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经年
改编:灵羲2025-05-20 17:323,701

斗转星移,一晃便过去了好几年。

秦川,冯家坡村边地里。

已至深夜,田地里黑黢黢一片,若不是走到近前,谁也不知地里深处正猫着几个盗墓贼。为首的是黎远光,在他身后还蹲着三个同伙。

黎远光正在向一个探针扎出来的拇指粗细的小洞里倒入炸药。

“这边儿离村恁近,这大动静,让人听着了可咋办?”刘强操着商邑方言。

黎远光白他一眼:“操你嘞心。”

说着便点燃了引线。

一声沉重的闷响传来,惊醒了正在睡梦中的一对村民夫妇。

“你听见啥响了没?”男人疑惑地睁开双眼,推了推身旁的妻子。

“……听见了,像放铳。”

妻子睡得迷迷糊糊,随口应了一声,便又翻了个身,合上眼睛。

男人还是不放心,索性起身:“我去看下。”

他穿好衣服,刚走到院门口,就听到有人敲门。这下吓得他停下脚步,凝滞在原地,不敢回应。

等了一会儿,门外再无动静,他才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条门缝。

——门槛外,突然多了一块砖头。

又是一日艳阳天,陶坡遗址文物修复室内热闹非凡,挤满了今年来工地实习的学生。

他们刚结束了一天的发掘,但天色还早,所以不能立刻歇息,还得做会儿室内整理工作。学生们皱着眉头,钻研着各自辛辛苦苦发掘的“宝贝”。倏地门一开,学生们立刻吵闹不休,齐齐向门口的女人求助。

“雒老师,帮我看看这个是啥时期……”

“雒老师,我的这个盆……”

“——停,一个个来。”

雒青无奈道。

几年过去,她的皮肤被劲风吹得粗糙了,头发也长了,随意用朴素的皮筋扎着。相比当初那个清丽的学生,显然多了些许沧桑,以及那作为领队的沉稳大气。

要获得考古领队的资质并非易事,需历练更久,但她学业有成、才能出众,又勤奋刻苦,毕业几年后,她便报名参加了母校开办的考古领队训练班,比同龄人更早通过考核,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领队资质。

她做到了,她做到了学生时代对自己许下的愿景——她要独立挑起大梁,在田野上发挥更大作用。

地上散落着十几块陶片,她仔细看了一遍,点点头:“挺好,都是春秋晚期的。”

旁边另一个学生递上一块带有动物纹饰的陶片:“雒老师,这是个啥器型?”

“……是个盆,不大。”雒青拿到眼前比量了一下,“这个构图模式比较少见,具体是哪种动物没法确定,回头我请教一下省院的老师。还有哪些不确定的晚期单位,拿给我看一下。”

一个男生小白举起手,满口台湾腔:“雒老师,我这里有猪诶,美得很!”

学生们被这口南腔北调逗笑,凑上前去,只见小白从一堆残瓦碎片中拼出了一只陶猪。

“这是狗吧。”

“肯定是猪啊,肥肥的。”小白梗着脖子争辩。

伴随学生们的议论,雒青有一瞬间出神,也许是旧景重现,想到了那年的朱三狗四。

回过神来,她清清嗓子:“先不管它是狗还是猪,你们把它记为标本,拍照,绘图,填上器物卡片。所有的标本根据单位不同,再进行一次分类整理。”

“还要整理?”有学生抱怨,“雒老师,您都让我们整理了两遍了。”

雒青拿起那个陶猪:“既然整理了两遍,我想问问大家,这个陶猪烧出来是干啥的?”

这个问题把大家问住了,一时之间无人应声。

小白举手:“做玩具的。”

“祈福的,希望家里的牲畜越来越多。”

“祭祀。”

“送礼的。”

“你们说的也许都是对的,但不可否认这个陶猪已经脱离了生产生活的需求,而转向了服务先民的精神需求。前两次的整理,你们已经学会了器物排队,也知道了通过考古材料研究社会结构和它的发展演变规律。”雒青认真道,“但是这一次,我想让大家打开思路,去研究精神领域的问题。考古要见物,更要见人,由物及人,用这些支离破碎的、静止的陶片,去还原古代先民的精神生活。”

“可是这对我们有点难诶,就凭几个瓶瓶罐罐去想象先民的生活。”小白摸了摸后脑勺。

“你们来的第一天,绘制器物图难不难?哪个不是画的歪七扭八,现在呢,长进多少不用我说吧。”雒青温柔笑笑,语气却仍然严厉,“同学们,实习是你们学业生涯里最特殊的一个阶段,你们要像海绵一样,尽可能地多吸收,那你们才会真正理解田野,理解考古。”

话音刚落,小白带头鼓掌,随之一片掌声响起,如同雷鸣。

“停,”雒青连连摆手,“干活去!”

她刚走出修复室,就见同事姜广军来了,跟她打着招呼。

“雒青,咱省负责长城考古项目的同志明天要来考察参观,院里让你负责接待,人员名单放你桌上了。”

“长城考古?哪里的?”

“当然是榆塞的。”

听到榆塞二字,雒青愣了一下,一行行名单看过去,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她的视野——方堃。

瞬间,思绪把她拉回到了数年前……

有一次,她和郭士林在餐馆里吃饭,闲拉着家常。

“才进省院几天,你咋就瘦了一圈?”他打量她几眼,皱起眉头。

雒青淡淡道:“忙呗,省院活多。”

“你跟我说句实话,”郭士林略微凑近,一副看热闹的神色,“为啥来秦川?”

“待遇不错。”

“再不错能比得上社科院?”

