趣的心理学课程及家庭关系一类的人际关系课程,让所有人都能通过网络教育学习,那将如何呢?何不尝试设立一个“教养科目周”,利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去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呢?过去那些难以实现的创举,时至今日都已出现了可行的希望,我们可以憧憬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即教室、家庭和社会三者能如同齿轮般严丝合缝地配合运转。如果这束光能照进现实,那我深信下面的这些案例,不必我过多介绍,就会成为家家户户时常发生的事。

我们该如何进行对话

我想给读者朋友们讲述一个近来听说的故事,想来许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是一个高二男生和自己父亲之间的事。父子俩关系还算不错,周末偶尔会一起出门去买黑胶唱片,聊一聊音乐。虽然不清楚二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但从表面上来看相处得十分融洽。尽管父子俩在音乐上的喜好有所不同,但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只不过儿子常会提醒爸爸,不要随便动自己珍爱的唱片。有一天儿子说了好几遍,可父亲没将儿子的提醒放在心上。

儿子平时上补习班总是很晚才放学,爸爸就负责接送。有一天快到上课时间,爸爸却没找到儿子,事实上儿子已经出门了。爸爸为此心里念叨了几句,嘴上也没说什么。快到放学时间,父亲照例把车停在数学补习班门口等候,谁知下课都一个多小时了,还是不见儿子出来,于是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妻子莫名其妙,回答道:“孩子早就到家了呀!”紧接着还慌忙解释道:“我以为你把他送到家门口,自己在外面修整车呢,所以就没打电话找你。”

挂了电话之后,妻子便说了儿子几句,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说,今天不想跟爸爸说话,就提前出门了,放学后又专门绕路走回来的。妻子很清楚丈夫的性格,丈夫到家后难免要发一通脾气,这使她心里紧张又焦躁,便把这个闹剧的始作俑者——儿子训了一顿。谁知儿子竟十分平静,他知道父亲的性子,“闯祸”之前就已经暗自做好了心理准备。

孩子刚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丈夫就回来了。妻子一路跟在他身后解释,手足无措,说得前言不搭后语。谁知丈夫换好衣服后,直接就上床躺下了。妻子问他:“你没事吧?”他说:“我已经连发火的力气都没了。”说完丈夫就闭上眼睛睡觉了。第二天,他上班后发短信问妻子,儿子究竟为什么跟自己赌气。妻子提前听孩子说过事情的经过,就告诉他说,可能是因为黑胶唱片的事。

下班后,父亲回到家,径直走进了儿子的房间,他买了一张儿子平时喜欢的唱片送他,说道:“爸爸不想跟你闹掰,也没想到你会那么生气,以后爸爸会注意的,要是再犯错,你就随时指出来。”他说完便起身,这时儿子也小声说了句:“我也有错,对不起。”妻子跟我讲当时的情况时说,以丈夫平时的性格,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她万万没想到他能有这样的举动,虽想不通其中原委,但却深受感动。

那天后,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稳固,父亲也没有再对儿子的错误穷追不舍。假如他当时质问孩子:“虽然爸爸也有错,但你就没有一点点错吗?”或是说:“再怎么生气,你明知爸爸还在那等你,怎么能这么干?”那情况恐怕就有所不同了。上面这个事例中,妻子也觉得丈夫做得非常棒,因此还想对他更好一点。

下面这个例子虽然有些久远了,但我还是想谈一谈。这是我从事犯罪侧写师之前,在心理咨询室工作时遇到的事,因为印象十分深刻,就一直记到现在。

来咨询的是一位孩子的母亲。由于他们夫妻二人都有工作,下班都晚,既要照看孩子又要顾着上班,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在纠结了很久之后,他们决定把孩子送去乡下的父母家,每个月去看望一两趟,或者放假时接回来一起过几天。于是孩子上小学前,一直都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转眼间孩子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他们咬咬牙将孩子接回了家,并决定借助保姆的帮助照顾孩子。“家庭战争”从那时起就打响了。孩子不听话,随心所欲地耍小性子,但凡父母指出他的错误,他就撒泼道:“奶奶就从来不说我。”亲子间的问题层出不穷,棘手的事不止一两件。

孩子在爷爷奶奶膝下长大,缺乏管教,没个规矩,父母软硬兼施,骂也骂了,哄也哄了,却没什么效果,于是他们来到了我的咨询室。他们说起初念在让孩子与父母两地分居,心中有愧,就对他的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上小学后,他越发地不听劝、不服管,问我该拿孩子如何是好。那时,我的作用就是为来咨询的人提供建议,所以我要让他们明确地认识到,我对孩子做不了什么,只能从他们这里入手。听起来虽有些冷酷,但事实如此,我都不了解这个孩子,又如何能改造他呢?