“好项目多,下田野的机会多。”

“这回答太官方了,你我又不是头天认识,”他笑得神秘兮兮,“是不是因为方堃?”

“怎么可能!他算哪棵葱,值得我抛家舍业地奔这么?我读那么多书,上那么多年学,不可能为了男人脑袋发昏。”雒青翻了个白眼,满脸无语,“秦川能让我出成果,能让我成长得更快,能装得下我的理想。”

见她神情严肃,语速飞快,郭士林连忙摆手求饶:“别激动,咱就是谝个闲传,又不是马丁路德金演讲,非得高喊I have a dream。”

雒青见他一脸揶揄,又强调一遍:“我说的是真心话!”

“我懂,方堃算个球,哪能俘获咱雒同学的芳心。”

收收心神,雒青在办公室内把名单甩给了姜广军。

“姜老师,这活我干不了。”

“刚才不还应得好好的,咋一转眼反悔了?”

“我有点私事。”

“相亲?”

“除了相亲我就没点别的私事?”雒青苦笑,“姜老师,你要是那么关心我的婚姻大事,麻烦下次给我介绍个优质男,起码长相得帅气,我是看脸的。”

“得行,那这次你能不能先救个急?”姜广军央求道,“你嫂子过生日,我得回去看一下。干考古天天守在这,你嫂子一个人带娃,一个人做家务,一个人生活,过得跟丧偶一样。再不回去,你嫂子要跟我离婚咧。”

思索片刻,雒青只好点头:“那行,还是我去接待吧,别忘了让嫂子帮我介绍个帅哥。”

她回到宿舍,坐在桌前照镜子,此刻她脸上的晒斑如此扎眼,法令纹如此明显,脸和脖子的色差如此醒目。

“妈呀,你都快成文物了。”

她不禁叹了口气,喃喃自语。

风沙留下的痕迹是她的荣耀,也是她的无奈。就算投身事业,她也并非不想光鲜亮丽,何况,她不想以这副沧桑模样与昔日旧友重逢。

……就算那家伙的形象估计与她半斤八两,她也想捯饬一下,别见面都认不出来。

此时,小白和同学敲门进来。

“雒老师,这是我们的文物分类整理记录。”

“室外发掘和室内整理你们都参与过了,写完实习报告,你们就可以回学校了。”

“好不舍哦,我能不能把实习期延长?”小白眨巴眼睛。

“小白,雒老师也要休假,她陪咱们在工地熬了三个月,人也瘦了,皮肤都糙了。”同学小徐斜了他一眼。

雒青突然想到什么:“小徐,你那敷脸的在哪里?”

她一下子懵了:“啥,水?”

“面膜,还有没?”

“有啊,怎么了?”

“给我拿点呗。”

“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雒老师竟然主动要敷面膜。”小徐面露惊讶,打趣道。

“哎,这不是照一下镜子突然觉得自己变老了,还是得保养一下。”

“雒老师,你一点都不老,在我心里你是最美的。”小白忽然笑嘻嘻道。

众人顿时起哄。

“行了行了,别贫了!”雒青腾地脸红了,“快回去休息吧。”

入夜后,原上一片静谧。

在离当年黑陶俑盗洞不远处,搭着一座简易窝棚,乍看上去像是当地老农看守果园的临时住所。黄嘴守在门口,几年过去,它已是看家护院的好把式。

窝棚内,严守村睡得正香,桌上摆着锅碗瓢盆和吃剩的饭菜。他已在此安家许久,几乎没怎么回小院了。

忽然,外面传来了黄嘴的狗吠。严守村猛地坐起,拍拍脸,抓起手电和棍子便冲了出去。

手电筒晃了一圈,也没见到任何人影。他不放心地牵着黄嘴跑出去一段,还是没有发现。

“黄嘴,你看清了么?”

黄嘴汪汪叫,似是回应。

严守村想了想,摸出小灵通,找了个信号好的地方,直接拨给了坝柳文管所。

可电话响了半天,却始终没有人接。

电话还在响,刚巡完杜陵的唐少华与吴志远回了文管所。唐少华疑惑着接起电话,那端传来严守村焦急的声音。

“我是严守村,你带几个人过来,我这有情况。”

唐少华一震,忙道:“你别轻举妄动,先盯住他们,我们马上就来!”

通罢电话,唐少华和吴志远又匆匆夺门而出。

他们骑着摩托直奔窝棚,此刻严守村正牵黄嘴站着等待他们。

“盗墓贼咧,在哪达?”唐少华火急火燎。

严守村摇头。

“几个人?”

严守村继续摇头。

吴志远也急了:“开车了么?”

严守村还是摇头。

唐少华无语:“着急忙慌把我喊来,结果一问三不知,你花搅人么?”

“我黄嘴叫咧,”严守村理直气壮,“它叫就说明有情况。”

“不怪别人说你是个二瓜子,它是个狗它能不叫么?”吴志远突然感觉自己被耍了,本来大晚上上班就烦,便也忍不住数落了他几句。

“黄嘴是黑嘴的娃,是黑嘴投胎转世。黑嘴是让盗墓贼害死的,黄嘴知道替它大报仇。它那叫声不对劲,肯定是有盗墓贼!”

“它是谁娃我不管,你要再敢谎报军情扯闲蛋,这群众文保员你也别干咧。”

说罢,唐少华一脚油门,载着同事走了。

严守村不服气,回到屋里后,他仍不歇着,而是站在写满电话号码的墙前,目光上下移动,不断寻找着什么。

他不识字,联系人的名字都用幼稚的简笔画代替。过了一会儿,他揉揉眼睛,手指向一只简笔画羊,拨通了羊头后面的号码。

继续阅读:第三十三章 青梅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护宝寻踪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