我说完后,我们彼此沉默了片刻,所幸他们还是顺利地接受了这段话。后来妈妈从孩子身上转移了出来,讲起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故事。她说,训斥孩子的时候,她同时也在不停地埋怨自己没能完全尽到母亲的职责,她心中对孩子有所亏欠,也担心他走上歪路。她承认,在这之前从没有客观地看待、审视自己的这种心情。在咨询过程中,她明显表露出了自己的这种心理状态。于是我建议她,可以试着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歉疚。

几天后,这位母亲来咨询室的时候表情明朗了许多,她说她真诚地向孩子请求他的谅解。当时孩子又不听话,正要耍赖撒泼,她突然就想起了咨询的内容,于是不自觉地跪坐在地上,对孩子说道:“妈妈对不起你,妈妈错了。”说罢,两人拥抱在了一起,号啕大哭。惊人的是,自那之后孩子的表现就有了巨大改变,以前总把“在爷爷奶奶家的时候就不这样”“奶奶说可以做”“爷爷就没这么说过”挂在嘴边,现在他会经常询问妈妈的意见:“妈妈,我可以做这个吗?”“妈妈,这应该怎么做?”努力做个好孩子。孩子不听话,与其说是为了故意刁难妈妈,不如说他其实还需要适应的时间。孩子不懂妈妈的心,而面对一个成天骂骂咧咧、只想教规矩的母亲,对孩子而言也十分痛苦。从前他长久以来按照爷爷奶奶的要求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因变化而导致的不适应也是人之常情。

这两个例子都向我们印证了一个事实:彼此心意相通的瞬间,人就会有所改变。虽然关于孩子的有些事需要人教,但随着家庭内部一些微妙的情感流转开来,一旦感受到彼此的真心,有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无法改造他人,只能寄希望于一旦自己发生变化,对方也会随之而变。但同时,如果一时难以分辨究竟错在谁,或是难以给出确切的判断,也应学会暂时保留意见、不下定论。换言之,即便认定是对方的过错,两人如果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那也要再从头捋清思路或留一定的时间进行判断,即重新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犯罪人员在这一点上难以做到,很多普通人也是。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将韩国社会中发生的事故、案件统统归结为家庭内部的问题,也不是要把责任推到家人身上,而是在梳理案件类型后,我发现这些案件发生的根源都在有负面情绪的人际关系。社会已实现了高度发展,人们要适应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而许多人甚至都没有适应的机会。根据目前的社会结构,家庭教育、校园教育、人性的形成都不能再局限在个人问题上了。

若想使家庭归位

如今的社会结构中已很难发现过去的影子,留给我们的课题也成了应如何激发出家庭不可或缺的正向作用。有人认为人的攻击性倾向是有定量的,一旦得到发泄就会平复,所以小时候爱惹是生非的人,长大之后反倒不会再引发问题。无论相信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攻击性,迟早都会宣泄出来,只是表露的时期和方式有所不同罢了。能够适当发泄这种冲动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具备社会性支持网(指环境为个人提供的社会联结)的人在表达情绪时会表现得更加干练、成熟。然而,如果人的宣泄被压制,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情绪就会在忍无可忍的时刻突然爆发,甚至突破社会制定的界限,从而跌入犯罪的深渊。

家庭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其他的社会性支持网也由此发端。通过深入观察可知,人在成长中逐渐形成负面观念及人生观的过程实在是千奇百怪。例如,有的人从未经历过正向且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他们与父母及他人之间没有建立起亲密、温馨的关系,成长过程一直处于孤立状态,由于缺失人际关系带来的快乐和喜悦,于是形成了消极负面的人生观。

再如,向来依赖父母的孩子,一旦多次遭到父母拒绝,体验到挫败感,就会慢慢挣脱与父母的关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向漠视人际关系的方向发展。此外,从小在暴力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目睹不幸的家庭关系,或曾被深信不疑的人狠狠背叛过的人,看待人际关系的态度都较为负面。因此,为了打造健康的家庭及人际关系,哪怕只是前进一小步都是值得的。

继续阅读:第四章 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的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犯罪侧写师手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